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古诗仙李白,究竟是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

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之死,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确凿无疑的记载。不过,根据流传最广、也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李白是"因醉酒,触网而死"。
具体情节大致如下:
1. "时间与地点":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大约在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或稍晚,他游历到当涂(今安徽当涂),当时当涂县令李阳冰是李白的女婿。 2. "缘由":李白在当涂期间,饮酒作乐,生活相对放荡。某日,他醉酒后试图捉取水中的月亮,失足跌入水中。 3. "结局":由于李白年事已高(当时约60岁),加上是醉酒落水,他最终溺水身亡。
"补充与争议:"
"官方说法":也有说法认为,李白是因永王李璘案牵连而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途中病逝或被杀。但这个说法的证据相对较少,且永王李璘案发生时,李白虽然可能受到波及,但他当时可能并未在案发地,且最终是以“赐金放还”的形式离开长安的。落水说流传更广。 "其他可能性

相关阅读延伸:李白究竟是怎么死的?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细细品味杜甫的这首诗,很难说清楚是在赞美李白酒后的豪放与才情,或是佩服其羁傲不驯的性格,还是在描写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李白嗜酒是众所周知的,他究竟嗜酒到什么程度呢?这在他的《将进酒》中有明确的:“钟楼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如果拿我们这些凡人的眼光看李白,真可谓是个“疯子”。为了“长醉不复醒”,什么好东西也不在乎了,金银财宝、名驹锦袍都可以拿去换酒,难怪后人称其为“酒仙”!

毋庸置疑,在李白的一生中,酒是他创作的源泉之一,他在酒后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但是,非常遗憾的也正是因为其嗜酒如命,才使得他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李白的死因,流行着几种说法,最浪漫的说法称其:因醉酒入水捉月身亡。传说,李白某日喝醉了酒,情绪激动,趁着月夜,泛舟江上,忽见皎洁的月影在水中荡漾,便纵身扑入江中,捞月不成而溺亡。

还有两种说法,一说因李白仕途坎坷,怀才不遇,长期忧愤,患上了严重的腐胁症(慢性脓胸),最后不治而亡。另一说是由于李白饮酒过度而亡,《旧唐书》记: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那么,李白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八十年代后期,各界专家经过认真研究,得出一个较为可信的结论:酒精中毒是李白早死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因。铅中毒才是其毙命的主要原因。

李白在诗句中提到的唐代酒器有十七种,从出土的实物分析,这些酒器具多为青铜和黄铜铸成。经过中外技术人员的鉴定,这些酒器中或多或少都有铅的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酒中的铅含量达到7%至20%,就可以引起中毒。史料显示,李白有喝温酒的习惯。而酒器中所含的铅遇热后,更容易溶于酒中。铅熔于酒后可增加甜味,刺激人的酒兴。正是这种香甜的酒,造成了一代“诗仙”嗜酒成瘾的坏习惯。

从李白的诗句判断,李白有近35年的“酒龄”,如此长期使用这些含铅的酒器储酒、温酒、饮酒,引起慢性铅中毒是完全有可能的。

通过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李白晚年的许多行为极其反常。他经常“醉卧酒肆”、“仰天大笑”;酒酣时“令高力士脱靴”,常常有“神志不爽”的感觉。从医学角度分析和推论,这些表现不但是酒精中毒的反应,也是慢性铅中毒的症状。笔者取医学分析之说。

文丨绿浪萍踪

(「历史大学堂」官方微信公众号 oldmanno )

发布于 2025-07-26 05:14
收藏
1
上一篇:李白S30再遭滑铁卢,连败垫底,把把“坐牢”,游戏体验大打折扣,究竟症结何在? 下一篇:孙尚香废了,李白凉了!S26最强英雄集体削弱,强势仅7天,却遭半年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