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珍藏,一张109岁中华铁路全图的历史见证

一张109岁的《中华铁路全图》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它记录了中国铁路在20世纪初的发展状况。由于我无法直接展示图片,以下是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帮助您想象这张地图可能的样子:
这张109岁的《中华铁路全图》可能是一张手绘或早期印刷的地图,尺寸可能较大,以便详细展示当时的铁路网络。地图的边缘可能磨损,纸质可能有些泛黄,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地图上会标注出当时已建成的铁路线路,包括干线和支线,以及各个火车站的位置。这些铁路线路可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和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
地图上还可能标注出河流、山脉、城市和重要地标,以便旅行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有限,地图的配色可能比较简单,主要以黑白为主,可能使用不同的线型来区分不同等级的铁路线路。
此外,地图上还可能包含一些文字说明,介绍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线路特点以及旅行注意事项等。这些文字可能是手写的,也可能是早期印刷体,阅读起来可能需要一些耐心。
总的来说,一张109岁的《中华铁路全图》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地理资料,也是一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物。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铁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当时人们的旅行方式和生活状态。

相关阅读延伸:一张109岁的《中华铁路全图》

一张来自胶济铁路博物馆的1914年《中华铁路全图》,静静地悬挂在山东博物馆新开幕的《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中展出。这件地图藏品在文物修复师手中,刚刚经历了一次蝶变新生。

这张诞生于1914年的《中华铁路全图》,作为百年前中国人民不甘落伍、奋起赶追的历史见证,承载了中国铁路百余年腾飞发展的前世今生。仔细查阅地图,可以看到在109年前的1914年,曾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破坏风水、“奇技淫巧”的铁路已然遍布东部国土,其中既有列强修造的殖民铁路,也有政府借款修建和自主修建的铁路。

在地图的左下部分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可以看到印度当时修造的已然密如蛛网的铁路线。19世纪中后期,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在此以前,英国商人曾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筑一条500米长的小铁路,供人玩赏。

1881年,晚清“洋务派”官员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并制造了第一辆“龙号”机车。1900年历经八国联军入侵后,国内要求保卫路权、自修铁路的呼声越来越大,清政府终于决定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

1904年,德国在山东修建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经济掠夺深入山东腹地。为维护和争夺路权,1912年清政府借款修造的南北干线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中国在津浦铁路建设过程中,为有效控制路权,放弃与德共建车站方案,另行修建了津浦铁路济南站,由此出现胶济、津浦两座大型火车站在济南并立、却不相通的历史。民国时期受频繁的战乱和外部势力影响,中国铁路一直发展缓慢。铁路也成为近代中国工人运动新的策源地,传播革命火种,革命力量星火燎原。

历经百余年岁月的风刀霜剑,《中华铁路全图》保存状态十分堪忧。在山东博物馆策展人员与胶济铁路博物馆商讨为《大道之行》展览复制借展期间,即发现该藏品破损较为严重,无法进行有效的复制展览。藏品若不及时修复,病害可能会进一步蔓延。因此胶济铁路博物馆正式委托山东博物馆专业修复该图。

山东博物馆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室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对该藏品展开病害调查。“与以往的纸质书画类文物相比,这件铁路图是近代印刷品,纸张为机械纸浆制作,相较于传统的手工纸,纤维较短,纸张的机械强度很低,经测试pH值也较低,纸张酸化严重。”负责此次修复工作的山东博物馆文物保护部副主任、纸质类文物专业修复师鲁元良介绍,这张铁路图在百年流传中,还经过了至少两次“加固修复”。此前的“加固修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铁路图的完整性,可当时所使用的加固材料是红色的格子纸和红纸,加固黏合剂为胶水,导致铁路图不仅受到红色颜料的浸染,而且相较于书画装裱所用的浆糊,胶水更难以去除。

面对不同于以往的病害问题,山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试验反复尝试,最后制定了“揭取红纸—揭取红色格子纸—临时性加固—清洗—补纸—托纸—全色—装裱”的基本操作步骤。经过一个多月小心、耐心、细致地一点点揭取,红色补纸基本去除,经过重新专业托裱后,这件铁路图又焕发新的生机。(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通讯员 李娉 报道)

发布于 2025-07-30 03:13
收藏
1
上一篇:普法宣传聚焦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知识全解析 下一篇:用汗水浇筑梦想,用汗水兑现“三个出行”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