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五月的北京城,槐花正香。十六岁的康熙帝站在乾清宫廊下,望着十几个布库少年在庭院中摔跤。他们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停。"康熙轻轻击掌。少年们立刻跪成一排。他走到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跟前,亲手替他擦去额头的汗:“小柱子,刚才那招’鹞子翻身’使得不够利落,再来一次。”
"嗻!"少年一个骨碌爬起来,正要动作,忽然宫门外传来太监尖细的通报声:“鳌少保到——”
康熙眼中精光一闪,瞬间又恢复成那副懵懂模样。他随手抓起一个九连环,歪坐在栏杆上摆弄起来。
鳌拜大步流星走进院子,蟒袍上的江牙海水纹随着步伐翻涌。他扫了一眼跪满地的布库少年,从鼻子里哼出一声:“皇上又在玩这些把戏。”
"鳌少保来得正好。"康熙晃了晃九连环,笑得人畜无害,“朕解了三天都解不开,您帮朕看看?”
鳌拜看都不看,粗声道:“老臣有要事奏报。苏克萨哈那厮的余党又在江南闹事,臣请旨彻查!”
"全凭少保做主。"康熙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带。鳌拜满意地捋了捋胡须,转身就走,蟒袍带起的风刮过康熙的脸。
待鳌拜走远,康熙脸上的怯懦一扫而空。他盯着宫门方向,轻声道:“小柱子,刚才那招,朕教你个变式…”
是夜,乾清宫烛火通明。康熙摊开一张绢布,上面密密麻麻记着鳌拜党羽的名字。索尼在一旁低声道:“皇上,鳌拜今日又擅自处死了两名汉官,六部敢怒不敢言啊。”
康熙用朱笔在"班布尔善"名字上画了个圈:“再忍忍。告诉曹寅,那批蒙古跤手训练得怎么样了?”
"回皇上,已经能十招内放倒一头牛犊。"索尼犹豫道,“只是鳌拜力能搏虎,当年在关外…”
"朕知道。"康熙打断他,手指轻叩案几,“所以朕要的不是力敌,而是智取。”
转眼到了端午。鳌拜在府中大宴党羽,酒过三巡,班布尔善凑过来低语:“主子,皇上最近频频召见那些布库小子,恐怕…”
鳌拜将酒杯重重一撴:"黄口小儿,能奈我何?当年我在千军万马中…"话音未落,太监送来一道圣旨,宣鳌拜明日单独入宫鉴赏西域进贡的宝剑。
次日清晨,鳌拜穿着朝服,却在腰间暗藏了软甲。进午门时,他注意到侍卫比平日多了一倍,个个都是生面孔。领路的太监是新来的,走路时左腿微微发僵。
南书房外静得出奇。鳌拜刚跨过门槛,忽然察觉地面微倾——原来青砖下暗藏机关!他暴喝一声,一个旱地拔葱跃起三尺,却见头顶一张大网当头罩下。
"保护皇上!"十余名布库少年从屏风后冲出。鳌拜双臂一振,竟将渔网撕开个大口子。小柱子一个箭步上前,被鳌拜当胸一掌打得吐血飞出。
眼看鳌拜就要冲出重围,康熙突然从龙椅上站起,高举起一柄镶满宝石的短剑:“鳌拜!可认得此剑?”
鳌拜身形一顿——那是先皇赐他的遏必隆刀!就在这电光火石间,三个蒙古跤手同时扑上,一个抱腿,一个锁喉,第三个将浸水的黄绫往他头上一蒙。鳌拜力大无穷,竟拖着三个壮汉在殿中转了三四圈,撞碎了两张紫檀案几。
"上地毯!"康熙一声令下,八名侍卫抖开一张丈余长的羊毛毡。众人发一声喊,将鳌拜裹成个粽子。鳌拜在毡中怒吼如雷,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
民间传说至此便有了分歧。正史记载鳌拜被生擒,但老百姓口耳相传的版本却更解气——
话说那日康熙早有准备,命人在殿中摆了把三条腿的龙椅。鳌拜入殿时,康熙佯装惶恐:"少保劳苦功高,请上座!"鳌拜不疑有诈,大剌剌往龙椅上一坐,只听"咔嚓"一声,椅子腿断裂,他整个人向后栽去。
说时迟那时快,埋伏在梁上的布库少年们拽动绳索,一张大网兜头罩下。康熙亲自上前,抓住网缘大喝一声:"掼!"众少年一齐发力,将鳌拜高高抛起,重重摔在青砖地上。如此反复三次,鳌拜被掼得七窍流血,当年能搏猛虎的悍将,竟活活被掼死在金銮殿上!
后来茶馆里说书先生讲到这段,总要拍醒木强调:“列位看官,这’掼死鳌拜’自然是老百姓编排的。真实情况是康熙爷仁厚,只将鳌拜下狱查办。可为啥老百姓非要传成掼死呢?”
台下必有老者接茬:“因为鳌拜该杀!圈地害民,欺君罔上,老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啊!”
说书人便捋须笑道:“正是此理。所以民间故事里,恶人必有恶报,明君必有手段。这才是老百姓爱听的《掼死鳌拜》!”
接下来故事可能会沿着这些方向发展:
布库少年的命运:小柱子等参与擒拿鳌拜的布库少年后来多被提拔为御前侍卫,其中几人成为康熙微服私访时的贴身护卫,引出更多民间传奇。
民间艺术的演变:"掼死鳌拜"的情节在各地戏曲中不断丰富,有的版本加入鳌拜使用妖术、康熙请动关帝显灵等奇幻元素,反映民间信仰与历史传说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