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繁荣发展实证中华文明五大特性光辉

新疆的发展确实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具体如下:
1. "连续性":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其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新疆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深深烙印着中华文明的印记。
2. "创新性":新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例如,新疆的旅游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3. "统一性":新疆的发展始终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核心。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共同体意识。
4. "包容性":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新疆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5. "和平性":新疆的发展始终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新疆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阅读延伸:新疆的发展印证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的历史发展清晰印证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支撑。挖掘阐释好新疆发展所体现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是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要求,对于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新疆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新疆突出表现为政治的连续演进,民族的连续交融,文化的不断演化,经济的持续交流。

在政治上,新疆地区自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后,就一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以后的历代中央王朝都继前朝之志将新疆视为中央管辖之下的领土,通过设官、册封等多种形式对新疆地区进行治理,从未间断。

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早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就有乌孙、月氏、匈奴、羌等民族活跃在天山南北的草原山谷之间,还有来自中原的汉人及广泛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政权统治下的各族群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等民族的迁入,以及隋唐时期回纥、吐蕃等民族迁入,使新疆各民族交融的局面持续深化。辽宋夏金时期,契丹人进入西域,耶律大石统一西域,各民族在西辽政权的管辖下进入民族融合的高峰期。元明时期,蒙古、女真、汉等民族大量进出新疆地区,新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构成了一幅多民族融合的磅礴画卷。清代,随着清政府对新疆的统一与管理,汉、满、锡伯、达斡尔等民族西迁戍边、屯田,经过不断的迁徙,最终形成了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等多民族定居新疆地区的局面。

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两种主要的经济形态,且与中原地区保持着经济联系。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来自华北地区的黍,罗布泊地区还出土了大量的毛织品。在距今3000年左右,彩陶器分布于和田、哈密、伊犁等地,表明新疆地区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朝统一西域后开始大规模屯田、水利建设,带动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新疆的栽培技术和丰富物产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尤其丝绸之路的开通,促成了新疆地区的经济活跃与繁盛。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龟兹、鄯善、高昌等地农业技术先进、水利管理规范,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北方游牧地区与中原地区人群的迁入,使新疆地区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在新疆东部地区得到广泛普及,畜牧业、手工业继续发展,商贾云集,丝绸之路空前繁盛。元代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反映了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元朝至元通行宝钞、明朝大明通行宝钞在新疆流通,表明通过贡市与互市,新疆地区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到清代,新疆屯田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清政府还在新疆设立大量官办牧场,土尔扈特部东归,锡伯、察哈尔蒙古西迁,使新疆畜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在新疆

隋唐时期是新疆地区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吸纳中原纺织技术的基础上,西域人民创新制作出白叠布,还生产出涂料纸、彩画纸、染色纸等。各民族将中原伏羲女娲图创造性地以高鼻深目的胡人面貌予以表现,体现了文化创新,也反映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羌笛、胡琴、曲项琵琶、唢呐等在西域流行的乐器被创造性地融入中原乐理,与中原乐器融为一体。于阗画家尉迟乙僧以于阗画派“曹衣出水、屈铁盘丝”的描绘手法独树一帜,形成中国画造型用线的经典范式。

辽宋夏金时期的《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元明时期的《十二木卡姆》经过创新性发展,都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珍品。清代新疆地区流行的麦西热甫等增加了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民歌“花儿”进入新疆后,经过200多年的演变,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流行于中原的剪纸、年画等进入新疆后,受到各民族的喜爱,并创新发展出巴旦木、石榴花等新疆风格的新型剪纸图样。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新疆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昆仑”是“帝之下都、百神所在”。古人认为昆仑是万山之宗,是黄河之源,昆仑所在便是天下所至,这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神话传说中的体现。

统一性首先反映在政治上。从汉朝一直到近现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都进行有效合法的管辖,新疆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特别是清代,以额敏和卓为代表的一批维吾尔族首领协助清朝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新疆,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张格尔叛乱发生后,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平叛。19世纪下半叶,沙俄及其所支持的阿古柏入侵新疆时,各民族同仇敌忾,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

统一性还反映在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地区人群的大量迁入,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也随之传入新疆地区,加速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新疆地区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改制耧犁等。五代至辽宋夏金时期,西域各政权以朝贡为契机,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丰富了两地的经济交流。元朝在环绕天山南北的交通要道上设立驿站,“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清朝时期,随着清政府统一新疆,新疆地区被完全纳入统一的国家经济体系之中。

发布于 2025-07-21 22:13
收藏
1
上一篇:深刻解析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传承与创新之光 下一篇:路由器宽带账号密码遗忘?速看找回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