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馆藏揭秘,热血军旗映照下的忠诚传奇

《红色馆藏背后的故事|热血军旗见忠诚》这个标题似乎指向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红色历史和革命文化的藏品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故事梗概,这些故事反映了军旗背后的忠诚与牺牲:
1. "军旗的诞生": - 故事可能从一面特定的军旗的诞生开始,讲述它的设计者如何受到革命精神的感召,创作出这面象征革命胜利和军队荣誉的旗帜。
2. "军旗的传承": - 描述这面军旗如何在不同的战役中传递,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军人的英勇奋斗和牺牲。每一场战役的胜利,都可能是军旗在风雨中飘扬的见证。
3. "军旗的守护者": - 讲述一位或多位军旗的守护者的故事,他们可能是普通士兵,也可能是高级指挥官,他们的忠诚和勇气保证了军旗的安全和尊严。
4. "军旗的牺牲": - 描述在战争中,军旗可能遭受的损失和牺牲,以及这些损失如何激励着士兵们继续战斗,直至胜利。
5. "军旗的荣誉": - 讲述军旗在战争结束后如何被珍藏,成为纪念馆或博物馆的宝贵馆藏,象征着革命先烈的荣誉和国家的记忆。
6. "军旗的现代意义": - 探讨军旗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它如何激励着

相关阅读延伸:红色馆藏背后的故事|热血军旗见忠诚


会昌县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国家二级文物——一面珍贵的军旗。日前,记者在会昌县博物馆看到,这面军旗的中心,有一颗手工绣制的五角星紧紧围绕着党徽,旗面右上侧写着“会昌县珠兰区第五乡苏维埃赤围(卫)军”。这面军旗,见证了苏区时期一段峥嵘岁月和一个感人的故事。

收藏在会昌县博物馆的“会昌县珠兰区第五乡苏维埃赤围(卫)军”军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战略转移,红九军团也从会昌珠兰埠等地集结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留守在西江禾坑的游击队与国民党军队及地主“铲共团”展开了艰苦的游击斗争。为了便于战斗行动,全队轻装上阵,除武器和一面军旗外,其他物品尽量不带。而这面军旗则由游击队队长朱贵生随身携带。
1934年冬,在一次遭遇战中,游击队被打散,朱贵生身负重伤,生命垂危,而敌军逐渐逼近。在这危急关头,朱贵生将这面染着鲜血的军旗转交给副排长彭多春,叮嘱他要保管好,等革命胜利了再交给组织。
彭多春在战斗中也挂了彩,他带着军旗在深山密林中躲藏了两天后,才辗转回到老家西江彭屋。当天晚上,他和母亲一起找来厚油纸,将军旗捆结实并小心地藏到灰寮瓦角下面。他们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红军一定会打回来。之后,彭多春告别了母亲,远走他乡。
敌人没有抓到彭多春,就将他家洗劫一空,并用酷刑拷打他母亲,要她交出儿子和游击队留下的物件。老人被打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但始终守口如瓶,没有说出儿子的去向,也没有交出隐藏的军旗。
冬去春来,这面军旗在灰寮瓦角下静静地躺了15个春秋。新中国成立后,彭多春于1950年春返回家乡。同年3月,党和政府征集革命文物,彭多春从家中灰寮瓦角下取出油纸包,将这面珍藏了15年之久的军旗交给了当地党委,完成了朱贵生交办的任务,用行动表达了一名游击队员对党和革命的忠贞不渝。
会昌县在中央苏区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就驻在会昌。据党史专家介绍,赤卫军是由赤卫队演变而成的,是由25岁至45岁不脱产的工农群众组成的半军事性的武装力量,是红军的后备队和补充军队,在当地军事委员会(军事部)直接领导下开展斗争。会昌县珠兰区第五乡苏维埃赤卫军这支地方人民武装组织,就曾在保卫苏维埃政权、配合红军作战、保卫根据地、开展群众工作和土地革命等方面有过优异的表现。
苏维埃赤卫军的军旗如何交到了游击队手中?军旗上的“卫”字如何错写成了“围”字?因为年代久远,无从考究。但从朱贵生、彭多春和老百姓誓死也要护卫这面军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志士们怀揣崇高信仰,为了国家安宁、人民幸福,勇往直前,不惧牺牲。旗之所在,人之所趋。他们始终相信,只要旗帜在,中国共产党就在,并且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迎来幸福生活。
军旗飘、战鼓擂。这面军旗曾经在硝烟战火中为革命者指明了方向和坚定了必胜信念。历经几十年时光变迁,如今这面军旗表面已泛白,烈士热血残留的印迹深浅不一,但透过细密的针脚,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硝烟和苏区人民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曾艳 特约记者刘兆

编辑:彭梦琴 编校:张安然
值班主任:刘航
编审:肖瑞华 谢瑞洪
小编起早贪黑、不眠不休
只为送上最新消息
求亲们随手

发布于 2025-07-20 03:14
收藏
1
上一篇:解放军军旗军徽与武警部队旗徽简史解读 下一篇:智力大厦烽烟再起,“百团大战”杭州上演,军棋荣登运动项目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