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倒了一大片小吃店,有人却在云南县城悄悄开出260家,家家挤满人,连外卖都不做。
这帮人把米线、炸洋芋、木瓜水塞进40平小店,硬是把夫妻老婆店干到没脾气。
最狠的是,他们把选址算到500米内够不够3000户,连晚上8点亮灯率都要拍照存档,空楼盘直接跳过。
很多人以为云南只有旅游餐饮,其实本地一日三餐才是大生意。
昆明商场80平小吃店要投80万,社区40万就能开,租金还包一年。
营业时间从早上9点拉到夜里11点,人效坪效双双吊打商场。
产品结构也反套路。
主食先吃饱,米线加米饭锁定男客;小吃和甜品再勾女客,12款炸物5到13块,随手就加单。
本土酸角汁、泡鲁达替代可乐,既省成本又贴健康标签。
新品上市前,创始人、产品经理、50位顾客、神秘顾客、十家门店层层过筛,失败率被压到最低。
菜单一年换四次,把预制菜直接标出来,反而让顾客更放心。
招牌主食放在最显眼位置,卷粉、罐罐米线一眼锁定。
不做外卖、不搞团购、不办开业活动,省下推广费直接加到员工工资。
昆明服务员平均3300,他们给到4200,还不用打卡,日报周报写清楚就行。
加密布局更激进。
昆明123家店,800万人口,有的地段500米内连开四家,业绩却没掉。
秘密在于只做堂食,外卖平台抽不到血。
公交车车身广告留电话,顾客吐槽直接打到老板那里,比线上点评来得快。
老板90后,操盘餐饮13年,把小吃最难的标准化拆成毫米级。
香菜切7毫米,一斤出几份都有数;17条食材红线,踩一次罚5000。
供应商货款现结,进货价自然低。
放慢开店速度,今年从规模转向质量,打算把每一家先养胖再养大。
看懂这套打法,就能明白社区餐饮真正的对手不是同行,是空铺和懒人。
谁把烟火气、成本、效率算到骨头里,谁就能在县城活得比商场还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