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军“车轮斩”之谜,高过车轮男子为何必死无疑?

蒙古大军在征服过程中推行“车轮斩”(有时也称为“斩首轮”或“车轮刑”),特别是针对高过车轮的男子进行处决,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战争手段,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快速、彻底地消灭抵抗力量和潜力:" 蒙古的军事目标不仅仅是占领土地,更是要彻底摧毁敌对势力,防止其卷土重来。高过车轮的男子通常被视为具备军事、政治或经济能力的成年男性,是未来抵抗的主要力量和潜在劳动力。斩杀他们可以最迅速地瓦解敌方的组织能力和抵抗意志。
2. "制造恐怖,震慑敌方:" 蒙古军队以其残酷和高效而闻名。大规模、系统性的处决行为,特别是这种带有象征意义的“车轮斩”,旨在向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展示蒙古军的绝对力量和毫不留情,制造恐怖气氛,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减少后续征服的阻力。让当地人看到杀戮的代价,从而更愿意顺从。
3. "经济掠夺与人口控制:" 蒙古军队在征服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掠夺和奴役。他们需要劳动力来从事各种建设、运输和战争服务。将所有潜在的自由男性(高过车轮)处决,可以更“干净”地掠夺妇女、儿童和老人,并将幸存

相关阅读延伸:蒙古大军为什么推行“车轮斩”,把高过车轮的男子全部处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主席的这句诗词道出了他对蒙古大汗的不屑。若论国土面积,兵力强盛,成吉思汗和他的骑兵部队绝对是战无不胜的代名词,论到文治和民生建设,他们做的并不及格。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靠狩猎放牧为生,素来崇尚自然法则,弱肉强食。蒙古大军中最强力的兵种就是骑兵,骑兵机动灵活、射术精湛,对于其他国家的士兵来说,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而最让人闻风色变的,还是蒙古大军的屠城,他们的大元王朝正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充斥着血腥、暴力、野蛮、屠戮。

成吉思汗的“理论”

据史料记载,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率军攻陷了金国都城,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首都北京。破城之后他放任士兵烧杀抢掠,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将城中男女老幼屠戮殆尽,有超过100万人葬身于蒙古人的屠刀之下。

公元1220年,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一举攻克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干,花剌子模的国王侥幸脱逃。成吉思汗大怒,下令将身高超过战车车轮的一律诛杀。撒马尔干20多万人因此丧命,仅有部分年轻漂亮的女性和儿童幸存,也都沦为蒙古人的军妓和奴隶。

蒙古大军不分青红皂白杀人如麻,每个士兵都如厉鬼煞神,让人闻风丧胆,哪敢与其正面交锋,不久后花剌子模的其他城市也纷纷沦陷。可是此时蒙古人已经杀红了眼,不管你是投降的还是被攻占的,一律推行“车轮斩”,先后共有120万人不明不白地丧生。

按照历史记载成吉思汗的蒙古部队有20万人,平均一个士兵就要杀6个人,还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包括不少妇女和儿童,何其残忍。

公元1227年,蒙古又发兵去打西夏,西夏人明知不敌,也人人拼死力战。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投降和战败都难逃一死,与其屈辱的死去,还不如拼力一搏,起码落个好名声。只是蒙古军队太过强大,最终西夏国王还是做出投降的决定,可就在投降之前,成吉思汗死在六盘山。

西夏人暗自庆幸,以为他们能够躲过一节,谁想成吉思汗临死前立下遗诏,明令对西夏进行屠城。这是一次蒙古对西夏人的种族灭绝,整个西夏文明在蒙古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几乎彻底毁灭。

在成吉思汗的激励下,蒙古大军自然把屠城当做一种能够彰显男人品性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蒙古军队的士气有一定提升,所有人都知道破城之日,就是享乐之时,自然人人奋勇。

成吉思汗的帝王之术可谓简单粗暴,一句话可以概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敢反对他,他就会率领蒙古大军把对方的势力彻底铲除,包括其家眷、子女、军队、领地。在他的字典里,征服就是不断掠夺、不停毁灭,他非常享受这种征服的快感,蒙古大军也给了他足以傲视群雄的资本。

蒙古人屠城的“底层逻辑”

如果要文绉绉地给屠城下一个定义,可以这么说。屠城是战胜方对战败方的一种报复性惩罚,最大限度减少敌对种族的人群,同时让被屠城的种族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而加速其灭亡的进程。

但是屠城也有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沦为一片焦土,本来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能够产生巨大价值的地方,变成人间炼狱。蒙古人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过于短视了,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屠城”呢?

公元12世纪,蒙古部落正处于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部落时代,他们一年到头需要四处迁徙,寻找水草肥美的地方落脚。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本就没什么群居概念,如果都住在一起,一片草场很快就会被成群结队的牛马给吃秃了,所以必须要保持足够远的距离,家家户户不是住帐篷就是蒙古包。因此,蒙古人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过城市的概念。

所以在蒙古人的思想深处,城市是个很奇怪的存在,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价值,利用城市中丰富的劳动力和现有的物质资源。当蒙古大军攻占一个城市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斩草除根,把一个城市毁掉,把对自己的统治有潜在威胁的男人除掉,继续过他们优哉游哉的游牧生活,这就是蒙古人的“屠城”的底层逻辑。

还有一点,蒙古族的传统推崇忠贞鄙视投降,在他们看来两军交战时应该拼到最后一兵一卒,直到分出胜负。在结果出来之前不能投降,包括普通百姓,投降就是背叛了自己的主人,是卑躬屈膝的小人,那就不该活在世上。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屠城在蒙古大军看来是天经地义的。

屠城的历史渊源

蒙古人屠城用的最多,可屠城并不是蒙古人发明出来的,文献可查的屠城最早可以追溯到刘邦项羽楚汉争雄的年代。《汉书·高帝纪》记载了屠杀的残酷场面:

“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意思就是屠城的时候,杀人就像杀马、牛、羊、鸡、犬、猪一样。“车轮斩”同样也不算是蒙古人发明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赴城东,欲坑之。”

文中的含义就是项羽要坑杀城中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与蒙古大军车轮斩的意为如出一辙,就是要杀光城中所有成年男子。

屠城以及战争中的残酷屠杀,在我国古代时期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起源可以追寻到远古时代。据相关史料记载,殷商之前一度盛行人祭,人祭的供品大多都是战俘。远古时代战俘只是任人宰割的奴隶,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杀掉他们,或者用他们当做祭祀的供品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屠城真的有用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何不写进《孙子兵法》,将它发扬光大呢?对于自古生存适应能力极强的中国人来说,用屠城这种偏执残忍的方式不但可耻,而且作用有限。老话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也是一样的,消灭一个城市的人口容易,想彻底毁掉一个文明可就难了,以至于后来蒙古统治者也开始对“屠城”一事进行了反思。

窝阔汴京禁屠事件

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进攻汴梁时遭到金人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攻城大将非常恼火,向元太宗申请要在破城之后屠尽城中老幼为死去的战友报仇。蒙古帝国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才站出来坚决反对屠城,他说:“我们的将士在外拼杀几十年,为的就是得到土地和人民,光有土地,人都没了,有什么用呢?”在他的再三劝阻下,元太宗窝阔台下诏,除了金的皇族完颜氏以外,其他人一概赦免,就这样,汴梁的150万人得以保全。

窝阔台汴京禁止屠城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意义重大,在蒙古军队中树立了一个放弃屠城的先例。在此之前,有组织的屠城是合法的,而此后“屠城”则渐渐与“妄杀”划上了等号,为蒙古人自己所不齿。这得益于元太宗窝阔台的仁慈和大度,也是蒙古军队受到金、汉先进文化影响后的一次自我觉醒。

只可惜蒙古人的政权不安定的因素太多,他们觉醒的又太晚了。当其他国家都在推行城市化进程的时候,蒙古人非要逆天而行,开历史的倒车。虽然他们靠壮硕的身材、无敌的骑兵得意一时,但是靠暴力得来的辽阔版图与表面和平本就是一片虚假繁荣,看似坚固,其实不堪一击。所以元朝不过持续了100多年,算是个短命的王朝。

元朝这个充斥着种族歧视,阶级壁垒如此森严,靠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的政府,如何能得民心,又凭什么长盛不衰,立于不败之地呢?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振臂一呼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无数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起兵北伐,短短一年就攻占了元大都,把蒙古人赶回了老家。

发布于 2025-07-26 02:12
收藏
1
上一篇:炼金与魔法评测,魔法炼金,打造独属于你的奇幻世界之旅 下一篇:三百勇士誓死守护!攻城掠地屠城模式震撼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