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莫大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炎炎夏日,从清凉的空调房踏入热浪滚滚的户外,一阵头晕袭来——这可不是简单的“没站稳”,而是身体在拉响警报!
头晕现场:温差下的身体“抗议书”
典型场景
设计师王先生在下班后,从开着空调的办公室离开,在烈日下等车时突然头晕恶心,被紧急送医。
医生诊断
冷中暑(又称“阴暑”)——由剧烈温差引发的体温调节紊乱。
触发场景
低温环境 → 突然进入高温户外;
高温环境 → 急速进入低温区,如大汗后冲进空调房、猛喝冰水。
核心原理
汗腺遇冷“急刹车”,汗液憋在体内,热量无法散失而在体内蓄积;同时,血管从扩张状态急剧收缩,导致血流紊乱,从而引发脑血流灌注不足。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医生解释:“这就像把烧红的铁突然丢进冷水——身体调节系统会‘死机’!”
三大身体信号
眩晕感:仿佛地面在晃动,需扶墙站立;
头痛欲裂:太阳穴突突跳痛,伴随恶心;
虚汗涔涔:明明在高温下,却冒出冷汗、手脚发凉。
科学拆解:血管里的“冰火大战”
温差:健康的隐形刺客
当室内外温差超过7℃,人体血管开始极限拉扯:
冷环境:血管紧急收缩,血流量减少(保热量);
热环境:血管急速扩张,血液涌向皮肤(促散热)。
频繁切换模式会导致大脑供血如过山车般波动,引发头晕。
汗腺的“罢工危机”
空调房的低温让汗腺进入“休眠模式”,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时,汗腺来不及启动散热,体温骤升使脑部血管扩张过度,直接触发头晕。
缺氧的密闭空间
央视栏目《生活提示》中做的实验显示:空调房密闭1小时,二氧化碳浓度飙升4倍(2088ppm vs 初始的472ppm),脑细胞供氧不足,加剧眩晕感。
来源:央视CCTV1
高危人群:这三类人最易“中招”
血管弹性差者
老年人血管硬化,青少年血压调节未成熟,温差易致痉挛;
久坐族
白领、学生血液循环慢,突发站立时脑部缺血;
呼吸道敏感人群
鼻炎/哮喘患者,干燥的冷气会刺激黏膜诱发反射性头晕。
科学破局:给身体的“缓冲带”
黄金温差法则
中日友好医院的呼吸科副主任张永明建议:
空调温度最好在≥26℃,室内外温差≤10℃,例如,当户外36℃时,空调开26℃以上更适宜。
每2—3小时进行通风,通风10—15分钟。
(Ps:室内外温差≦7℃时,体感更舒适哦~)
来源:央视网
“三级缓冲法”防晕术
冷→热过渡:关闭空调→开窗通风5分钟→过渡区停留≧2分钟→室外活动;
热→冷过渡:擦汗更衣→常温区静坐≧3分钟→低速风扇降温→进入空调房。
冷风不直吹
冷空气密度更高,会自然下沉。将空调风向调至向上,让冷气先碰天花板再缓慢沉降,避免直吹头部引发血管痉挛。
随身携带“温差警报器”
智能手环设置心率突变预警(波动>15%提示风险),或携带迷你温湿度计,温差超7℃自动鸣响。
急救锦囊:头晕突发怎么办?
症状分级 | 应对方案 |
轻微头晕(可站立) | 立即蹲下抱膝,低头增加脑部供血 |
伴随恶心冷汗 | 平躺抬高双腿,温盐水小口慢饮 |
视线模糊/肢体麻木 | 立刻侧卧防误吸,拨打急救电话,可能是“热中风”前兆! |
享受夏日,但更要爱护自己。马上到来的三伏天是“冷中暑”的高发时期,千万别因一时的贪凉给身体带来健康负担。掌握科学缓冲法则,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毕竟健康安全,永远比那几分钟的凉爽更重要。
投稿啦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对您发出投稿!
文章要与科学相关,且未在其他平台发布过,配图需三张以上,字数在1500~2500字,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邮箱:
bjsctougao@bjsc.net.cn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