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智取生辰纲施耐庵课文深度解析与全解

以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智取生辰纲》的课文全解,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课文分析、重点字词、段落解析、主题思想、练习答案等。
"《智取生辰纲》课文全解"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江苏兴化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施家桥),祖籍苏州吴县。施耐庵是施彦端的三儿子,年少时迁居苏州,后迁兴化。他一生有志于功名,但仕途坎坷,最终隐居乡间,著书立说。他根据民间传说、话本和戏曲改编创作了长篇小说《水浒传》。
"二、背景介绍"
《智取生辰纲》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六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的长篇小说,全书约七十余万字,分为一百二十回(也有七十回本)。小说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和人民反抗精神。
生辰纲是北宋末

相关阅读延伸: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智取生辰纲》施耐庵课文全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智取生辰纲》施耐庵课文全解

酷暑难耐的黄泥岗上,一场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暗藏精心编织的骗局。当杨志押送的生辰纲队伍在烈日下挣扎前行时,他们遭遇的不仅是炎热的天气,更是人性深处难以抗拒的诱惑。晁盖、吴用等人化身贩枣客商,以酒解渴为饵,步步为营,将杨志一行人的警惕、疲惫与欲望化作自己计谋的垫脚石。

这不仅是《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经典桥段,更是一幅关于权力、信任与欺骗的深刻寓言。杨志的藤条与暴力管理,在晁盖团伙的心理战术面前溃不成军;军汉们的口渴难耐,成了压垮理性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施耐庵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当生理需求与群体心理交织,再精明的个体也可能沦为集体盲从的牺牲品。

而在这场看似简单的劫案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江湖法则: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武力的强弱,而在于对人心精准的拿捏。当我们重读这段故事时,或许会在杨志的挣扎与晁盖的从容中,看到自己也曾陷入的“黄泥岗时刻”——在欲望与理智的天平上,究竟哪一端更重?

《水浒传》全文阅读

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绝少,传说亦多参差。《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称其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至顺进土,卒于明洪武初,年七十五。研究者对此说尚存怀疑,迄无定论。

课文解析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次日早,起五更,在府(府:指梁中书的府第)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老都管:指梁家的谢都管,在梁家总管杂务和仆役,称“都管”。他是梁夫人乳母的丈夫,下文称他为“奶公”)和两个虞候(虞候: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厢禁军:宋朝的军制,保卫京城的军队称“禁军”,各州警备的军队称“厢军”。后来,禁军也有发往各州各路的,厢军也有调京保卫的,于是各州各路的防军就混称“厢禁军”。这里指在厢禁军当兵的人,下文的“军健”也指这些人),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朴刀:旧式兵器,刀身狭长,刀柄略长,双手使用)。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书呈:书信,信函)。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起程,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北京:北宋时期将大名府建为陪都,定名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东京:指北宋的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进发。五里单牌,十里双牌(五里单牌,十里双牌:古代驿路旁记里程的标志,单数里程称“单牌”,双数里程称“双牌”)【"五里单牌,十里双牌"的驿路细节,既写实又象征任务漫长,每一步都在积累矛盾,最终在黄泥岗爆发。】。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天气"晴明得好"却"酷热难行",暗示任务表面顺利实则危机四伏。炎热不仅是自然环境的考验,更是人性急躁情绪的催化剂(后文众人中计饮酒正因耐不住暑热)。】

这段看似平铺直叙的出发场景,实为精心设计的暴风雨前夜。施耐庵通过服饰、天气、人员构成等细节,将阶级矛盾、人性弱点、权力博弈编织成网,最终所有伏笔都将在黄泥岗的烈日下引爆。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取:这里是“赶”的意思)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辰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起身,申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便歇。【杨志调整行程,避开危险时段,体现其江湖经验。】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暴露出杨志急躁、不善御下的性格弱点。这种高压管理非但不能服众,反而激化矛盾,使队伍离心离德。】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嗔:怒,生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干系:责任)须是(须是:终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洒家: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相当于“咱”)打这夫子(夫子:这里指挑夫),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杨志将押送视为翻身机会,过度焦虑导致手段极端。他的遭遇反映了底层武人在官僚体系中的困境——即便能力出众,也因性格缺陷和阶级隔阂难以成功。】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表现了杨志的粗俗、不讲理,也反映了他的精明和谨慎。】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这厮:对人的轻蔑称呼,相当于“这家伙”“这小子”)不直得(不直得:动不动)便骂人。”【显示了对杨志的轻视。杨志虽是提辖,但在梁府嫡系(虞候、老都管)眼中仍是“外来户”,阶级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施耐庵通过杨志与押送队伍的冲突,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再严密的计划,若忽视人性与团队凝聚力,终将溃于内乱。杨志的悲剧在于,他看透了盗匪的威胁,却看不懂身边人的情绪;他握紧了藤条,却抓不住人心。而这一切,都在为晁盖等人的“智取”提供最完美的契机——当一支队伍从内部瓦解时,外力只需轻轻一推。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强杀:又作“强煞”,充其量,顶多)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直这般做大:竟这样摆架子)!”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分付:吩咐)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看他不得:看不惯他那样子)。权且奈(奈:同“耐”,忍耐)他。”【表现出老都管的隐忍与算计,他在等待矛盾爆发的最佳时机,以便名正言顺地发难。】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情知道被差出来:明知是被派遣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军汉的怨言是肉体痛苦的直接宣泄】”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怨怅:怨恨),巴(巴:盼望,等待)到东京时,我自赏你。”【老都管的“赏你”承诺则是虚伪的安抚。暗示梁府嫡系(老都管)才是实际权力核心。】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省得:懂得,知道)甚么!”拿了藤条要打。【杨志强行命令睡觉的荒诞场景,将专制与反抗的张力推向极致。】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搬口:搬弄是非)。【表现中层官僚的阳奉阴违与煽风点火】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着意:在意,上心),心内自恼他。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环境描写,突出天热、时间仿佛停滞,强化了军汉们"热不可当"的煎熬。】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了二十余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队伍被逼入"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构成天然牢笼,杨志的藤条与群山形成双重围困,令人窒息。】

当时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揭示客观环境的残酷性。】。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兀的:怎能)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正行之间,前面迎着那土冈子。【杨志的悲剧性在于,他越是严格执行押送计划,越加速了团队的瓦解。】

当时一行十五人奔上冈子来,歇下担仗,那十一人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杨志说道:“苦也!这里是甚么去处,你们却在这里歇凉!起来,快走!”众军汉道:“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实(其实:实在,确实)去不得了。”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的荒诞场景,标志着暴力管理彻底破产。"无可奈何"四字,宣告了杨志权威的终结。】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看这杨志打那军健,老都管见了,说道:“提辖,端的热了走不得,休见他罪过。”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强人:强盗)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体现出他对形势的警觉和责任感,但这种责任感却被众人视为“把这话来惊吓人”,显示出杨志的孤立无援与众人对危险的麻木。】”两个虞候听杨志说了,便道:“我见你说好几遍了,只管把这话来惊吓人。”老都管道:“权且教他们众人歇一歇,略过日中行如何?”【老都管以“权且教他们歇一歇”的态度,代表了另一种管理方式,与杨志的强硬形成鲜明对比。老都管的身份地位高于杨志,他的劝说和指责,使杨志处于被动和孤立的境地。】杨志道:“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这里下冈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没人家。甚么去处,敢在此歇凉!”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众军汉一齐叫将起来。数内(数内:其中)一个分说(分说:分辩,辩白)道:“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担子,须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当人!便是留守相公自来监押时,也容我们说一句。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办!”杨志骂道:“这畜生不呕死俺(呕死俺:气死我),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条,劈脸便打去【进一步暴露了杨志的暴躁与缺乏沟通能力。】。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口浅:口快,有话搁不住),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合:应该)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老都管最终以身份压人,并以自己在太师府的地位对比杨志的卑微出身,彻底激怒了杨志。两人从劝说、争执到厉声对骂,矛盾达到高潮。】杨志道:“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杨志道:“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不仅是对杨志言论的否定,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表面太平、实则动荡的现实。杨志的警觉与众人麻木之间的对比,预示了生辰纲被劫的必然性。】

就在杨志与老都管争论"天下是否太平时",晁盖等人正在不远处伪装成卖酒汉子——真正的危险永远来自被权力斗争蒙蔽的盲区。系统往往不是被外力摧毁,而是在内部相互指责时自掘坟墓。这段文字的价值,正在于它超越时空的预言性:每个时代都有杨志式的"明白人"被指责危言耸听,每个组织都有老都管式的"维稳派"在加速危机,而历史总在重复黄泥岗上那场早已注定的败局。

第一部分:写天气酷热难当,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汉发生矛盾,为后文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

杨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价:相当于“地”)望。【"松林里影着一个人"的描写如电影特写镜头,瞬间转移矛盾焦点。】杨志道:“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对杨志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警惕、勇武的性格特点。】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展示无武装状态,实则暗合兵法"能而示之不能"(朴刀就藏在车旁)。】。一个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拿着一条朴刀,望杨志跟前来。七个人齐叫一声:“呵也(呵也:哎呀)!”都跳起来【夸张表现受惊商贩的慌乱,掩盖战斗准备。】。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那七人道:“你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小本经纪:小生意,小买卖),那里有钱与你【反问"你颠倒问"转移质问焦点,掌握对话主导权。】。”杨志道:“你等小本经纪人,偏俺有大本钱。”那七人问道:“你端的是甚么人?”杨志道:“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那七人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用地理细节(濠州)增强可信度。】。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如常(如常:平常)有贼打劫客商。我等一面走,一头自说道: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赋,只顾过冈子来。上得冈子,当不过这热,权且在这林子里歇一歇,待晚凉了行。只听得有人上冈子来,我们只怕是歹人,因此使这个兄弟出来看一看。”【主动提及"如常有贼打劫",既解释自身警惕性,又反向证明自己不是贼。】杨志道:“原来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却才见你们窥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赶来看一看。”那七个人道:“客官请几个枣子了去。”杨志道:“不必。”提了朴刀,再回担边来。【最高明的伪装不是隐藏,而是构建新的真实。】

老都管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去休:走吧)。”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的客人。”老都管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没命的:亡命之徒)。”杨志道:“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老都管的话里带着讥讽,杨志觉得自己方才判断失误,口气也软了下来。这是杨志与老都管等人的第二次正面交锋。】众军汉都笑了。杨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一个“插”字写出了杨志放兵器时随意的姿态,表明他已被晁盖等人成功蒙骗,对他们已完全放松了警惕。“自去一边”暗示杨志脱离集体,成了“孤家寡人”。由此推出杨志任务失败已是势不可挽。】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这首山歌极具煽动性,强化了“酷热难耐”的氛围,暗示军汉们“你们是受苦的农夫,杨志是高高在上的王孙”。白胜的“挑酒卖”行为,精准抓住军汉们的心理需求——他们又热又渴,根本无法抗拒。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去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没事又来捣乱。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军汉们不再把杨志视为领导者,而是“多管闲事的外人”。】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吃嘴:贪吃),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勾当:事情)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早是:幸亏,幸好)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这句话让军汉们觉得杨志小题大做,反而更坚定买酒的决心。】

杨志的失败不仅是武力上的失利,更是管理能力、判断力、领导力的全面溃败。而晁盖等人的成功,则是智慧、团队协作、心理战术的完美结合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倒着买一碗吃。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白胜假装“不卖酒”,并说杨志“疑心酒里有药”,激化杨志与军汉的矛盾。让军汉们对杨志更加不满,坚定买酒的决心。】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还:付给)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打甚么不紧:有什么要紧)。看你不道得(不道得:岂不是)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晁盖等人自带椰瓢,既是为了方便下药,也是为了让杨志相信他们是“真正的商贩”(随身带饮酒工具)。】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过口:指下酒)。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晁盖等人先喝一桶酒,让杨志误以为酒安全。】。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一了不说价:向来不讲价钱。一了,向来、一向),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表面上是讨价还价,实则是为了制造“舀第二桶酒”的机会,让刘唐能趁机下药。】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制造混乱,掩盖下药动作,同时让军汉们觉得酒更珍贵。】。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好不君子相:好没规矩。君子相,正经人的外表)!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体面人也这样吵闹寻事。戴头识脸的,指有面子、有身份的人)。”【这一段是“智取生辰纲”计谋的核心实施阶段,晁盖等人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互动,成功让杨志一行人喝下蒙汗药酒。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堪称古代心理战的典范。】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读者全程跟随杨志视角,只知他所见所闻(如看不到刘唐下药),从而产生“当局者迷”的急迫感。杨志最初警告“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最终自己却成了这句话的应验者。他的专业素养(识别蒙汗药)败给了人性弱点(口渴+群体影响)。】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逆反心理:越是禁止,军汉们越想喝;杨志反而觉得“若真有问题,卖酒人不会明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吃:被,让)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表面劝说,实则紧密配合,照计行事。】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陪个小心:说句道歉的话),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谢:推辞)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送枣既显得慷慨,又分散注意力,掩盖酒味可能的不自然。】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一发上:一齐拥上来),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他本极度警惕,但因酷暑难耐+见众人无事,最终妥协。】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吃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把钱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这一段是“智取生辰纲”的收网时刻,晁盖团伙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心理操控,最终让杨志一行人全部喝下蒙汗药酒,完成劫取生辰纲的计划。】

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三阮:即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兄弟三人)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计较:计策,办法)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真相揭露时刻,施施耐庵通过补叙手法,完整还原了晁盖、吴用等人的计谋全貌。】

第二部分:写杨志与晁盖等人在黄泥冈上斗智斗勇,最终杨志丢失生辰纲。这是全文的高潮。

概括总结

本文通过对杨志与晁盖等众好汉斗智斗勇的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机警谨慎而又蛮横急躁的性格特征,生动地表现了晁盖、吴用等英雄的智慧、胆识和力量,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英雄的形象,讴歌了他们的智慧、胆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写作特色

心理战术的细腻刻画:晁盖等人通过伪装、诱导、反向刺激等手段,精准操控杨志一行人的心理,展现了一场高明的骗局。

环境烘托与象征:酷暑天气既是情节推动的关键,也象征杨志的焦灼与团队的崩溃,强化了戏剧张力。

补叙手法的巧妙运用:故事先呈现结果,再倒叙揭秘计谋细节,制造悬念,让读者在恍然大悟中叹服智谋的精妙。

问题探究

杨志为什么会失败?

生辰纲最终被夺,这是否说明杨志是个很愚蠢的人?其实结合《水浒》中其他描写杨志的章节,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杨志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刚一接受任务,就多次推托,推辞不掉时,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作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后又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后来在路上,也是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后来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体现了杨志的精明。

那么,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从《水浒》对杨志的整体描写来看,杨志的性格经历了"失意一得志一幻灭"的发展历程。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应该说最初也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在盛气之下杀了泼皮牛二,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却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要任务交托给他。只要他完成这个任务,前途就会一片光明,他的命运也似乎是"柳暗花明"了,离志得意满的日子也不远了。可是"福兮祸之所伏",他太在乎这趟任务了,唯恐辜负了梁中书的厚爱(这也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所以处处小心,时时在意,因此就有点急功近利,有点急躁。而且太过小心时,脑筋就死板了,他一心怀疑蒙汗药已经下在酒里了,所以一直等到别人先喝过才允许兵士买,却忘了酒里可能本来就没有蒙汗药,而别的人虽能证明酒里没药,却未必能证明他是清白的。最后失掉了生辰纲,他的幻想破灭,不得不上二龙山落草。

思考 探究 积累

一、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

梳理梁山好汉在事件中的行动,有如下步骤:探生辰纲消息,众人合议定计。

预测必经之路,智取地定黄泥冈。

利用酷热天气,久候以逸待劳。

察知内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

智用合议计谋,协作完成智取。

概括表达时,可以用吴用等人作主语;还可以用双方人物作主语,以符合作者“全知”视角叙述的特点。

二、杨志是课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路上,他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又有哪些。

杨志首先是一个谨慎、精明的押运官。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人。

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客观原因。梁中书的生辰纲,本质上就是搜刮民脂,不义之财。并且去年的生辰纲就被劫走,至今查无下落。生辰纲被江湖人盯着打劫实属正常。另外,根据晁盖、吴用智取的经过,可以看出他们准备很充分,团队协作好。所以客观上基本决定了杨志失败的结局。

主观原因。杨志尽管精明、谨慎,但自视武艺高强,使他至少有以下几点失误:一是过于相信依靠自己的武功即可打遍天下,没有亲自挑选精兵强将。二是不作沟通,听取意见。三是不讲策略,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借力于队伍中的关键人物都管和虞候。四是不坚持行事原则,盲目从众。

三、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篇小说存在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四、这篇课文用的是元明期间的白话,还夹杂着当时的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不同,如“计较”“谢”等。试从课文中找几个这类词语,比较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这样的词语很多,比如: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取——古:赶。今:动词,拿,拿走。

如今正是尴尬去处。尴尬——古:麻烦。今:难堪。

这厮不直得便骂人。直得——古:应该。今:作某事有意义。

都叹气吹嘘。吹嘘——古:急促喘气。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

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强人——古:强盗。今:能独当一面,坚忍不拔,有所作为的人。去处——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影——古:遮蔽,躲藏。今:影子,名词。

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理会——古:懂,知道。今:理睬。

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还——古:付给。今:借了钱归还别人。

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饶——古:(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便宜。今:宽恕,饶恕。

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胡乱——古:索性,干脆。今:任意;马虎、随便。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吃——古:被。今:吃东西。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计较——古:计策。今:计算比较;争论;算计、筹划。

五、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

杨志小传:失意英雄的末路悲歌

杨志,绰号"青面兽",《水浒传》中极具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艺超群,却因命运捉弄,一生坎坷,最终在梁山上落草为寇。

杨志初登场时,是殿帅府制使,奉命押送花石纲。然而天不遂人愿,在黄河遭遇风浪,失陷花石纲。这个意外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为复职,他变卖家产到东京打点,却遭高俅斥责,落得钱财散尽、官职难复的境地。走投无路之际,他当街卖刀,又遇泼皮牛二纠缠,盛怒之下杀死牛二,被发配大名府。

在大名府,杨志的武艺得到梁中书赏识,被委以押送生辰纲的重任。这正是本文所述的故事。杨志吸取前车之鉴,小心谨慎,却因性格刚愎、不善御下,最终中了晁盖等人的计谋,再次失陷生辰纲。这一次失败彻底断送了他的仕途梦想,被迫流落江湖。

此后,杨志与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归顺梁山。在梁山上,他虽位列马军八骠骑之一,但始终郁郁不得志。征讨方腊时患病,最终在丹徒病逝,未能得享功名。

杨志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他武艺超群,却屡遭命运捉弄;他恪尽职守,却因性格缺陷功败垂成。他的故事折射出北宋末年官场腐败、英雄无路的时代悲剧。从殿帅府制使到梁山好汉,杨志的沉浮人生,正是那个"乱自上作"的黑暗时代的真实写照。

发布于 2025-11-21 22:33
收藏
1
上一篇:阪泉之战,中华民族起源的传说与历史的交融 下一篇:济南华山,千年古韵,各朝代人文故事荟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