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维持正常范围!”“微导管到位,准备释放支架!”早上8时许的介入手术室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正在与一枚直径仅3毫米的颅内动脉瘤展开生死较量。这场看似微小的“拆弹”行动,却决定着63岁的卢先生能否延续生命旅途。
一周三场“拆弹”手术
解开“隐匿杀手”的真面目
前些天,家住南海的卢先生因剧烈且持续的头疼来到该院神经外科就诊,经头颈部CTA检查(即头颈部CT血管成像),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左侧后交通动脉上存在3mm×3mm大小的动脉瘤。
患者术前影像检查。
“这种未破裂动脉瘤就好像是休眠中的火山,情绪波动、血压骤升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引发致命性出血。”面对棘手病情,神经外科主任任岩海迅速组织团队讨论,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动脉瘤位置、形态等因素,决定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
手术当天,任岩海和团队紧密配合,通过股动脉穿刺建立2毫米通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将微导管穿越迂曲血管直达瘤内,释放支架并以弹簧圈栓塞。随着操作进行,动脉瘤逐渐不显影,复查造影显示载瘤动脉显影良好,这颗“炸弹”被完美拆除。
载瘤动脉显影良好。
同日,同岁患者吴先生也被推进手术室。其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存在大小约3.5mm×4mm的动脉瘤,瘤颈较宽。凭借丰富经验,团队顺利栓塞动脉瘤,复查造影显示载瘤动脉显影正常,第二颗“炸弹”也被成功排除。
回溯至4天前,一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让团队经历了更为惊心动魄的“战役”,该患者被紧急送医时已出现剧烈头痛等症状。神经外科团队迅速响应,紧急评估病情后,立即制定手术方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术中成功栓塞破裂的动脉瘤,控制住了出血情况。术后,经过精心护理,患者逐渐脱离危险。
手术现场。
“每台手术都是在发丝般纤细的血管中作业,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任岩海指着CT影像解释道,“但正是这种精准医学的力量,让我们团队能从死神手中抢回更多生命。”
颅内“隐形炸弹”的预警信号
任岩海介绍道,颅内动脉瘤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肿瘤,而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形象来讲,就如同血管壁上吹起了一个气球,又像是车胎局部鼓包,这处薄弱部位在血流持续冲击下,随时可能破裂,所以常被视作‘不定时炸弹’。”
该院神经外科医护团队。
它的形成原因复杂,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后天的动脉硬化、感染、创伤,以及血流动力学等因素,都可能促使其产生。上述三例典型病例揭示了颅内动脉瘤的凶险本质,预防和识别预警信号非常重要。
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时,大多悄无声息,少数可能因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出现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一旦破裂,患者会突发剧烈头痛,还会伴有呕吐、意识模糊、昏迷等,救治不及时,死亡率相当高。
对于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长期熬夜、吸烟、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以及家族有脑出血史的人。需注意基础疾病防治,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建议定期进行头CTA或者MRA检查;同时建议40岁以上人群,也每年做一次CTA和MRA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将这颗“不定时炸弹”的威胁降到最低。
目前,针对该病种的“拆弹”技术主要有两种。其中开颅夹闭是开颅后在显微镜下用夹子将动脉瘤颈部夹住,避免血液冲击导致动脉瘤继续出血或破裂;介入栓塞是弹簧圈将动脉瘤填塞(相当于地上的坑用土填住),瘤体颈小的动脉瘤可单纯弹簧圈填塞,瘤体颈大的动脉瘤需要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防止弹簧圈“逃逸”。相比较而言,介入栓塞技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这两项技术上造诣颇深,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区域内形成显著的技术优势。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也有力推动了区域神经外科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