中国社会里常见一种人,啥正经事儿都不做,也做不来,反倒日子混得不错。通常各地对这些人叫法不同:混子、二混子、老油条、滚友、阿散、拆白党、阿混、混混……大多带一个“混”字,或相近含义的借代字。
问题复杂性在于,中国的混子并非纯混子,而是半混子,边工边混。混子涉猎黑白两道,许多人既拥有正当职业、做正经事,也偷鸡摸狗、坑蒙拐骗。正所谓亦黑亦白,边“劳动”,边投机取巧;三分工作,七分钻营。这些人构成了人群中的庞大灰色地带,譬如农村有乡痞、工厂有“阿混”、商海有奸商、公务员有贪官和“掮客”……各阶层不乏其人。
混,是江湖的基本价值观,是江湖与非江湖在价值背景上的分水岭。作为江湖的价值中心,它的字面含义与实际语义(语义学上所指与能指)之间,发生错位从而产生紧张。在字面上,“混”就是无所事事,与世无争,随波逐流;然而,语义中分明充盈着利益诉求,隐藏着激烈的拼争。一人说“混”,若拿着测谎仪一测,神经肯定不是放松,而是紧张;不是悠悠自在,而是玩阴斗狠。我要混得好,得拿你垫背,非把你搞死。儒家有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江湖擅改之:“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毒”字,就是“混”字背后的那一半。“混”就是“毒”,“混”就是“狠”。
在江湖概念中,“混”不止一种单独含义,背后隐藏着一个价值序列,它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模糊概念。以统计学的众数概念(多数人的类型)来分析,一个普通成年男人“混”的含义,依轻重大小可表述为:
财富→权力→个人势力→有头有脸(面子)→传宗接代→天伦之乐→家族势力→吃喝玩乐。
这是隐藏在“混”背后的一条价值链,排序显示其优先性递减,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有些差别。
混,第一是发达。发达即有钱有势,又以“有钱”最要紧。民间拜年,第一句一定要说“恭喜发财”。有了钱,一应事情都好办——养家糊口,光宗耀祖,面子虚荣,风流倜傥……凡事为所欲为。民谚云:“有钱可使鬼推磨。”
第二是争夺权力。在江湖里,权力不是合法意义的权力,而是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支配,即个人势力,俗称“地盘”“地头”或“码头”。即便江湖渗进政府,“混个局长、处长当当”,权力的意义也是在谋私,也是在法律范畴之外。有权力,可以坐拥一方,使唤人、吃地盘、纳孝敬、享舒心,不劳而获。在体制外的江湖语义里,权力套现不叫做寻“租”,而是收“税”,俗称“纳孝敬”或“收保护费”。
第三是有脸面。江湖大佬多数出身贫寒,自卑情结与生俱来。这个自卑心态体现在江湖上,就是有对面子事情——“出人头地”“有头有脸”“有派头”的急切渴望。在蔓延于江湖中的急于摆脱自卑的情结中,面子被夸大地置于江湖顶级地位,甚至高于生命。一个江湖混子的面子,比他实际的生存更重要,这种压力催生了“给面子”“捧场”“拉场子”“踢场子”“赏脸”“赏光”等戏剧化的社会现象。
第四是传宗接代。混混们的目的多数是为一个“三部曲”——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如果说江湖混混对一般事情不认真——“随便啦”,“马马虎虎啦”,“混日子啦”,但对于传宗接代这一要务绝对认真。这是决不动摇的信念。江湖混子,上至军阀、帮会把头、江湖掮客、不法商贩、贪官污吏,下至乞丐、拾荒人、卖艺者等等,脑子里都装着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光宗耀祖,回乡盖楼,娶三妻四妾。
第五是享乐。有钱、有势、有面子、有儿孙之余,享乐提升而为生命的主要价值,假若前面的要务得以完成,人生余下部分只剩下享乐。“乐子”有多种,因个人爱好而不同,江湖常见的是“吃喝嫖赌”,或称“黄、赌、毒”。这三样,也是江湖人经营的传统行业。
本文摘自《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于阳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