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西北偏北,是诗人笔下的“月落犹余数点星”的浩美星空;是摄影师相机中丹霞之巅的斑斓壮阔;是画家饱酣墨汁笔下的洋洋洒洒,是歌者面向碧空吟唱出的悠扬长调。无数人用他们的方式描述着这一片用七彩霞衣铺就的神奇之地,在我出行之前它是我想象中一幅幅画和一首首歌。
偶然间读到一个典故: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自丹霞山麓攀援而上,见锦石岩竟然集雄奇秀美于一身,可以养静,叹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这一句喟叹直击心底。终于,在春末夏初我鼓起勇气,踏上了前往这片圣地的旅途。
张掖之名就颇有气势,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它是环抱着中华沃土的臂膀生处,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也保卫着怀中的华夏儿女。这份磅礴气势就足够让我在这里放飞所有的忧烦,享受在旷野中的舒心自在。
丹霞景区是我此行的首选之地,登上观景台顶峰的时候才真正领略到“宫殿丹霞冠九州,彩丘绚丽几千秋”的奥妙所在。
不禁感叹:是谁打翻了瑶池的七色圣水,铸就了丹霞如此瑰丽梦幻的颜色?丹霞的颜色美绝了,脑补了有人拿个大画笔涂颜色的样子,大自然太神奇了,上个色都这么均匀又富有层次。
下山之后伴着夕阳余晖漫步在丹霞七彩小镇,布局工整又创意满满的小镇几乎涵盖了一个旅游区所有的必须设施,最为值得赞扬的是七彩小镇对文化的凸显。我觉得这从另一方面展示了西北人民的淳朴内心,总想把最好的都给你,豪爽且真诚。
漫步其中,各具特色的书法、摄影、绘画让我仿佛置身于墨香扑鼻的艺术之殿。
不远处,七彩月色街上一眼井水吸引了我的注意,有三三两两的人围在井旁讨论着什么,我凑过去一看,上面刻着几个大字:“千年许愿井”,这不是其他景区随处可见的许愿井吗?然而身边几个游客与当地人的聊天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他们在聊张掖丹霞山和这眼泉水的来历,我努力的听明白了饱含“风沙”口音的当地人讲的故事。找到了与之对应的前人所做古文,摘录如下:
传,天地初始,丹霞非今者,乃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亦朴勤,各得其便;是以天帝悯世,故令丹霞富足,受仙人之遇,终日游幸、行乐饮酒;然人心贪欲,久之,人见其虽可享仙人可享之,而无如仙人可长生,随生怨,不可。帝震怒,使火下降,焚烧丹霞:一时,天地变,生民涂炭;本茂之丹霞燎燎,涓涓清绝,唯一之井亦涸,人之贪与恶为生也难,遂苦求帝给世人一间,帝之小主不忍世人苦,亦苦求帝,帝不许。小主无奈求母,母不忍女终日忧心,遂授一法:将欲难终,须有人身投井祷,井乃可重溢,水乃可重流,并用小主七姊之彩衣覆丹霞山乃可灭火烧;以世人不以其罪,而化世人,小主毅然以其美者换取七位姊之七彩霞衣,孤身入世,以霞衣覆丹霞山灭烧,而以身投井祷易帝谓世之原;帝见其小女世博之爱,痛心不已,故令丹霞山被七彩霞衣,井溢以志敬爱之小主。
听完了传说,再看这眼古井和不远处的丹霞山,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不知千百年前善良的天帝小女是否能预料到在她的守护下如今的张掖是这副模样,日月更迭,星辰变换,千百年过去了,这眼古井还在,映照着千年的云和月,默默的继承着她的遗愿,守卫着这壮美如画的西北之地。
身边一个姑娘不禁闭上双眼,俯身面井,双手合十,身边人流不息,这一刻时间却静止了,我忍不住想上前去,说:“你沉醉在千年许愿井的水影中,我沉醉在你的侧影中。”斑斓丹霞,千年许愿井都变成了陪衬,在这丹霞七彩小镇的七彩月色街上,我遇见了最美的景,不枉此行。
作者: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