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所讲,高粱糕现在已经离开了百姓饭桌。偶尔还能看见糕馆有卖高粱糕的,等端上来一来,除名字叫高粱糕外,色香味都已经大相径庭,远不是那么回事了。高粱糕可能也就作为大同百姓美食文化遗产留存在记忆中了。与高粱糕的命运不同,尽管人们对黍子糕的粗涩难咽和那种特殊味道的感受,远超对它健康作用的认识,但靠金黄,靠玉凉,因为黍子和黄米本是同种,只要黄糕还受宠爱,黍子糕就一定不会被淘汰。
几年前,“大同好粮”的注册成功,为更多外埠来同观光的朋友们,进一步品尝到大同好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大同好糕,首先是它的营养健康价值,这方面的知识我真的没有多少。我从小吃糕,十三岁离开父母,妈妈给我带的口粮就是糕面,教会我拍糕片片。我中午拍糕片片,沾酱油醋麻油,晚上稀粥煮糕片片。就这样一直吃了好几年,身体健康,没缺什么营养。足以说明“糕”真是有营养的好东西。到底有怎样的营养?留给专家们介绍吧。我从直观的角度,谈谈大同糕到底怎么个好法。
“软筋黄,一拉二尺长”这是最直观形象的比喻。也许是各地口味不同,多地形容黄糕好,用“软精” “黏糯”,而大同的好糕则不然,首先讲的是“软筋”,用本地话讲叫“弹牙”,既要软,而更要有嚼劲,有“弹性”。蒸一块好糕,费好大劲拉开,一松手自己还要缩回去,这不是讲笑话。大同人吃糕最怕“黏糯”,把这种黏糕叫“憨糕”,遇到这种“憨糕面”, 蒸糕时宁可掺点玉米面,不怕粗怕憨。举个列子再讲大同好糕有多么“筋”。中午剩下的糕,晚上切成糕片,继续上笼蒸软,糕片仍然能保持基本不变形。别处的憨糕则会瘫化在笼布上。过去大同附近农村,晚饭有吃稀粥锅煮糕片的习惯。也就是在熬稀饭同时,锅里煮进山药蛋和剩糕片。稀粥熬好了,山药蛋也煮熟了,糕片片也煮软了。用煮糕沾烂腌菜拌山药蛋吃。可想大同的糕有多劲道啊!
色泽金黄是大同好糕另一个特点。大同好糕与其他地方糕的颜色也有明显区别。别地糕的也用“金灿灿”形容,但颜色浅黄刺眼,如18k金的光泽,其实更像黄铜色。大同好糕则色泽温润如足金,金光内敛,呈深黄颜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同好糕确确实实是老天爷对塞外大同的恩赐,这一方风水宝地是大同好糕得天独厚的根源。“三条涧香瓜,曹福楼的糕,水泊寺姑娘不用挑”,“平旺的水,拖皮的糕,煤峪口的姑娘不用挑”等等,这些哩传笑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好糕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那是真高,同时好糕与水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大同也不是随便哪一块地都能产出好黍子。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都要影响黍子的质量,没有好黍子当然出不了好黄糕。大同好糕之所以与众不同,除水土条件这个因素外,还得益祖上传下的许多宝贵经验和农民们勤劳奉献。比如:黍子地要年年倒茬,黍子倒茬最好在大葱或土豆地;黍子地上化肥,黄糕的香味不浓、上羊粪糕硬而僵。另外,有个糕友们不一定知道的秘密,黍子具有典型的君子特质,它不会亏待勤劳的人,锄二遍和锄一遍的黍子比,不仅产量大增,颗粒饱满,米多糠少,而且糕的口感区别也很大。广灵有黍地“锄三锄,新三年,香三间”的说法,意思是,锄三遍收获的黍子,放三年,剥皮和新米一样,上笼蒸糕,糕香可以弥漫堂屋三间房。我没吃过锄三遍的黍子的糕,所以无法验证传说,但我知道不付出辛劳,吃不到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