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琉球学”学科项目已获国家批准正式启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与中国福建省隔海相望,拥有关键战略位置。历史上,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1372年,明朝与琉球正式确认了宗藩关系,琉球奉中国为正朔,中国以“厚往薄来”的政策善待琉球。但琉球人的富足生活引来日本人的贪婪觊觎,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将其纳入领属。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又单方面设“琉球藩”,加速吞并步伐。1879年,日本以武力胁迫手段废除琉球藩,设立冲绳县,琉球王国被日本正式吞并。从琉球王国到日本冲绳县,这个国家的消失是一场悲剧。在国际上,自1879年至今,关于琉球群岛主权归属的历史与法理争议始终存在。
1879年,松田道之率领军警进驻首里城。
1609年被迫签署条约向萨摩纳贡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存在一个守礼之邦——琉球。随着大明开国的消息1372年被使者杨载带到琉球,琉球群岛仰慕华夏文明的中山王一脉旋即派遣王室子弟到大明朝见明太祖。当时的琉球尚未统一,当地除了中山国之外还有山南国和山北国。这两国的国王获悉中山国与大明亲睦,也竞相向明遣使朝贡。
中琉两国之间不仅有物质交流,更有人员流动。琉球使者每次来到中国都要远涉重洋,为帮助他们克服风浪,明太祖朱元璋特别从福建精选谙熟水文的航海家,让其移民到琉球,史称“闽人三十六姓”。对于琉球王国的发展,“闽人三十六姓”的作用远不止最初的“协助航海”,他们把中华文明广泛传播到琉球各地。琉球王国的人因与中国往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这,引来了贪邻日本的觊觎。
16世纪末,地方混战的日本在丰臣秀吉手中迎来了形式上的统一。或许是野心的极度膨胀,丰臣秀吉竟然产生了统一世界的幻想。日本国内早因常年战乱经济凋敝,丰臣秀吉便打起了琉球王国的主意,他向琉球发出蛮横命令,要求琉球出兵并提供军粮跟随其侵略他国。但琉球拒绝了日本的要求,还向明廷禀告此事示警。怀揣野心的丰臣秀吉在侵略他国失败后殒命,但琉球没能逃过日本的荼毒。盘踞在日本最南端的岛津家因领地位置与琉球相近,当时被丰臣委派与琉球交涉。发现琉球王国的富庶后,岛津家对其产生觊觎之心。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丰臣家的统治地位在17世纪初叶被德川家所取代,岛津家也随之受封成为新政权的萨摩藩主。1609年,萨摩方面竟以曾在战争中替琉球垫付军资为借口,集结战船百余艘、全副武装的武士3000名,如饿狼般扑向琉球。面对久经沙场且有火器加持的岛津军,装备仅有冷兵器的琉球守军力不从心,琉球国王尚宁最终被侵略者挟持回萨摩。之后,尚宁又被押送到江户(现在的东京)献给日本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德川家康。尚宁王在威逼下签署了一份投降誓文——《掟十五条》。《掟十五条》要求琉球王国向萨摩纳贡,定期遣使到江户朝觐。
成为日本的“提款机”
那时琉球王国的独立国家地位还未被剥夺,这样安排的背后实际藏着更深的算计。当时,中国对日本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日本统治者发现,如果直接吞并琉球,就意味着切断了中国丝绸、瓷器流入日本的渠道。因此,琉球王国被准许继续穿上中国赐予的衣冠开展对华贸易。萨摩则在幕后将琉球变成倒卖中国物资的“白手套”。自此,琉球王国陷入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悲剧——虽然维持独立国家的国际地位,但国家主权却已不完整,成为日本萨摩用枪炮顶着后背的“傀儡”与“提款机”。
1609年的入侵后,萨摩开始在琉球上演精心编排的滑稽戏。为了利用琉球中国藩属的身份,继续套取中日贸易的利润,每当中国的册封使来到琉球,日本人就会“消失在阳光之下”——只要中国的册封使船队浩浩荡荡驶入琉球重要贸易港口那霸港,处于萨摩严密控制的琉球就会立刻陷入一种诡异的“忙碌”,因为日本不容许这场关乎“钱袋子”的演出有丝毫穿帮。首先是“藏人”,平日里对琉球发号施令的萨摩官员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接下来是“藏物”,日本人在册封使下榻的琉球天使馆和琉球王宫内都要进行“大扫除”,凡是带有日本色彩的物品都尽可能被藏匿起来。还有“改词”,万一册封使在当地发现关于日本的蛛丝马迹,琉球上下必须面不改色地一口咬定:“琉球孤悬海外,只知奉中华正朔,从未与日本有所往来。”
末代国王客死他乡
19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国力大增。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缔结让日本不再需要琉球作为对华贸易的中转站。日本对琉球领土的野心便进一步赤裸裸地展现。1872年,琉球接到通知,需向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致以祝贺,于是派出使节团前往日本。当时使节团的人还穿着中式服装赴日,但到了东京之后,日本直接对使团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结束与其的朝贡关系,设置琉球藩,封时任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
琉球末代国王尚泰
日本单方面的决定当然不可能获得琉球方面的响应。于是1875年明治政府向琉球下达“最后通牒”:立刻停止向清朝进贡,断绝与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并强令琉球改用明治年号。这对琉球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琉球王尚泰忧愤交加,他不愿做亡国之君,一面对日本尽力拖延,一面向中国求救。然而,远水难救近火,面对步步紧逼的日本,琉球危在旦夕。
1879年3月,琉球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降临了。日本“琉球处分官”松田道之率领全副武装的“接收大军”,杀气腾腾登陆那霸港,直逼琉球都城首里城。这不是一次外交谈判,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武装占领。日军强行闯入王宫,松田道之向尚泰王发出冷酷的驱逐令:交出版籍(户口、土地的官方登记册),限期搬离王宫,琉球即刻改为冲绳县。
那几日的首里城哭声震天。琉球王国末代国王尚泰含泪辞别供奉祖先的宗庙,离开王城坐上开往东京的轮船,1901年,尚泰客死东京,至死未能回到故土。
面对日本的强行吞并,琉球的士大夫阶层爆发抵抗——忠于王室的地方官员和士族咬破手指,立下“血书”,他们发出生死咒言:“如有接受日本所供之官禄者,定当身首异处!”他们拒绝与日本合作,拒绝出任日本新政府的官职。然而,这种非暴力抵抗在国家暴力机器面前显得苍白。琉球人毛允良是抗日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成为日本重点打击的对象,被日本警察逮捕入狱。在狱中受到日本当局的严酷审讯和肉体折磨,最后死在狱中。
琉球王国的消失,是一个古老国家的悲剧终章。回望历史,琉球与中国相亲均出于自愿,而与日本交往却多伴随着胁迫。正因如此,每当需要在中日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琉球都会与日本虚与委蛇,同时向中国求助。历史渊源理应得到尊重,外来者不能替琉球原住民做选择,只有琉球人民才能决定琉球的命运。(李若愚是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四川大学世界史系副研究员,张博是中华日本学会理事、河南大学日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