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水浒传》后面那五十回不是施耐庵写的,像征辽、征田虎、征王庆这些剧情,感觉有点像在凑数。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梁山好汉们最后的结局,实在让人意想不到。怎么这些“主角”最后都落得个悲剧收场呢?
其实啊,其他小角色的命运,大家也没太在意。但作者给武松安排的结局,实在让人纳闷。打虎英雄最后居然落得个断臂的下场,这也太惨了。
(武松、鲁智深剧照)
更惨的是,武松断臂之后,兄弟们对他的态度。除了和他一起出家的鲁智深,几乎没人再去看望他。这可真是人走茶凉啊,难道他们都忘了“忠义”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吗?
人人崇拜的武都头
说武松人见人爱,也不太准确。当初他在柴进府上避难的时候,就因为脾气有点火爆,经常和其他宾客起冲突,柴进就不太待见他了。
但武松这人的本事藏不住,欣赏他的人,哪怕他有不少毛病,还是照样欣赏。就像宋江,一眼就看出武松非池中之物。
就算武松刚开始差点要揍宋江,宋江还是和他称兄道弟,还夸他“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两人分别的时候,宋江还送给武松十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看得出宋江有多欣赏武松这个兄弟。
(武二爷剧照)
武松回老家后,武大郎觉得脸上特有光,甚至把自己的小心思都说出来了,他说:“二哥你要是搬来,也能让我扬眉吐气。”
后来上了梁山,武松作为步军头领,能排在第十四位,比五虎将之一的董平还高一位,这也能看出梁山兄弟们对他的认可。
不管怎么说,在故事开头到武松断臂之前,他一直都挺风光的。可断了臂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断臂遇冷的武行者
武松断臂的情节出现在原著第一百一十七回。那时候方腊这边基本上大势已去,严格来讲,武松断不断臂,对这场大战的结果影响不大。但作者这么写,肯定有他的用意。
说不定啊,作者就是借武松的遭遇,来解释梁山好汉们为啥最后会走向衰败。
言归正传,武松断臂之后,确实受到了冷落,尤其是宋江,对他的态度变得特别冷淡。
武松决定留在六和寺度过余生时,宋江只回了他四个字:“任从你心”。
这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尊重兄弟的选择,也显示出宋江作为大哥的大度。毕竟一起回朝廷也不见得是好事,大家都知道朝廷里有一帮奸臣。
(武松断臂剧照)
但要是宋江对所有人都这样,武松也没话说。可他对鲁智深,态度就完全不一样。
鲁智深同样不想回朝廷,他俩之间有这么一段对话:宋江说:“那和尚一看就是圣僧罗汉,这么显灵。如今师父立下大功,回朝奏明皇上,可以还俗做官,在京城谋个荫子封妻的美事,光宗耀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鲁智深:“洒家心已经死了,不想做官,就想找个清净的地方,安安稳稳过日子就行。”宋江又说:“师父要是不愿意还俗,那就去京城住持一座名山大寺,当个僧首,也能光大门楣,也算报答父母了。”鲁智深听了,摇头大喊:“都不要,要那么多也没用。能留个全尸,就很不错了。”
你瞧瞧,这态度差别多大。
为啥会这样呢?说白了,就是“鲁智深四肢健全,还能为宋江所用”。
就是这么现实,其实这一点,早在武松在十字坡和孙二娘打架的时候,就已经有预兆了。
十字坡大战孙二娘
当初武松在十字坡碰到孙二娘,双方都把对方当成猎物。孙二娘一心想杀了武松,用他的肉做包子馅,而武松早就看出这女人不怀好意,一场大战眼看就要爆发。
就等孙二娘对武松动手,武松就能立刻反杀她。只是后来事情没按这个发展。
武松确实抓住了孙二娘,也完全有机会杀了她。
(孙二娘、武松剧照)
书里是这么写的:“武松顺势抱住那妇人,两只手一使劲,把她往身前一搂,同时两条腿往那妇人下身一夹,就把妇人压在了身下。那妇人杀猪似的叫起来。那两个汉子刚想冲上来,被武松大喝一声,吓得愣住了。那妇人被压在地上,直喊:‘好汉饶命!’哪还敢挣扎。这时,门口有个人挑着一担柴,在门口歇脚,看到武松把妇人按在地上,大步跑进来喊道:‘好汉消消气!先饶了她,小人有话要说。’”
前半段武松的动作,和他当初杀潘金莲的时候差不多,干净利落。可张青出来求情后,武松就松手了。
其实张青那番求情的话,并没有什么能打动武松的地方,反而让他们夫妻显得特别坏。毕竟他们自己都承认,干的就是抢劫路人、杀人越货的勾当,妥妥的恶人。
可武松是怎么说的呢?
他就说了句:“我是不怕流血掉脑袋的人,怎么会戏弄良家妇女?我看大嫂一直盯着我的包裹,就起了疑心,所以故意说些话,引你动手。那碗酒我已经泼了,假装中毒。你果然来抓我,就被我抓住了。刚才多有冒犯,嫂子别见怪!”
他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
后来孙二娘和张青好好招待了武松一番,他甚至还和这对恶人夫妻结拜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
江湖可不只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人情世故。
(武松、孙二娘剧照)
武松都这样,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在梁山聚义,说白了就是为了抱团取暖。当一个“兄弟”对自己没什么利用价值了,那就不再是“兄弟”了。
这就是为啥梁山好汉最后会走向衰败,因为聚义厅里也不全是讲义气的人啊。没有利益支撑,所谓的兄弟情,都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