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同龄人会不会跟我一样,在越发成熟并了解自己的过程当中,觉得自己活得越来越像最初的自己了,不同的是,少了份拧巴和压抑,多了些许自洽——不再强迫自己迎合和适应所谓的规则,而是逐渐明确和坚守自己的原则。我的人生,我说了算。但这里并不是说极度地自我,而是在和宇宙链接的过程当中逐渐明晰自己的磁场和边界,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怎样的人,让生命自然地流淌。但怎么区分“顺其自然”和“躺平”,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平衡的事情。或许对于自己不擅长和不愿做的事情,如果必须做的话,那么就调整自己的期待和态度,转念一下,也许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或解决它。比如打工这件事,有位朋友说的话令我影响深刻:“要么为了赚钱,要么为了成长。”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只要明确后就自然地接纳它,会少很多内耗。若到了坚持不下去的那一天,转变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你未实现的愿望,只是因为你的磁场还未与之匹配,但宇宙会回应你的期许,我们能做的是接纳当下最好的自己,并以坚定的信念与爱去呼唤它——也就是吸引它的到来。俗称,向宇宙下订单。需要注意的是“求而不得”的匮乏感只会让你偏离轨道,而只有“本自具足”的充沛感,才能让我们逐渐被吸引。是的,任何事情其实并不是求得的,而是“吸引”。就像那句话,“爱只会流向不缺爱的人“;以及“要得到,先成为”。“flow”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词——生命经由我们流动,而那自然流淌出来的,就是“我”——没有抗拒、没有恐惧,和宇宙本就是一体的“我”。好像说了很多宏大的概念,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情,每一个孤独的灵魂背后其实都是宇宙这块幕布里粒子的震动;而吸引和显化,就是粒子彼此震动且相互影响在宏观上的表现——无常也恒常。我想你一定能察觉到在思考之外我们的意识,那块实体和心智之外的空间,像是一个舞台,上面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剧集——有情绪、有思维,但都不是真正的“我”。当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已经超越了思维和认知,也就从原来的“无意识”(也就是意识不到真正的“本我”)状态中解放片刻,真正清醒地存在于当下。但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被思维和情绪裹挟,确是一辈子的修行。我也依旧很迷惑,记住了很多道理却并不是真正的“知道”,也不清楚自己该何去何从;就快28岁啦却依旧没做好28岁的准备——或许就是永远准备不好。当看到很优秀的人也都还在接纳自我并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时,我想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理,却抵达不了“绝对”。甚至对我来说,死亡都不是绝对的,意识,也许和那些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粒子一样,并不会消失。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和太多太多的无知、无奈,我只希望自己不要陷入到绝望和虚无当中,而充满热情地持续探索这个世界。在越来越了解真正的自己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旅途中,我时不时会被周围的声音干扰;会不甘、会比较,会遗憾、会焦虑;但也能在一念之间又看清楚自己——没实现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所谓的“被动承受”,其实全部都是“主动选择”;包括“麻木”、“痛苦”。写到这里,今年的生日愿望又明晰了:“Focus on myself.”曾经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试着享受孤独,但那时的心力和认知不足以支撑自己,更多的是被动承受其中的痛苦和抑郁。朋友说我不能接受那样过去的自己,其实我早就不那么严苛地辱骂自己了;更多地是想抱抱她,遗憾自己没有照顾好她。当然,一些下意识的行为模式还没有彻底消除,但至少已经意识到并且学会了给自己解套。曾经以为优先为自己考虑、对自己好是一种冷漠的自私,但把自我的权利完全让渡于他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推卸责任呢?对自我的爱与负责,和对他人毫无分别的心(慈悲),本就是一体的。只不过,要当心“爱自己”和“无节制满足自己的欲望”之间的差别——前者是去除压抑,后者反而是不断给自己束缚和枷锁。大道理和流水账又说了一堆,该怎么做呢?让我想想。对于想一出是一出的我来说,最好的方法大概是想做什么就去做。如果只停留在想的层面,一切都是空想。“头脑暴政”也是我常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我对自己没有耐心,所以总是半途而废;做到一半就认为自己不行。是的,好久以前就意识到这样的恐惧——我努力了都做不好怎么办。怎么办,擦干眼泪继续上路。最幸福的事情大概就是找到自己的使命并朝着那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前吧,我祝福自己,勇敢找到它。
故事很长,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看完,一段穿越时光的传奇之旅
当然,我有耐心听您讲述故事。请开始吧,我会尽力跟随您的叙述。
相关阅读延伸:故事很长,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看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