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物讲述翩翩胡旋舞,悠悠丝路千年史

《翩翩胡旋舞 悠悠丝路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中,胡旋舞作为一项独特的舞蹈艺术,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并在唐代达到了鼎盛。
胡旋舞,又称胡腾舞,起源于古代中亚和波斯地区,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了中国。这种舞蹈以其快速的旋转和矫健的舞姿著称,体现了西域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让我们通过一件珍贵的文物来聆听胡旋舞的故事。
"文物:唐代胡旋舞俑"
这件唐代胡旋舞俑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是唐代陶俑中的精品。俑高约40厘米,呈站立状,身着窄袖紧身衣,腰束带,足穿长靴。俑的面部表情生动,眼神炯炯有神,仿佛在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
从这件胡旋舞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1. "服饰特点":唐代胡旋舞俑的服饰简洁大方,体现了唐代服饰的开放与包容。窄袖紧身衣和长靴的设计,既方便舞蹈动作的完成,又展现了舞者的矫健身姿。
2. "舞蹈动作":俑的姿态生动,腿部动作尤为突出,展现了胡旋舞快速旋转的特点。这种旋转不仅是对身体力量的考验,更是对舞者技巧的展现。
3. "文化交融":

相关阅读延伸:听文物讲故事丨翩翩胡旋舞 悠悠丝路史

新华社银川5月24日电 题:翩翩胡旋舞 悠悠丝路史

新华社记者谢建雯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珍藏着两扇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墓门中央各有一位胡人男伎在小圆毯上旋转跳跃,似在斗舞,方寸之间舞姿甚是美妙。翩翩胡旋舞反映了我国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过程,也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发展与互鉴的悠悠丝路史。

1985年4月,在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宁夏博物馆考古队首次在唐代墓葬中发现展示胡旋舞的实物。石刻胡旋舞墓门出土时,两扇石门处于紧闭状态。每扇石门都呈长方形,高89厘米,宽43厘米,厚5厘米,上下都有圆柱状榫,两扇门闭合处均有一孔,并用铁锁锁扣。据窨子梁唐墓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史称“昭武九姓”中亚粟特人的何氏部族。《新唐书·西域传》中有云:“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

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是西域的一种民间舞蹈,男女皆可跳。据文献记载,其伴奏乐器多达几十种,有琵琶、横笛、铜钹、排箫、腰鼓、海螺、箜篌等,但主要以鼓助兴,舞到情酣时,有道是“如是天乐不鼓自鸣”。

乐舞艺术是丝绸之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灵州(今宁夏吴忠市)正是唐朝丝绸之路的要冲。根据相关史料,胡旋舞最早于北周时期传入,自公元七世纪粟特人沿丝绸之路迁徙至中原后,于鲁州地区(今宁夏盐池县)等“六胡州”安置并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胡旋舞由此盛行于唐。

据宁夏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王怡介绍,当时胡旋舞不仅作为宫廷“交际舞”盛行于君与臣、臣与臣间,在民间更是蔚然成风,百姓多好起胡旋舞姿、好着胡服胡帽。

“粟特族人在墓门上刻画胡旋舞形象,既标明自己的种族身份、寄托思乡之情,同时也获得了情感上的归属,这为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交流留下实物见证,也反映出中、西亚乐舞对宁夏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是丝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王怡说。

闻名盛唐的不仅有胡旋舞本身,还有其奢华美艳的服饰。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百姓多着汉服,长袍大袖虽能遮羞蔽体,但也消解了人们展示体态美的心理需求。而随着胡旋舞的风靡,唐朝对异域服饰文化兼容并蓄,胡服艳丽奢华,衣裙修身,被世人追捧。

胡腾舞与胡旋舞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代的李端在《胡腾儿》一诗中,写到“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葡萄长带作为一种飘带装饰,舞动时有飘逸灵动之感,唐朝女性在追求服饰设计美时,自然不会遗漏其轻盈之美。在改良襦裙、袄裙、曲裾的过程中,唐朝服装设计者一扫曲裾制式服装的拘束感,大多采用半袖襦裙,袒胸束腰,以展现女性魅力。

胡旋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遥远的中亚来到位于我国西北边塞的宁夏安家落户,并向中原及其他地区传播,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脉络,也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必然结果。石刻胡旋舞墓门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正是丝绸之路上华夏民族融合、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发布于 2025-07-06 15:14
收藏
1
上一篇:唐朝传奇,杨玉环与安禄山共舞的胡旋舞,舞姿翩翩揭秘 下一篇:炫舞么么哒玩法攻略,新手必看,揭秘这款舞蹈游戏究竟有多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