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池村位于丛台区东北部8千米处,滏阳河南岸,地处平原地带。据村中人讲,该村曾发掘有战国时期文物,村东南莲花池有赵武灵王之女坟墓。后来池水渐少,该处渐发展为村庄,仍延用“鸭池”名。
明万历年间,重修鸭池老爷庙碑文记载,村南有一大片洼地,常年有水,洼地种有莲藕,为莲花池,村东有东口洼。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这一带练兵,路经此地,发现了一望无际的莲花池,遂命人在此养鸭、种藕,渐为赵王宫廷专用养鸭池,并建有许多楼阁。
鸭池村里大小庙宇有很多,主要有云盖禅寺、杨仙庙、土地庙、关帝庙、帝王庙、奶奶庙、观音菩萨庙、老爷庙、菩萨奶奶庙等。云盖祥寺为西鸭池、东鸭池两村共有,位于两村之间的北部。
相传,云盖禅寺始建于唐代,因邯郸地处兵家必争之地,屡遭战火,寺院曾数度废兴。寺中现保存有两块古碑。据记载,清光绪年间,重修大雄宝殿、观音殿、伽蓝殿、天王殿、山门和两廊20余间。当时云盖禅寺僧侣众多,信徒云集,盛极一时。古时占地3亩,后来被大水淹没。
新中国成立后云盖禅寺成为鸭池村学校。目前云盖禅寺规模很小,一进院落,无山门殿,仅存面阔五间的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房间为僧人住所。关于云盖禅寺还有一个传说。传说云盖禅寺古时是没有庙门的,为什么没有庙门呢?
云盖禅寺原来不在鸭池,而是在鸭池北边的胡村。有一日,神灵向老和尚托梦,说不想在胡村了,想搬到鸭池。老和尚不愿意,就坐在庙门前,心想我看着门,看你怎么走。可是没成想一觉醒来,发现云盖禅寺已经没有了,而村中的骡马都累得浑身是汗。原来,一夜之间云盖禅寺就搬走了,只剩下了寺门。鸭池的云盖禅寺的门,留在了胡村。
据老人言,现在胡村还有旧庙址呢。民间往往流传着这种神灵搬家的传说,体现了当地百姓拥有寺庙的自豪感和优越性。这么好的寺庙为什么偏偏在你这里呢,村民自然十分得意,没办法,神灵喜欢在这里。
云盖禅寺当年盛极一时,如今已然衰落。鸭池村的庙会乃是杨仙庙会。杨仙庙会的影响很大,也是骡马大会,会期是农历九月十九,每到会期上万人来鸭池走亲戚买东西,好不热闹,至今仍然不衰。鸭池村人这个时候是最忙的,忙着招待亲戚。
20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是水草茂盛,沟池水满。今鸭池村仍有十多个池塘被村民用来养鱼。后来村子越来越大,东边叫东头,西边叫西头。据村中老人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土改时期。1948年才正式分为东鸭池、西鸭池两个村子。紧邻鸭池村旧时还有宋庄、刘庄、康庄和窦庄。目前,康庄和窦庄已经消失,宋庄和刘庄仍在。
关于康庄、窦庄人丁不旺,逐渐消失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东鸭池主要姓氏为朱姓,西鸭池主要姓氏为戴姓,自然宋庄主要是姓宋,刘庄主要是姓刘,康庄和豆庄的人姓康和豆:“猪(朱)吃了糖(康)和豆,有人说把猪(朱)送(宋)走吧,或者把猪(朱)带(戴)走吧,可是有个刘庄,还是留下了。”
此说虽不可信,但是却体现了自古以来几个村子的密切关系。后来,位于鸭池村西北角的宋庄并入了东鸭池,东、西鸭池村中间的刘庄也并入了西鸭池。如今就只有东、西鸭池两个村子了。
鸭池村的传统手工业主要有刺绣和做香。刺绣是西鸭池改革开放初期的手工业。当年,邯郸县有句俗语“唐屯的豆腐,西鸭池的刺绣”。所以,“鸭池刺绣”在市、县里很有名气。在西鸭池村里,有很多以刺绣为生的农民,人们称之为“绣娘”。
做香是一项更为古老的手工业,相传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几百年来代代相传,而且是传男不传女。旧时香主要用来供奉神灵,所以称为佛香。自古流传着关于鸭池制香的民谚:“滏南鸭池出佛香,鸭池先祖传良方;中原大地无伦比,点燃一支满屋香。”
鸭池佛香为何有如此强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呢?这当然与独特的配方、选料、工艺有关。鸭池村生产的佛香享有很高声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还与邯郸县土特产供销部门,复兴区、武安等地煤矿签订有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