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角色能吃三十年饭很常见,可把角色影子带进现实生活、把全部存款换成留守儿童小饭桌的,全国也没几位——刘大刚做到了,可他才刚走三天,热搜就掉出前二十,真让人窝火。
78岁的老沙,11月3号在北京悄悄闭眼,临走前把最后一笔80万打进汉中“流沙河之家”的监理账号。
那是他存折里全部余额,连买药钱都没留。
儿子刘冰翻遍抽屉,只剩一张1998年剧组发的公交卡套,塑料都磨毛边,卡片里余额18块5。
很多人只认电视里那个挑担的沙师弟,没见过舞台上铜锤花脸一嗓子震碎后台灯泡。
老先生16岁入京剧院,跑龙套、翻跟头、学包公,浑身骨裂十七处,从没跟人提过疼。
真正疼的是看见河北山沟里一群孩子围着破板凳写作业,冬天鼻涕结成冰渣,他回城后把片酬一箱一箱往山里运。
三十年堆出5所小院子,最后一栋赶在10月竣工,他拖着氧气瓶去剪彩,剪子还没递到布,就蹲地上咳成一团血沫。
去世前一天,他还在改那本《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十讲》。
手写稿整整600页,批注用红蓝铅笔打满小星星。
出版社原计划明年年初上架,封面选的是剧照里那张低头合十的侧影,他说:“用这张吧,看着稳重,孩子们喜欢。
”
行业里开始琢磨设一个“沙僧奖”,表彰不吵不闹、踏实干活的同行。
抖音话题“送别沙僧”刷到3亿播放,评论区最顶的那条是:比起鲜花和热搜,他更想要大家别乱扔垃圾、多给志愿者点个赞。
点进这条评论的主页,他的粉丝才400出头,签名只有一句——“愿做挑担人”。
六小龄童连发三条微博替老搭档喊话:演员别只活在滤镜里,得先做人。
网友跟帖一排拥抱表情,转头点开下一条明星绯闻,不到三秒就划走。
流量就是这样,来得比流沙河还快,退得比师徒四人取经路还长。
京剧界下周要办纪念专场,票还没开售就剩两张。
后台化妆间替他空一把椅子,帽盒上贴着“沙僧专用”,盒子打开,里面是一顶洗得发白的僧帽和一张孩子画的歪歪扭扭的彩虹。
彩虹下写着:谢谢爷爷教我唱戏。
人走灯灭?
没有。
汉中那所“流沙河之家”早上六点准时亮灯,孩子们排队打饭,阿姨说今天吃臊子面。
屏幕外的我们可以滑走,也可以记住:世上确有把角色演成终身修行的人,且他还在护着下一批小心灯。
老沙走了,担子没落地,他只是换了一种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