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交流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人类运用的最为有效的良方。恰当精妙的言辞,时而能化作人们手中的利刃,时而又能成为人们手中的帮手,助力我们更顺畅地达成目标,甚至还可维护自身的尊严。
谈及凭借言辞维护尊严,那就不得不提借助言辞投降这一事儿。实际上,投降也需掌握一定技巧。就像在三国时代,有两位将军运用合适的话语传达了投降之意,既避开了杀身之险,又保住了自身气节,令他人心生敬意。下面让我们一同来认识这两位将领。
三国时期,张辽是曹魏阵营的知名将领,与之相关有个典故叫“张辽止啼”。曹操率军奔赴前线之际,张辽等人肩负起守卫大本营合肥的重任。然而,孙权却率领大军主动出击,成功偷袭了合肥。彼时张辽手中兵力有限,若直接与孙权正面交锋,必定会战败。于是,他把队伍分散开来,以小队形式作战。
由于每支军队都展现出极其英勇无畏的姿态,这使得孙权错误地认为合肥的守军力量薄弱,最终没有全力以赴发起进攻,致使此次攻势被张辽成功阻拦。在曹操派遣军队前来支援的情形下,孙权一方只能选择撤退。彼时张辽带兵作战时勇猛的作风给东吴的士兵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故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只要一听说张辽来了,就会吓得马上止住哭声。
实际上,张辽起初并非曹魏阵营的一员大将,而是效命于吕布帐下的一员猛将。然而,吕布由于刚愎自用,最终败于曹操之手,张辽也因此被俘。被俘之后,张辽并未选择求饶,反而破口大骂自己曾经的主公吕布,斥责他全然不顾手下将士的死活,认为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做自己的主公。
张辽以痛骂的姿态隐晦传达出自己不愿追随吕布之意,同时还守护住了自身的气节。对于曹操这位枭雄而言,有气节的将领远比贪生怕死之辈有用得多。曹操见此情形极为欢喜,迅速将张辽纳入自己的阵营,并且对他极为器重。这便是语言的强大力量,既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又能为自己谋得一个好的发展前景。
除了那位将领,还有一位归降当地的名将。在后期,他曾发出“我等死战,奈何先降”的感慨,这是一种无奈的哀伤。他对蜀国以及刘禅一片赤诚,还期望凭借自身的努力扭转蜀国的命运。然而,蜀国的最高统治者却率先选择投降,此人便是姜维。
在蜀国后期,姜维对其可谓是一片赤诚忠心。然而最初,他并不属于蜀国阵营,而是身处曹魏阵营之中。但那时姜维在曹魏阵营并未受到重视,尽管他能力卓越非凡,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诸葛亮在知晓姜维的状况后,便打算前去拜访他。
二人碰面后彼此都颇为中意,诸葛亮认定眼前这人着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姜维也察觉到自己在蜀国大概率能得到重用,不过他心存顾虑,觉得若直接投降,恐怕会让蜀国小瞧自己。
于是,他向诸葛亮表明,自己家中尚有父母与孩子需要照料。在曹魏阵营期间,他始终未能让家人过上优渥的生活。倘若此时转投其他阵营,家人或许会遭遇生命威胁。诸葛亮心思敏锐,明白这番话有真有假,便承诺会妥善安置姜维的家人。姜维这才放下心来,加入了蜀汉阵营。
姜维的话语,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为自家亲人铺好了退路,另一方面既保住了自身的气节,又彰显出其孝顺的个性,毕竟孝乃诸善之首。
语言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艺术,无论处于哪个朝代皆是如此。若能巧妙发挥语言的功效,事情便能进展得更为顺遂,自身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就拿张辽和姜维来说,即便他们内心本就有投降的想法,但借助合适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不仅使事情推进得更加顺畅,还达成了其他预期的效果。
从这两位三国名将投降的过往里,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即无论我们处于何种情形,都能够运用言语的技巧,既表明自身立场,又能让自己受到重视。语言艺术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平常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并且加以训练,如此才能掌握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