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兴衰之谜,诸葛亮最不该误杀的两人,若留其一,三国一统或成定局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其决策对蜀汉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提到的是两位诸葛亮在历史上可能不该误杀的人物,如果其中一人能够留任,蜀汉统一三国的可能性可能会有所增加:
1. "魏延":魏延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以勇猛和智谋著称。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因为与杨仪的权力斗争而被杀。如果魏延能够留任,他可能会在北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蜀汉的军事力量。
2. "关羽的儿子关平":关羽在荆州之战中被杀后,其子关平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为蜀汉效力。关平的武艺和忠诚度都得到了认可,如果他能够继续在军中担任要职,可能会帮助蜀汉稳固荆州,为北伐提供坚实的后盾。
当然,历史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诸葛亮当时的决策也受到时代背景、个人性格和当时蜀汉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两位人物能够留任,确实可能会对蜀汉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历史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按照某种假设进行。

相关阅读延伸:诸葛亮最不该误杀的两个人,两人任留其一,蜀汉都可能一统三国

若有人说:“汉末风云变幻,英雄辈出。”这场乱世里,诸葛亮大约是坐在聚光灯下的人物。人称卧龙,蜀汉丞相,无论手段还是气度,都像是专为逆境而生——一腔孤勇,终点却是五丈原。他担着刘备的托付,也担着旧王朝的残梦。直说吧,后人对诸葛的景仰,除了机智过人,更多其实是对他死心塌地那个劲有点佩服,也有点惋惜。

可这些年评论他的人不少,议论究竟多的是。哪种声音都有,比如说他胸怀大义,也有人摇头,说他太死心眼,放走了机会,捅了篓子!常有人拿那两个人来说事:说诸葛亮要是当年留住他们中的一个,局势会不会反过来?谁还会记得魏吴?——说着说着,迟早把人绕进去。

这两人一个叫刘封,一个叫马谡,可能不少网友更熟马谡,“纸上谈兵,误了大事”。但他们身上的故事,远没有“误杀”二字那么简单。有时明明白白写进了教科书里,可每一次细看,又全是“意难平”。说得太绝对也不对,不说具体的事,光讲谁该活谁该死,太轻巧了,哪儿那么干脆?

得先看刘封。很多年轻人听过一句段子,说“刘备封禅,真有野心”。这当然是玩笑。其实刘封根本不是刘备亲儿子,原名寇封,家世也不低。刘备在荆州遇见他,当时一度把他看做接班人。没儿子的时候,自然需要立储。可偏偏后来有了刘禅,气氛立马变得微妙起来。有血缘的始终更近些,刘封地位,也就慢慢“有点挤”。

但真要说刘封无过,那也说不通。关羽守荆州,曹操和孙权联手夹击,关羽败走麦城,当时刘封正镇守西川,另外还有孟达在上庸。关公急急派人求援,刘封不发兵,孟达混水摸鱼。商量之后还是选了袖手旁观。关羽被擒,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气到几乎决断。可转念一想,杀了养子,有损亲情名声。

说来也是,刘封年纪轻轻,作战果断,有些胆识,能力并不差。就是性格强硬,有点不听话。在刘备踟蹰不前时,诸葛亮劝了一句,意思是“此人刚烈,将来难以驾驭。”这话在刘备耳里像落了秤砣。结果,刘封被赐死,史书寥寥几笔,事情就算有交代了,但旁人看起来一直很可惜。

可是,刘封就真该被杀掉吗?说实话,也未必。真到了刘禅继位,他如果能压得住局,不见得结果不好。可谁来证明这条路能走通?刘备不敢赌,诸葛亮更不敢赌。前路看不清,还会不会有更合适的人选?只怕再好的人也得被兜头一盆冷水吧。

走到马谡这里,局势又变了样。他和刘封不一样,亲兄长马良是蜀汉的老资格,深得诸葛亮信任。马谡有才学,辩论厉害,主意也多。可是实战就差点火候。诸葛亮感情上也看重他——带在身边,跟前跟后。直到第一次北伐,街亭大战,马谡亲自上阵。

偏偏马谡读书太多,脑子里都是条条框框。他坚持要在高处扎营,说这样有利于防守。下属张辅等人多次意见相左,马谡执意不变。结果张郃趁机断了水源,街亭一丢,蜀汉北伐就等于砸在了地上。

前有军令状,马谡难逃一死。诸葛亮明明知他能力突出,却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书上写着“痛哭失声”,这么多次北伐、生死关头,这一回诸葛亮的表情大约是真的不想装了。只能说,马谡聪明,可惜用错了地方;诸葛亮权衡之下,只能忍痛割爱。

回头再看这两个人,其实都不是简单的无用之才。一个敢做敢当,性子烈;一个主意多,有想法,但实际掌控战场的本事还不成气候。就是各自都出了致命的问题,最后给蜀汉埋下极深的隐患。要说杀了他们,遗憾的确存在;可留着他们呢,谁又能保准以后不会出更大的乱子?

假如非要说诸葛亮“过于心狠”,好像也没那么简单。他其实是最怕再错一步的人。年轻时他补了刘备的短板,老了却没能补住自己的短板。怕权力旁落,怕节外生枝,怕后院起火。越想错误越多,这时候的诸葛亮,其实是最孤独的。

可打个比方,要是马谡和刘封一直在,真能反转三国吗?这一点不敢下判断。历史常常反着来,你以为的最佳选择,结果偏不成事。刘封要真能管得住心中的野劲,也许和刘禅差不了多少。马谡要是真能接受别人的提醒,北伐那一仗至少不会全输。但有些事如果真发生了,历史是不是还姓“刘”,说不定早就变样了。

顺着网络上这些讨论,甚至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的学术资料,也在分析这些蜀汉权力分野。查了下2023年社科院史学资料,研究显示三国时期诸葛亮实际上出于对蜀汉稳定的极端渴望,有意打压了一部分有能力但难控的武将。这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权谋思维,也反映出当时政治格局的敏感。单是刘封被诛那件事,有记载的将领名单里,至少有三分之一都讨论过后继问题,恐怕也不是一句“忠诚”二字能解释清楚。

别的案例也不是没得说。比如同在蜀汉的魏延,他又是另一种路数。某年夜读《三国志》,里头都记着魏延桀骜不驯,连诸葛亮都要三分提防。可魏延至少守住汉中多年,没有出大乱子。反观刘封,纵然被提拔,最后还是死于猜忌。可这里就疑惑了:真的是性格“刺头”就注定没路可走?

坦白说,现在回看那个时代,太多的不确定。有些人本该为国竞逐,不想却成了牺牲品。也许蜀汉的结局早就注定,靠几个人的能力都撑不下去。有人觉得诸葛亮眼光太窄,只选顺服的,不敢用强悍的人;但你要换个人坐这位置,还真不敢保证结果会更好。也不排除有故意为难的意思,但未必能全靠情感说服。

其实人本来就会变。诸葛亮年轻锐气很足,年老的时候处事保守,难道不也是性格使然?他信任马谡,也有遗憾,他猜忌刘封,有些无奈。只是这些故事走到最后,始终不是哪一方能说得清。把责任都推给诸葛亮,太省事了;全都归罪于时代,又觉得没劲。

细想一下,有些选择是带着温度的;有些人,也只是在历史夹缝里努力活着罢了。别急着感慨谁对谁错,时代的答案,不容易写全。或许那两个人死,也是诸葛亮心中的疙瘩,但又真能怪他一人吗?

三国史怎会只有通明大道,更多的是转身碰壁,困在十字路口。这点像极了诸葛亮本人,风光时自信十足,失意时拧巴矛盾。他自以为能掌控一切,但到了终点才发现,有些棋子,不是想下就能下得动。

就算诸葛亮留下了马谡和刘封,谁能肯定蜀汉一定能统一呢?风险和变数太多,没有人可以保证。有人说遗憾,或许这遗憾也只是后人的惋惜。三国终究还是三家分晋,那些波折、断章、不甘,全留在人间烟火里了。

发布于 2025-07-22 04:13
收藏
1
上一篇:大乱斗爆杀流赵信强势回归,三枪秒人绝不含糊,重振战场霸主地位! 下一篇:乱世逆袭,仁德之力——刘备如何以仁德之心奠定蜀汉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