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顾情
新野的冬日,阴冷潮湿。刘备的心,比天气更冷。徐庶离去前那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荐言,像一颗火种,投进了他几乎绝望的心湖。卧龙先生,诸葛亮,字孔明,隐居于城西二十里外的隆中。
第一次拜访,是在一个薄雾蒙蒙的清晨。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备了束脩之礼,踏着霜露前往。山路幽静,草庐清简。开门的童子却说先生一早就出门了,归期未定。刘备怔在原地,一股巨大的失落攫住了他。是机缘巧合,还是刻意回避?他留下口信和礼物,怅然而归。
回程路上,张飞忍不住抱怨:“一介村夫,何须兄长亲往,使人唤来便是!”关羽虽不语,丹凤眼中也满是不以为然。
刘备摇头,斥道:“孔明乃当世大贤,岂可轻慢?欲显诚意,必待其闲。” 他的心中,既有对贤才的渴望,也有一丝疑虑:这“卧龙”,是真有经天纬地之才,还是又一个徒有虚名的隐士?
第二次拜访,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腊月。
探得诸葛亮已回,刘备不顾天寒地冻,再次前往。这一次,连关羽都面露难色。风雪扑面,山路难行。及至草庐,只见一人于屋内围炉读书。刘备整衣拜于堂前,口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那人慌忙还礼,却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原来孔明先生昨日应友之约,出游去了。刘备再次陷入巨大的失望,仿佛每一次靠近希望,命运就跟他开一个玩笑。他于壁上题诗一首,抒发求贤若渴而不得的郁闷,默然离去。风雪中,他的身影愈发显得孤独而执拗。张飞已是怒不可遏,若非关羽拉着,几乎要一把火烧了这草庐。
两次不遇,非但没有消磨刘备的意志,反而将那“卧龙”的形象在心中烘托得更加神秘而高大。他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决定进行第三次拜访。
这一次,春光正好,柳条吐绿。
距草庐半里,刘备便下马步行,以示尊敬。关羽、张飞留在门外等候。童子告知先生正在午睡。刘备不敢打扰,静静立于阶下,垂手恭候。一个时辰过去,堂上传来吟诵之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随即,诸葛亮羽扇纶巾,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缓步而出。
二人见礼,分宾主坐定。刘备屏退左右,推心置腹,倾诉衷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他没有炫耀官爵,没有空谈理想,而是将自己的失败、困顿与迷茫,赤裸地展现在这位年轻人面前。这是一种极致的真诚,也是一种极高明的姿态。
诸葛亮被触动了。他观天下大势久矣,各路诸侯,或暴虐,或昏聩,或志大才疏。唯有眼前这位刘皇叔,仁德之名播于四海,更难得的是,在屡遭惨败后,眼中那份复兴汉室的火苗竟仍未熄灭。他不再试探,命童子取出一轴图画,挂于中堂。
正是那鼎鼎大名的《隆中对》(或称《草庐对》)。
他手指地图,声音清越,分析天下: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接着,他点出关键:“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最后,他描绘出那激动人心的前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一番话,如拨云见日,将刘备十余年浑浑噩噩的挣扎,照得透亮!他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一条清晰可见、直达光明的路径。他离席拜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这一刻,不再是君主招募谋臣,而是志同道合者的相互成就。诸葛亮看到了实现政治抱负的明主,刘备找到了指引前路的明灯。他诚恳地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终于点头应允。
刘备执手相看,眼中竟有泪光,他动情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如鱼得水”四字,道尽了他此刻的全部心境。而门外的关羽和张飞,看着兄长与那年轻书生把臂同归,心中虽仍有疑虑,却也为兄长久违的振奋而感到一丝宽慰。
卧龙出渊,风云将起。一个全新的时代,就在这草庐之中,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