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连环画巅峰之作——政归司马氏55册上美高清版震撼呈现

您提到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政归司马氏》55「上美高清版61册」"似乎存在一些信息上的混淆或可能是一个特定的、非主流的版本名称"。
让我为您梳理一下:
1. "《三国演义》连环画": 这是中国非常经典和流行的连环画系列,有很多不同的出版社和版本。 2. "《政归司马氏》": 这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情节,指的是西晋王朝建立之前,司马家族逐步夺取曹魏政权的过程,主要人物包括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3. "55册 / 61册": 在主流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版本中(例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并没有一个分册名叫做《政归司马氏》并且有55或61册这样具体的划分。这些数字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特定的数字系列编号,或者是指某个特定版本的总册数。 常见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版本通常是按故事情节顺序分册,或者有几十册的通本。 4. "「上美高清版」": 这部分比较明确,指的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美)"出版的"高清"版本连环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出版连环画的传统权威机构,其出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质量很高,广受欢迎。很多爱好者会寻找“上美

相关阅读延伸:三国演义连环画——《政归司马氏》55「上美高清版61册」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曹魏建立的近200年间的历史史实,描写了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以及蜀、魏、吴三家之间的种种故事和名将豪杰。书中记载了诸多非凡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张飞、诸葛亮等,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小说”。

本集叙曹魏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蜀兵不出祁山,曹魏边疆平靖。司马懿统领兵马,又平了辽东的叛乱,威望很高。魏主曹睿病故,幼子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管理政事,司马懿执掌兵马。曹爽是个纨绔子弟,听信了门客的话,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趁曹爽出城游猎的时候,假借了太后的名义,取回兵权,杀了优柔寡断的曹爽,独掌曹魏军政大权。曹爽的亲属夏侯霸投奔蜀汉,引了姜维军马,前来伐魏,在牛头山一战,被魏将郭淮击败,退回汉中。司马懿病故以后,司马师弟兄共管国政。

(1)诸葛亮病故以后,曹魏边境平靖。过了三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称燕王,起兵来攻中原。魏主曹睿大惊,忙把司马懿召去商量。

(2)司马懿愿领部下四万人马,前去破敌,曹睿道:“兵少路远,恐难抵敌。”司马懿道:“兵不在多,却在如何运用,我已定下破敌之计。”他把辽东形势说了一遍,曹睿方才安心。

(3)司马懿辞了曹睿,点起人马,令胡遵为先锋,带五千兵先行;自己统率大军,随后进发。

(4)且说公孙渊是公孙度的孙子,几代管领辽东,曹魏封他的乐浪公;他不满意,就自称燕王,起兵反魏。这天接到探报,说魏兵来讨,便召集文武,商议迎战。

(5)副将贾范道:“司马懿深通兵法,蜀汉的诸葛丞相也没有胜他,主公如何抵敌?不如谢罪投降。

(6)公孙渊大怒道:“你敢轻视我!”喝武士把他推出斩首。参军伦直叫住武士,上前谏道:“贾范的话说得对,主公千万不能轻举妄动,自取灾祸。”

(7)公孙渊火气直冲,连声喝武士把伦直和贾范一并绑了,推出行刑;众官哪里还敢谏阻。

(8)公孙渊令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分兵八万,赶往辽隧地方筑城防守。叮嘱他们坚守勿战,只等魏兵粮尽退兵,随后袭击。

(9)魏兵先锋到达辽隧,卑衍、杨稚已经筑了城,闭门坚守。魏兵百般挑战,城中只是不理。

(10)胡遵差人报知司马懿。司马懿笑道:“辽东兵大半在这裹,后方空虚。我现在越过这里,直攻他的襄平老巢。他一定来救,我就在半路上破他。”

(11)司马懿传令拔营。魏兵绕过辽隧城,风驰电掣般往南去了。

(12)哨马报进城中,卑衍大惊,对杨祚道:“司马懿定是去破襄平。襄平兵力薄弱,倘然失守,我们断了退路。”二人商量了一阵,决定回兵去救襄平。

(13)两人点起八万兵丁,出城来赶司马懿。走到济水,天色已晚,正要埋锅造饭,忽听得连声炮响,有两支魏军杀来。

(14)卑衍、杨祚大惊,慌忙上马,只见魏兵摇旗鼓噪,却不知人马多少。两人无心恋战,夺路便走。

(15)卑衍、杨祚奔到首山,遇到公孙渊的大军。公孙渊问了情形,不禁大怒,便合兵一处,向魏兵迎来。

(16)两军排开阵势,卑衍出马讨战。魏阵中夏侯霸纵马抡刀,直取卑衍。战了数合,夏侯霸一刀把卑衍斩下马来。

(17)魏兵乘势冲杀,杀得辽东军立脚不住。公孙渊祇得带领败兵,回马飞奔。十多万兵丁奔进襄平城,拽起了吊桥,关上了城门。

(18)魏兵随后赶到,四面攻打。城上的长弓、大弩、滚木、擂石,把魏兵杀伤了不少。

(19)司马懿到阵前看了,便傅令:停止进攻;只在城外四面扎营,紧紧围住,不让辽东军出城。

(20)围了两月,已到秋天,接连下了一个多月雨,平地都成了河;运粮船从辽河口可以直达襄平城下。魏兵守在水中,十分艰苦。

(21)左都督裴景要把营寨移到前面山上。司马懿怒道:“这几天里就要攻破襄平,怎么能移营!”便传下命令:哪一个敢说移营的,照军法处斩。

(22)过了几天,右都督仇连忍不住了,又来告禀:“兵士苦水,请把营寨移到高地去吧。”司马懿大怒道:“我已经发了军令,你竟敢故意违犯!”马上叫人把他推出斩首。

(23)司马懿斩了仇连,亲自到各营去巡视,鼓励兵士们忍耐辛劳,建立功勋。

(24)他每天观看城中形势,却不许兵将攻城。司马陈群问道:

太尉从前攻上庸,擒孟达,速战猛攻,干得成功;现在为什么迟迟不攻呢?”

(25)司马懿笑道:“这是兵法。那时候,孟达粮多兵少,我军粮少兵多,要速战猛攻,才能取胜;现在我军粮多兵少,辽东粮少兵多,祇等他粮食完了,便能一举攻下,何必硬攻,多伤兵将。

(26)陈群听了,十分心服。司马懿一面派遣细作,探听城中情况,一面写下文书,派使者往洛阳去催粮。

(27)使者到了洛阳,朝见曹睿。曹睿便吩咐发粮。群臣奏道:“连日大雨,人马疲倦,还是召回太尉,暂时罢兵。”

(28)曹睿道:司马太尉善能用兵,随机应变,计策很多,不久定能扫平公孙渊,你们何必担心。”便派人调齐了十万石粮,送到军前去。

(29)司马懿领到军粮,雨也渐渐停了。哨马又来报告,说城里已经断粮,人人怨恨,军心都变了。于是,司马懿传令:全军进攻。

(30)魏军马上造土山、掘地道、立炮架、装云梯,日夜攻打;炮石飞箭,象雨点般打进城去。

(31)城里一班饥兵饿卒,哪里还有守城的心思,有要出城逃生的,有要开门投降的。公孙渊眼看守不住,只得把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二人叫来,要他们往魏寨去请降。

(32)王、柳二人缒下城头,来到魏营,道了求降的意思。司马懿满面怒容,大喝道:“公孙渊为什么不来,全没有道理!”便叫武士把二人推出斩首。

(33)第二天,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前来哀求。那卫演跪在帐下求告,说公孙渊愿意先把儿子送到魏营做抵押,然后全城出降。

(34)司马懿道:“两军对敌,能战的应当战,不能战的应当守,不能守的应当走,不能走的应当降,不能降的应当死。何必送儿子来做抵押?”便令人把卫演赶出寨去。

(35)卫演回到城中,报告了公孙渊。公孙渊急得只在屋里团团乱转,暗想:降了也难保性命,还是冒险突围。

(36)二更时分,他挑了一千心腹兵将,悄悄开了南门,偷出城来,却喜没有人拦路,便不声不响,往东南飞奔。

(37)走不到十裹,猛听得一声炮响,鼓角齐鸣,一支兵拦住去路。当先三骑马上,正是司马懿父子,高叫:“公孙渊哪里走!”

(38)一千辽东兵被魏军一扫,就完全散了。公孙渊无路可走,祇得下马投降。

(39)司马懿斩了公孙渊,取了襄平,出榜安民。

(40)过了几天,司马懿留下镇守人马,传令班师。大军刚到洛阳,接到曹睿诏旨,说在许昌得了重病,要他赶去见面。

(41)他赶到许昌行宫,兄曹睿病势沉重,便在床边跪下请安。曹睿令他起来,又叫人把太子曹芳和大将军曹爽召来。

(42)曹睿握着司马懿的手,喘着说:“儿子曹芳,今年才满八岁,还不懂事,全仗太尉和大将军同心辅助!”又对曹芳说:“我死以后,你见太尉如同见我一样,要十分敬重。”

(43)曹芳过来,抱住了司焉懿的颈项。曹睿落泪道:“太尉不要忘了他今天依恋你的情份。”说完,便昏过去了。

(44)当天,曹睿病故,曹芳即位。尊郭皇后为皇太后。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司马懿和曹爽会同办理。曹爽是曹真的儿子,年辈小,经验少,凡事都尊重司马懿的意见。

(45)曹爽是富贵子弟,喜欢吃喝玩乐。家里养着几百门客,其中最信任的,是何晏,邓扬、李胜、丁谧、毕轨。还有一个绰号智囊的大司农桓范,也与他气味相投。

(46)一天,何晏对曹爽道:“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过分相信外人。”曹爽道:“先帝把幼主托给我和太尉,我当然要遵从遗命。”

(47)何晏冷笑道:“从前,老将军与太尉一同领兵在祁山抗蜀,只因几次三番受太尉的气才气死了的,这简直是杀父之仇呢。这一说,不由得引起了曹爽的愤恨。

(48)他与门客们商量,决定先夺下司马懿的兵权,便到宫里来见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大,应该加封他为太傅。

(49)曹芳还是个孩子,不懂其中的机巧,便把司马懿召来,封为太傅。司马懿全没防着,又不好违抗,祇得把指挥全国兵马的印信,交了出来。

(50)曹爽拿到兵权,令他的弟弟曹义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各带三千御林军,保护宫廷;何晏、邓扬、丁谧、毕轨、李胜也都做了大官。

(51)司马懿交出了兵权,就在家养病。曹爽因此更放了心,天天和何晏等饮酒作乐,听歌看舞。

(52)他把各处进贡来的东西,捡好的拿到自己府里,新造了好多亭台楼阁,到处装饰着金银珠玉。

(53)城裹玩厌了,又带了家将门客,出城去打猎,常常好几天不回府。曹义谏道:“阿兄掌握了兵权,却常常出城,要防别人暗算。”曹爽笑道:“兵权在我手中,有什么可怕的?”

(54)后来曹义告拆了桓范,桓范也来苦谏,谏得曹爽主意不定:不听呢,只怕果真出事;听了呢,又舍不得玩乐。

(55)曹爽正在迟疑,李胜却升了青州刺史,前来辞行。曹爽猛然得了个主意,要李胜去司马懿那里察看情形。

(56)李胜祇说向太傅辞行,来到司马懿府上。司马师和司马昭把他引到房中。只见司马懿面容憔悴,躺在床上。由两个丫头扶住了,才勉强撑起身来。

(57)李胜道了要赴青州前来告辞的话。司马懿含糊应道:“并州接近匈奴,好好防备。”李胜道:“是青州。”司马懿笑道:“你从并州来?”李胜道:“是山东青州。”司马懿大笑道:“你刚从青州来?

(58)李胜道:“太傅如何病得这様了?”司马师告道:“家父病得耳聋了。”李胜道:“请借纸笔用一用。”司马师便取了纸笔,交与李胜。

(59)李胜写了告辞的话,送与司马懿。司马懿放在眼前,看了一会,才笑道:“是青州。我病得耳聋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

(60)说完,他用手指指嘴巴。丫头捧上汤水。他就在她手里喝着,汤水流了一衣襟。

(61)他喘了一会,哽咽着说:“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两个儿子,要托曹大将军照顾。请刺史在大将军面前多多吹嘘。”

(62)说完,倒在床上,不住地喘气。李胜看清了,便起身告辞。司马懿连道别也没有力气,只指指两个儿子,也不知是要他们送客,还是要托李胜照顾。

(63)李胜走后,司马懿便起了床,穿上衣冠,对儿子们道:“李胜回去,必然把我的情形报告曹爽;曹爽再不防我了。祇待他出城打猎,便好动手。”原来司马懿的病,全是假装的。

(64)再说,李胜赶回大将军府,报告曹爽。曹爽大喜道:“这老头儿一死,我就什么也不怕了。”

(65)过了几天,曹爽请曹芳一同出城,祭祀曹氏祖墓,顺便打猎。他带了三个弟弟,一群心腹门客,大小官员,点起御林军,高高兴兴地出了城。

(66)桓范拦在马前谏道:“大将军执掌兵权,责任重大。现在弟兄一齐出城,倘然城中发生变化,如何应付?”曹爽听了,十分扫兴,摇了摇鞭子道:“哪一个敢生事,你不要乱讲了!”

(67)桓范还要说话,曹爽却跃马扬鞭,指挥御林军,威威武武地走了。桓范无奈,只得叹口气自回城去。

(68)司马懿是时刻留心的,得到这个机会,哪肯放过。曹爽才出城,司马懿马上把从前的心腹将士召到府中,商量大事。

(69)商量定了,便带了司马师兄弟和众将飞身上马,直向朝中奔来。

(70)他派人占领了曹爽弟兄的兵营,就带了几个亲信的朝官来见郭太后,说曹爽奸邪乱国,应该办罪。太后慌得没了主张、祇得由司马懿去办理。

(71)司马懿便令太尉蒋济写了一道表,派人送到城外,交给曹芳。表里列举曹爽许多不法事情,说已经奉了太后的旨意,夺去兵权,废去官位。

(72)他一面传令紧闭城门,不许进出,一面亲自带兵出城,屯在洛河边上,守住了浮桥。傍晚时候,东门的守门将来报:“曹爽 部将辛敞和鲁芝,斩关夺门,出城去了。”

(73)司马懿听了,猛然记起了“智囊”桓范,祇怕他也出城去替曹爽出主意,赶忙派人去召他。

(74)桓范听到召唤,暗想:曹爽手里,掌握着将印,只要当机立断,不难对付司马懿。便推说要收拾一下,请来人先走一步。

(75)来人一走,他跳上马背,奔到南门,见了守门将司蕃,便从袖里拿出一块竹版,扬了扬道:“太傅有事,要我出城办理。司蕃要看竹版。桓范厉声道:“你是个小小守门将,敢这样大胆?

(76)司蕃慌了,只得开门放出。桓范放马出了城,回头道:“太傅造反,你还是跟我走吧。”司蕃大惊,慌忙来追桓范,桓范加上一鞭,飞一般走了。

(77)司蕃慌忙来报司马懿。司马懿大惊,对蒋济道:“智囊跑了,这怎么办?”蒋济道:“曹爽是个优柔寡的人,决不敢用桓范的计策。现在先得设法,把曹爽骗回城来。

(78)司马懿先派许允和陈泰出城去见曹爽,祇说太傅要他兄弟交出兵权,并不追究别事。许、陈两人受命去了。

(79)又令蒋济写了信,派与曹爽相好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带给曹爽。司马懿叮嘱道:“见了曹爽,你只说太傅与蒋太尉对天立誓,只是为了争兵权,并没有相害的意思。”尹大目也接信去了。

(80)城里闹得天翻地覆,城外的曹爽却正在放围打猎。忽然有一骑马冲进围中,高声叫道:“太傅有表!”曹爽听了,吓得几乎跌下马来。

(81)他过去接了表,拆了封,交给曹芳的侍从读起来。曹爽呆呆地听着,不住地打颤,却不知如何是好。

(82)曹芳听完了,对曹爽道:“太傅说的是这样,大将军怎么办?”曹爽慌慌张张地回头问兄弟道:怎么办?”曹义道:“以前谏过阿兄,阿兄不听,现在事已如此,还有什么办法。”

(83)正在惊慌,辛敞、鲁芝赶到,说起城中情况,要曹爽早定大计。曹爽如乱麻,哪来的计策,搓了一会手,却不说一句话。

(84)不久,桓范也来了。曹爽握了他的手,颤声说:“怎么办?”桓范道:“大将军赶快护送主上到许都去,然后调动军马,讨伐司马懿,平定这场乱事。”

(85)曹爽惊得放开手道:“不行呀,我一家老小都在城中,怎么能往许都?”桓范道:“事到如今,如何能顾老小?大将军请主上的旨意,向全国发布号令,谁敢不从,千万不能走死路。”

(86)曹爽默默无言,向帐中走去。桓范苦谏道:“从这里去许都,半天就到;许都的粮草,可以支持几年;用大将军的将印,调全国人马,一呼百应。大将军赶紧决定,才是活路。”曹爽听了,只是流泪。

(87)这时,许允、陈泰到了,告曹爽道:“太傅只为将军独掌朝政,所以要你交出兵权。将军尽管回城去商量,保无别事。”曹爽祇顾低着头不说话。

(88)尹大目随后赶来,送上蒋济书信,说了司马懿对天发誓的话。曹爽听了,略略安心。

(89)桓范急道:“事情万急,切不可轻信外人,自投死路。”曹爽心又乱,挥手道:“且让我再想想。

(90)众官退出帐外,曹爽独在帐里想来想去,决不定主意;他把宝剑拔在手里,挥了几下!又叹气、流泪,从黄昏直到天亮,还是一点主张都没有。

(91)清早,桓范忍不住闯进帐来,催促道:“大将军想了一夜,有了决断吗?”曹爽丢下宝剑,叹道:“我情愿交出兵权,放弃官位,保住家产,做个富翁算了。”

(92)桓范大哭道:“曹真大将军是个智勇具备的英雄,谁知他的儿子竟是个昏虫!”他一路号哭着出帐去了。

(93)许允劝曹爽先把将印交出,曹爽便把将印捧来。主簿杨综扯住印绶哭道:“大将军放弃兵权,投降司马懿,性命也保不住啊!”曹爽满面流泪地说:“太傅对天立了誓,不会失信。”

(94)许允拿到将印,先回城去了。陈泰劝曹爽随曹芳一同进城。曹爽哪里还有主张,便令大小官员,马步兵将,拥着曹芳回洛阳来。兵将们听到曹爽交了将印,沿路就散了不少。

(95)走近城郊,曹爽身边祇剩下几个兄弟、门客。司马懿教人把门客拘留了,让曹爽兄弟先回家去。

(96)司马懿骑着高头大马,立在浮桥边,等候曹芳,一眼看见桓范,便扬鞭问道:“桓大夫为什么要跟曹爽?”桓范瞪了他一眼,一言不发,进城去了。

(97)司马懿把曹芳迎进洛阳,派兵围住曹爽府第,用大锁锁住大门,断绝进出。

(98)曹爽弟兄坐在府里,消息不通,心神不定。曹义出了一个主意道:“阿兄可以差人去向太傅借粮食,如果他肯借,大概我们还能活命。”曹爽便写了书信,差人送给司马懿。

(99)当天,司马懿送来一百担食粮,曹爽大喜道:“司马公对天立誓,本没有害我的意思。

(100)哪知司马懿早把曹爽的心腹张当捉了,动刑审问。张当受刑不过,只得供称:“曹爽和何晏、邓扬、李胜、毕轨、丁谧等五人,同谋造反。

(101)司马懿得了口供,把何晏等一一捉到。那些人都是白面书生,看到刑具,早吓得昏头昏脑,什么都承认了下来。司马懿教用长枷钉了,收入死牢。

(102)城门守将司蕃,又来告桓范骗开城门,口称太傅谋反。司马懿道:“冤人谋反,就该反坐抵罪,”把桓范捉到,也钉枷收监。

(103)司马懿眼看人证俱全,便派兵捉了曹爽弟兄全家老小,连同大小门客,都押到刑场斩首。

(104)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令他和司马师、司马昭一同管理国事。从此以后,曹魏的军政大权,都由司马氏执掌。

(105)一天,司马懿想起曹爽的亲族夏候霸,现在手握重兵,屯扎雍州,留着是个后患。他便写信叮嘱雍州刺史郭淮严密防备;又请曹芳下诏,把夏侯霸召回洛阳。

(106)夏侯霸接到诏书,知道是司马懿的主意,便对着使者大骂道:“老贼狠毒,杀害大将军全家,我正要起兵问罪,捉住老贼,千刀万剐!”他扯碎诏书,把使者赶了出去。

(107)他调动人马,准备杀上洛阳。郭淮带兵赶来,责备道:“你是大魏皇族,为什么造反?”夏侯霸怒道:“司马懿滥杀曹家宗族,存心不良,我出兵讨他,怎说造反?”

(108)郭淮大怒,纵马冲来。夏侯霸挥舞大刀,奋勇迎战。

(109)夏侯霸杀败郭淮,挥军掩杀,赶了十裹,忽听得后军呐喊。原来是雍州副将陈泰袭了他的后路,郭淮又翻身杀回。

(110)两路夹攻,把夏侯霸部下杀得七零八落。夏侯霸舍命突围,寻思无计,索性带了残部,奔汉中来投降蜀汉。

(111)这时,姜维总督蜀汉军马,屯在汉中,早已探明曹魏情况,听说夏侯霸来降,十分高兴,把他接到帐中,排下酒席招待。

(112)过了几天,姜维把夏侯霸带到成都,朝见刘禅,奏请乘曹魏内乱的机会,用夏侯霸为向导,进取中原。

(113)尚书令费袆以为不宜轻动。姜维叹息道:“光阴不留人,转眼大家都老了,象这样迁延下去,何时才能进取中原?”费袆道:“我们都远远不及丞相,丞相还不能进取中原,何况我们。”

(114)姜维道:“我准备连结羌人,缓步进兵;先取了陇西各郡,再打中原的主意。”刘禅听了,允许姜维出兵。

(115)姜维与夏侯霸回到汉中,决定先攻雍州。他一面派去连结羌人,一面令句安、李歆二将,到曲山前面筑城据守,以便屯扎大军。

(116)句安、李歆各带本部兵马,在曲山东西两面,筑起两座大城,分兵守往,便派人去报告姜维。

(117)蜀军大队还没有到,魏将陈泰已经带了五万人马,前来攻城。两军打了一仗,蜀军人少,败进城去。

(118)陈泰围了城,郭淮也领兵到来。郭淮看了地势,见两城都造在高地上,就料到城中水源不多。

(119)他令兵士们把周围河流,一一筑堰堵塞,断了城里的水道。

(120)城中断了饮水,惊慌起来,几次杀出城来取水。可是雍州兵围得紧,冲了几次,都被杀回。

(121)句安与李歆会在一处,商量下来,决定由句安守城,李歆舍命杀出,向姜维大军求救。

(122)李歆带了几十人,开城冲击,拚死杀出重围。他身受重伤,祇剩下一人一骑,奔往汉中。

(123)李歆去后,城中越来越艰苦。却幸下了一场大雪,才勉强化雪为水,支持下来。

(124)再说,李歆走了两天,遇到姜维大军,说了情形。姜维道:“我因为等待羌兵,迟了几天,误了你们。”便派人送李歆回汉中养伤。

(125)姜维与夏候霸商量进兵之计。夏侯霸道:“要等屯兵到曲山,两城都保不住了。我料雍州人马,都在曲山攻城,雍州一定空虚。可以从牛头山直取雍州,待魏兵回救,曲山就解了围。

(126)姜维大喜,领兵往牛头山来,忽听得前军发喊,说有魏军截住去路。姜维慌忙来看,只见魏阵中雍州副将陈泰出马大叫:“你想偷袭雍州,我在这裹等候多时了。”

(127)姜维大怒,挺枪直取陈泰。战了数合,陈泰败上了牛头山,却把蜀军的进路拦住。

(128)姜维在山下扎了营,连日讨战,魏军只是不理。夏侯霸道:“魏人用的是诱兵之计,一定另有打算,不如撤退了再想办法。正在商议,探马报来:郭淮取了洮水,断了蜀军粮道。

(129)姜维大惊,慌忙传令退兵。刚到洮水,郭淮从前面杀来,陈泰从后面赶到,把蜀兵围得铁桶一般。

(130)姜维领兵混战了一场,杀出重围,直奔阳平关。不料前面又有一军杀到,为首大将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原来司马懿接到郭淮报告,派司马师前来助战,刚好截住了姜维。

(131)姜维怒睁两眼,骂道:“小子怎敢挡我的去路!”拍马挺枪,直取司马师。司马师哪里敌得住姜维,不过三合,慌忙引兵退走。

(132)司马师眼看姜维进了阳平关,便引兵赶来抢关。猛听得一声号角,关上突出一百个射手,一拉弓就有上千支箭,向魏军射来。

(133)原来这是诸葛丞相传下的“连弩法”,一发能够放出十支箭,箭头上都涂了药,十分历害。魏军连人带马,被射死了许多,司马师慌忙领了残兵,往后退走。

(134)他会见了郭淮、陈泰,正在商量进攻,洛阳来了使者说司马懿疾病沉重,要他马上回洛阳。

(135)他赶回洛阳,与司马昭同到司马懿面前。司马懿叮嘱道:“我死以后,你兄弟二人好好管理国事,凡事小心谨慎,免遭大祸······”说着,就连连喘气。

(136)过不了几天,司马懿病故。曹芳封司马师为大将军,司马昭为骠骑上将军。兄弟二人总领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发布于 2025-07-31 22:13
收藏
1
上一篇:三国志战略版,简易伤害计算公式大揭秘,一看就明白! 下一篇:37度2漫画解读,演义姜维与历史姜维的北伐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