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小暑仅3日!高温预警,中医秘方助力防暑降温,生津止渴保健康!”

随着小暑的临近,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容易出汗,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因此防暑降温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中医推荐的良方,可以帮助大家度过这个炎热的季节:
### 防暑降温方:
1. "绿豆汤": - "材料":绿豆100克,清水适量。 - "做法":将绿豆洗净,加水煮至熟烂,加入少许冰糖调味即可。 -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止渴。
2. "荷叶粥": - "材料":荷叶1张,大米100克,清水适量。 - "做法":荷叶洗净,放入锅中煮水,取汁煮大米成粥。 - "功效":清热解暑,降脂减肥。
3. "菊花茶": - "材料":菊花10克,清水适量。 - "做法":将菊花放入茶壶中,加入热水浸泡5分钟。 - "功效":清热解毒,明目。
### 生津止渴方:
1. "西瓜汁": - "材料":新鲜西瓜1个,清水适量。 - "做法":将西瓜去籽,切成小块,用榨汁机榨汁。 - "功效":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2. "乌梅汤": - "材料":乌梅10克,清水适量

相关阅读延伸:距离小暑不足3日!高温来袭,中医良方守护健康,防暑降温、生津止渴!

内容来源: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

作者:李萌

高温容易引发人体不适,致使中暑、肠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上升。

因此,高温时节做好防暑降温是非常重要的。

《黄帝内经》中有云:“夜卧早起,不厌于日”,夏季昼长夜短,阳气应时而旺,此时节应当顺应太阳调整作息。

晚上亥时(21-23时)为最佳入睡时间,最晚也不应超过23时,晨起卯时(5-7时)阳气初升,此时起床,有助提振心阳,促进气血的运行。

午时(11-13时)阳气最旺,此时午睡15-30分钟可助养心安神,避免剧烈活动耗伤津液。

此外,夏季宜穿棉麻材质、浅色衣物,利于汗液蒸发,避免热郁生湿。

在饮食方面,宜清热生津为原则,可以喝一些如绿豆汤、酸梅汤、荷叶茶等解暑饮品,吃一些如苦瓜、黄瓜、西瓜、冬瓜等泻火、补水、清热解暑的食物。

物理降温及穴位调理

可用温水擦拭腋下、肘窝、腹股沟等血管密集处以蒸发散热,此外按揉穴位也可以帮助防暑降温。

按揉大椎穴

简便寻找法:低头时,颈部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凹陷处即是。

可解表散热、通阳理气,缓解暑热引起的发热、头痛、头晕等症。

按揉足三里穴

简便寻找法:坐位时膝盖自然弯曲,用同侧手的虎口围住膝盖骨上缘,四指向下,中指尖所指处即为足三里。

可增强脾胃功能,避免夏季暑湿困脾导致的食欲不振。

近日,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急诊科推出乌梅饮(基础版),具有生津止渴、促消化的功效,适宜夏季解暑或改善食欲不振等症。

方药组成:

乌梅30g 山楂10g 陈皮25g 桑葚15g

玫瑰花3g 生甘草5g 薄荷1g

注:暑湿明显者可加霍香,佩兰等,如有需求,请由专业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及临床症状辨证开方。

熬煮方法:

加水2500ml,浸泡1小时,砂锅熬煮开锅后10分钟即可(2-3人量),熬煮好时,放入冰糖调味(糖尿病患者不适宜)。每剂可熬煮2次(第二次加水1000ml,其余同上)。

禁忌人群:

消化系统溃疡患者、孕妇及经期妇女禁用,其他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传统医学方法适用于中暑预防及轻度暑热症状缓解。若出现高热、意识模糊、抽搐等重症中暑表现,须立即送医,不可单纯依赖传统方法,以免延误病情。

来源: 首都中医

发布于 2025-07-07 09:13
收藏
1
上一篇:充电宝召回事件深层揭秘,电池生产混入金属异物引发危机 下一篇:充电宝召回事件深挖,电池生产混异物,飞检揭示供应商质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