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超市老板,你是怎么决定你超市要不要卖某个商品的?
很多超市老板常说一句话:这个商品我觉得很好,我自己都好喜欢,我觉得肯定能卖得动。 但真相是:你喜欢,不代表顾客会买。
真正赚钱的超市,从来不是靠我觉得,而是靠他到底想不想买。
所以,今天我们聊的,不是陈列技巧,也不是进货渠道,而是你最容易忽视、但最该掌握的一件事:顾客到底是怎么决定要不要买你的货的?
以下只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顾客为什么买这个品类?不是你以为的原因
你以为顾客买酸奶,是为了健康? 但其实,很多年轻女性买它,是为了“轻断食”的仪式感。
你以为顾客买啤酒是解渴? 但很多时候,是在朋友来家聚会这种场景下冲动囤几箱。
所以在实际经营中,你得搞清楚,这个品类,在顾客心中到底代表着什么?
如果你只是按功能分类陈列,那你卖的只是商品; 但如果你认真的去分析顾客购买这个品类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大和第三大原因有哪些?这个品类对消费者有多重要?此时你卖的就是解决方案。你就有了定价权。
二、你的超市,服务的到底是谁?
不是所有顾客都一样。你的门店是开在社区里,还是写字楼下?周边是年轻人、老人,还是家庭主妇?你要卖给谁,决定你该上什么货、推什么牌子、定什么价,不同的人群,买的东西根本不一样!
比如社区型门店,就该多考虑:
- 新鲜且健康的蔬菜和水果;
- 家庭装纸巾、油盐酱醋这些日用刚需;
- 顾客方便拿、提、比价的陈列方式。
而写字楼下的便利店,则要考虑:
- 效率和颜值兼顾的轻食沙拉、罐装咖啡;
- 快节奏下能边走边吃的手持产品;
- 摆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利润最高的悦己型消费品。
不要妄想着所有人都买,超市真正的高效经营,是抓住目标顾客,核心人群深挖需求。
三、顾客什么时间会来买?节奏就是利润
你有没有去观察下你超市顾客的购买行为是否具备时间性特点,有些品类顾客多久买一次,一年?一个月?还是一个星期?你有没有去留意顾客购买各品类的频率是多少?
如果你还在随时随地搞满减、天天都一样的陈列,那你等于在浪费顾客最愿意掏钱的黄金时刻。
不要天天都一个样,这叫麻木陈列,那些挣钱的超市,是顺着顾客消费节奏打出最合适的牌。
四、顾客怎么逛,怎么买?你有没有跟着他的路线布货?
很多人以为促销最重要,其实不是。 真正影响顾客买不买的,是你有没有让他顺手就看到想买的东西。
比如顾客来买牛奶,你要不要顺便让他看到面包? 他去冷藏区拿饮料,路上能不能看到适合搭配的零食?
这就是购物篮分析背后的逻辑:你要知道顾客本来就打算买什么,然后在他购物路径上,埋伏好顺带买的诱饵。
所有人都不喜欢被推销,但没有人能拒绝刚好需要。
五、顾客在哪买?你就在哪下手
有些人愿意在超市买生鲜,因为新鲜看得见; 有些人愿意在电商买纸巾、米面油,因为便宜又方便送货; 还有人不进超市,但愿意用小程序预约隔天自提。
你要思考:这个品类,在线下有价值吗?在线上有没有机会? 比如你可以把毛利低基础品类搬到线上引导下单,线下更多卖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毛利小品类——熟食、零食、生鲜、糕点。
超市不是卖货堆满就能赚钱,而是让顾客更愿意来、更愿意买、更愿意顺手多买。
最后一句话送你:
别再把超市当仓库经营了,开始像顾客一样思考,你才能赚得比别人多。
下次你进货、摆货、做活动时,先问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顾客是谁?
顾客什么时候来?
顾客是怎么逛的?
顾客为啥买它?
能得越精准,你的店就越值钱。
从今天起,重新走一圈你的超市,不再看商品,而是看人,看人是怎么动线走的,是怎么挑选的,是怎么犹豫的。 这,才是你应该优化的一切的起点。
你明白了吗?那就关注点赞收藏,这里是店主加油站,你超市经营路上的伙伴,每期1个建议,帮你解决超市没人来、不好卖、利润低的难题,让你的超市能持续的挣钱。
你也可以随时和我聊聊你超市经营上遇到的问题,我会认真的给你我的建议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