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北极斯匹次卑尔根岛,科学家挖出了一堆“硬货”,三万多件牙齿、骨骼,还有不少粪化石。
这些东西来头不小,全是2.49亿年前的“老古董”,涉及海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有硬骨鱼和鲨鱼。
本来想简单说下发掘过程,但后来发现这里面门道不少,这些化石从见天日到被彻底研究透,足足花了近十年时间。
牵头琢磨这事的,是挪威奥斯陆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团队。
搞古生物这行就是这样,急不得,一块化石清理、鉴定、分类,每一步都得慢工出细活。
他们在36平方米的地方,用1平方米的网格一点点采集,最后拢共收了800公斤化石,小到芝麻大的鱼鳞、鲨鱼牙,大到五米长的巨型爬行动物骨骼,啥都有。
这斯匹次卑尔根岛为啥能藏这么多宝贝?其实这地方早就以产恐龙纪元初期的海洋化石出名了。
这些化石所在的岩层,以前是古中纬度到高纬度海域的泥质沉积物,旁边就是当年的泛大洋。
如此看来,正是这种稳定的沉积环境,才让这些远古生命的痕迹得以完好保存,没被岁月彻底抹去。
冻土挖宝十年
要搞懂这些化石的价值,得先说说一场“地球浩劫”,二叠纪末大灭绝。
大概2.52亿年前,因为古泛大陆分裂,引发了大规模火山喷发。
大量二氧化碳涌进大气,造成超强温室效应,海洋里氧气变少,海水还变酸了。
就这么一下,九成以上的海洋物种没扛过去,这就是被称为“大死亡”的灭绝事件。
一直以来,学界都觉得,这场灾难后,海洋生态要恢复过来得花800万年,是个慢慢悠悠的过程。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得一点点进化,才能慢慢占领海洋。
但斯匹次卑尔根岛的这些化石,硬是把这个说法给推翻了。
地层测年显示,这些化石形成于2.49亿年前,距离大灭绝也就300万年。
300万年在地质历史上,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但就是这一眨眼的时间里,海洋里已经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有各种各样的掠食性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其中有原鳄形类,是现代鳄鱼的远亲,还有不同体型的鱼龙,小的不到一米,专门抓鱿鱼吃,大的超过五米,是海洋里的顶级掠食者。
毫无疑问,这说明海洋生态在大灭绝后,复苏速度比大家想的快多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通过计算机对比全球的动物群,发现这个化石群是恐龙纪元开始以来,物种最丰富的海洋脊椎动物群落之一。
而且这些海洋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起源,可能比二叠纪末大灭绝还早。
这一下,以前对物种起源时间的推测,也得重新掂量掂量了。
这些化石形成的“骨床”,在山体侧面风化后特别显眼。
它们不只是三万多块骨头,更像一份来自2.49亿年前的答卷。
当“大死亡”的余烬还没散尽,生命就已经迫不及待地重新绽放,这种韧性,真不是教科书上那800万年的等待能比的。
300万年复苏
为啥生命能复苏得这么快?,首先是大灭绝后,海洋里的生态位空出来太多了。
以前的统治者没了,存活下来的物种就有了机会,赶紧辐射演化,抢占这些空缺的生存空间。
陆生爬行动物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慢慢适应海洋环境,从陆地搬到了海里。
它们的适应速度也超出想象,为了在海里活下去,演化出了鳍状肢方便游泳,有的还能既用肺呼吸又用鳃呼吸。
这背后,是生命为了生存,在极端环境下爆发出的强大适应能力。
更何况,最新的研究也显示,当年火山喷发后,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下降速度比以前估算的快,海洋缺氧、酸化的问题,300万年内就缓解了不少,这也为生命复苏创造了条件。
这并不是孤例,中国贵州兴义也有三叠纪早期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群,距今约2.45亿年,里面也有鱼龙、幻龙等物种,和斯匹次卑尔根的化石群有亲缘关系。
这说明,当时海洋爬行动物已经开始全球扩散,生态复苏不是某个地方的特例,而是全球范围内的事儿。
这些远古的故事,对我们现在也有启发。
现在地球也面临着全球变暖、海洋污染等问题,有时候会让人觉得焦虑。
但看看2.49亿年前,生命在经历了近乎灭顶的灾难后,还能在300万年内重新建立起复杂的生态系统,这足以证明生命的韧性有多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二叠纪末大灭绝的教训就在那,温室效应、海洋环境恶化,这些都是当年导致物种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和现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有相似之处。
很显然,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得好好保护现在的海洋生态,给生命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
这些躺在北极冻土下的化石,用沉默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智慧。
它们告诉我们,灾难过后,生命总能找到出路,但这并不代表生命可以承受无休无止的破坏。
如果你对这场“大死亡”后海洋的极速复苏有啥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