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豆洗
又称为“小豆淘”,是一种在河川边出现、会发出“窸窸窣窣”像淘洗小豆一样声音的妖怪。它一般会出现在山谷的溪边或桥下等地。有时还会唱着歌:“洗小豆呀,抓人吃呀,刷啦刷啦……”要是有人觉得好玩走近前去,肯定会掉到水中。这种妖怪在日本许多地方都出现过。
山梨县的“小豆洗”妖怪出现在一座古桥之下。拂晓过桥时,就会听到洗小豆的声音。甲府地区的人认为那多半是貉在作怪。那声音传得很远,即使走出了十町地(约合1公里)还会不断萦绕在耳边。
东北地区的“小豆洗”则是在贫苦人家娶亲时出现。说是在缺少粮食的时期,那个娶亲的家庭连赤饭也煮不起。正在发愁时,厨房忽然传来“刷刷”的声音。走过去一看,赤饭竟堆得像小山一样,那大约就是“小豆洗”所为。
地区不同,传说也略有差异。有的地方认为“小豆洗”是蟾蜍怪变成的,也有的地方传说它只在除夕夜出现,还有把它叫做“洗豆婆婆”、“淘米婆”的。为什么一定是小豆呢?有人说,这和小豆是祭神用的特殊供品有关。
2-甘茧剥(剥茧怪)
这是东北或者被称为北陆一带的雪国的冬夜里会出现的一种妖怪——或者说神之使者。
这种妖怪在秋田地区被称作“生剥怪”。“甘茧剥”与这种妖怪的性质差不多。“甘茧剥”所捉的“甘茧”是一种长在脚踝处的皮茧。茧原本生长在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身上,“甘茧”却是因懒惰而生出的茧。
大雪降临的深夜,特别是阴历岁夕更替的夜晚,出现了两三只长着可怕脸孔的“甘茧剥”,四处搜抓怠惰偷懒之徒填腹。它们特别喜欢吃甘茧。
这种妖怪颇有教育意义。农家会把好不容易来一趟的“甘茧剥”迎为上宾,以甜酒殷勤款待,并发誓这一年也要努力工作。用它来唬孩子也特别有效。不管是多么爱哭、不听话的孩子,都会马上老实下来。它还是村中监视全体村民的土地神。四国一带也有被称作“小割怪”的妖怪,专门吓唬那些只会窝在被炉上的懒惰者。
3-网切
如清少纳言所言:“春宜于晓,夏宜于怪”。夏天是妖怪活跃的季节。
夏日家中多挂有蚊帐,身处其中总有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蚊帐是妖异谭故事中经常出场的小道具,有“挂起蚊帐可趋避雷神”等传说,也许它确实有些不同寻常之处。
一早醒来,刚想把蚊帐收拾好,却发现它裂了一道大口子,像是被刀刃之类的锐器剪开了一样。过去的人就说,这是“网切”做的好事。
除此之外,渔夫用的渔网或是浆洗晾干的衣物有时候也会被剪破。人们想不出谁会弄这种恶作剧,于是就把它也归结到“网切”头上。
在过去的时代里,蚊虫特别多,因而夏天总会张起蚊帐。蚊帐大都是绿色的,置身其间有如沉入海底,四周浮动着静谧的气氛。
这时候,却忽然发现头顶上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切开了一米多宽的大口子,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又不曾见有人来过,只能认为是“网切”干的。就如同寂静无人之时,忽见蚊帐被放下来,也是这样不可思议的感觉吧。“网切”也许就是以此为乐的妖怪。
4-赤舌
一种在艳阳高照的天气里忽然出现、盗取他人田里的水的妖怪。
从前在津轻地区(现青森县西部),正值农植季节却干旱无雨。人们用过了求神、祈雨等种种招数,天公却始终滴雨不降。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很久。河川下游村子的人为了给稻田贮水,只好向上游的村子乞求分一点水,可是上游村子的人却很小气,不肯打开水门。
于是,下游的一个村民决定自己偷偷去开水门。不料运气不好,让上游村的人发现了,被活活打死。事态甚至严重到上游村子专门雇浪人戒备的地步。下游的村民除了祈雨之外,别无他策。有一天,下游村的稻田里忽然涌出了清水。人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上游有人把水门打开了吗?不仅如此,即使上游的村子开了水门,也不知是何时被打开的。
这就是“赤舌”所为。“赤舌”是一种与“河童”很像的妖怪,只是头上没有顶着水盘。它通体赤红,总是耷拉着一根鲜红的舌头。本图参考江户时代妖怪画家鸟山石燕描绘的赤舌而作。从图中看,这似乎是一种能像气体一样自由变换体形的妖怪。
5-恶鬼
“恶鬼”是世间各种散布恶行的鬼类的通称。
古时候认为人的病是恶鬼作祟所致。大规模疫病横行时,人人都祈祷“恶鬼”退散。
图中所现的“恶鬼”绘像是室町时代之物,这也许比较符合中世纪人们在脑海中描绘出的恐怖形象。
从前,但马(现兵库县)有一座小寺庙。有一天,有一老一少两个行脚僧,迷路时走到这寺庙,决定暂且在此投宿一夜。
夜深了,二人都入睡了。突然有异物破墙而入,并抓住老僧啃吃起来。这异物就是“恶鬼”。年轻的僧人拼命念起了法华经。很快就见那“恶鬼”已经把老僧吃完了。年轻僧人紧紧抱住佛像的腰,倾尽全力高声念诵着经文。
不久天就亮了,原来年轻僧人抱住的是昆沙门天的佛像。托这佛像的功德庇佑,才让他幸免一难。
这个关于“恶鬼”的故事在《日本法华验记》一书中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