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买了这5样东西之后,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最近几年买了这 5 样东西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下是我购买的东西以及它们带来的影响:
1. "智能音箱":我购买了一台智能音箱,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生活便利性。通过语音命令,我可以控制家中的灯光、温度、音乐等设备,还可以查询天气、设置闹钟、获取新闻等。智能音箱不仅节省了我很多时间,还让我更加轻松地管理家务。
2. "电动牙刷":我最近购买了一把电动牙刷,它的使用体验非常好。电动牙刷能够提供比传统牙刷更强的清洁力,帮助我更好地保持口腔卫生。使用电动牙刷后,我发现我的牙齿变得更加健康,口腔问题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3. "空气净化器":为了改善家里的空气质量,我购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它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灰尘、花粉、PM2.5等有害物质,让我和家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特别是在过敏季节,空气净化器的存在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4. "无线耳机":我最近购买了一副无线耳机,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音乐体验。无线耳机让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高品质的音乐,而不受线材的束缚。无论是通勤、运动还是旅行,无线耳机都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智能手表":我购买了一块智能手表,它不仅外观时尚,还能帮助我更好地管理健康和日常活动。通过智能手表,我可以监测自己的心率、步数

相关阅读延伸:最近几年买了这 5 样东西之后

编注 :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的优质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大家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是倾向于购买入门级产品满足基础体验,还是一步到位直接获得满分体验?本文从个人近几年的几个产品升级例子上,聊聊自己的升级的过程,或许会给你一些在升级决策上的启发。

MacBook Air M1 -> AMD 黑苹果 -> MacBook Pro M4 Pro

4 年前,我曾在少数派分享过自己的设备,那篇文章里,我秉承「设备从来都不是自己前进路上的制约因素,它远比你想象中的要更为强大与坚韧」的理念,购入了基础版的 MacBook Air。事实证明,我的确最大限度的发挥了 M1 的潜能,但由于低估了我已经出现的更高需求,M1 已经开始限制我的想象空间了。尽管 M1 性能放在当下依然可圈可点,可内存却实打实的出现了严重短缺,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的使用体验。

依然很喜欢 M1 的外形设计

按照消费习惯,我倾向于用最小的代价验证我的需求。首先我就想知道:既然 8G 内存不够用,那么 16G 内存能满足我未来的需求了吗?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花了 70 块钱为我的 AMD 台式机安装黑苹果,配置为:Ryzen 5600 + 16GB 内存 + 6750 GRE。

实验结果:16GB 内存适用性实验宣告失败。在本人不良使用习惯下(各类软件开了就不关),实在是接不住 Zotero + 无边记 + Edge + Notion + Mplus 的摧残,甚至部分网页消耗的内存都极为惊人(说的就是你,小红书),持续的 Swap 和飙红的内存压力,16G 不堪重负,因此内存 24G 应当是我未来升级的合理容量。Ryzen 5600 的性能跟 M1 半斤八两,之前有用到 TensorFlow 框架来完成课程作业,M1 开始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但因为缺少散热,在过热后性能衰减还是比较明显的,导致跟 5600 拉不开太大差距。加上之前使用 Lightroom 修图的经历,M1 在过热后导出多张照片时速度相当慢,持续性能释放相当重要。

因为对笔记本电脑的需求依然存在,加上深度绑定 Apple 生态,MacBook 是唯一解。经过黑苹果主机的验证,我的选择面缩减到这几个选项:

1. 二手 MacBook Pro M1 Pro(16GB 内存),6500 元,性价比的最优解。
2. MacBook Air M3 (24GB 内存),7200 元,持续性能释放堪忧。
3. MacBook Pro M4 (24GB 内存),12500 元,无法使用教育优惠性价比较低。
4. MacBook Pro M4 Pro(24GB 内存),13800 元,一步到位。
为了性价比最优,购买当初挤爆牙膏的 M1 Pro,但 32G 内存的二手资源相当稀少,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关注,16G 内存版本资源丰富但需要优化使用习惯;要是纯粹为了大内存,购买当时由于叠加国补、店补后价格极

为实惠的 Air M3。但总的来说,方案 1 和 2 都是折中方案,要么放弃持续性能,要么放弃内存容量。

方案 3 和 4 都是一步到位的做法,对我而言两款都有主动散热,内存达到 24GB。神奇的是,M4 Pro 可以使用教育优惠 + 国补,而 M4 24GB 版本则只有国补,导致两者的差价缩小到 1300 元,这 1300 元的差别是:

所以,今年拥有双重 Buff(教育优惠+国补)的标准版 M4 Pro 性价比极为突出,加上被 @张奕源Nick 的那句话所打动:

「但如果你的购机目标是 MacBook Pro,我仍不推荐你买搭载了基础款芯片的版本。MacBook Pro 的一切设计和配置都是为高性能而生,请优先购买搭载了 Pro 和 Max 芯片的机型。」

于是果断出掉为了玩《黑神话:》入手的 6750GRE 和 5600、以及正在使用的 M1 Air,直接入手了方案 4。

少数派定制版 K3 Max 和深空灰 MacBook Pro 的黑白配

升级后体验

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开启任何应用,全程无比丝滑。性能上最令我震撼的,就是在 LR 里导出修完的照片,以往 M1 能够明显看到进度条,M4 Pro 居然可以在瞬间完成 10 张 2600W RAW 的 JPG 导出(我甚至一度以为是 LR 没有执行我的命令)。此时机身冰冷依旧,一如它的外表,冷酷而强大。

屏幕刷新率从 60Hz 升级到 120Hz 的提升感受同样显著,动画行云流水,滚动页面会产生在拖动真实纸张的错觉。可以负责任的说,高刷新率可以有效改善大屏幕下的拖动残影,与 3 年前使用 M1 芯片的 iPad Pro 体验极为类似;这块拥有极致对比度的 Mini-LED 屏幕看电影更是一种享受,黑的非常彻底,堪比 OLED,十分震撼。我还外接一台「红米 A27U」,唯一的优势就是尺寸大,色准不错,其他方面跟 Macbook 内置屏幕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这块 120Hz、MiniLED 的屏幕素质极为优异,远超 Air

还有两点很不起眼的提升,但我认为相当重要:键盘和接口。Pro 上的键盘手感极为 Q 弹,韧性十足,这种紧致的使用体验令人印象深刻,你甚至可以省掉一笔额外键盘的开支;

堪称史上最佳 Apple 键盘

相比之下,M1 Air 的键盘就显得相当「松散」了

Pro 上充裕的接口,额外的 HDMI 和读卡接口,已经习惯外接设备的我,顿时手足无措,感慨这次是真吃上好的了。

接口充足,极为便利

有个关于页面滚动很有意思的细节,如果同样有使用黑苹果的派友可以观察一下。在使用 MX Master 2S 和内置触控板时,页面滚动的流畅感从高到低排列:

1. MacBook 内置高刷屏幕+触控板;
2. MacBook 外置 4K 60Hz 显示器 + 触控板;
3. MacBook 内置高刷屏幕+鼠标;
4. MacBook 外置 4K 60Hz 显示器 + 鼠标;
5. 黑苹果 + 4K 60Hz 显示器 + 鼠标;
相比之下,黑苹果方案页面滚动的流畅感最差,单论显卡性能 6750GRE 甚至在 M4Pro 之上,为何页面滚动体验如此糟糕?而排

在前两名的则是触控板方案,有力的证明了 MacBook 内置的触控板是多么的优秀。哪怕开启 2S 的无极滚轮,依然能够感受到在滚动时是「一段一段」的,而内置触控板则是「连续」的。

眼镜:杂牌 ->  蔡司智锐 -> 明月 PMC

在少数派,种的最深的草就是眼镜了。少数派上太多打破信息差的优质内容,眼镜相关的文章堪称其中的代表。相应的,我的眼镜购买流程发生了剧烈变化:

看少数派之前 :直奔 AOJO 等平价品牌,询问 700 以内的套餐,付钱,拿眼镜;

看少数派之后 :直奔线下知名大店,找高级验光师付费获得准确验光数据,随后直扑 1688 和丹阳,非常熟练的说出自己想要的镜片,例如 200 以内的明月 PMC,1000 的蔡司智锐,镜框随意。

最感慨的就是,以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验光是否准确,也完全不知道镜片种类,更不知道镜片之间的差距大的超乎想象。类似明月 PMC 这类平价高质的产品,在本地店里甚至可以卖到上千元。加上不靠谱的验光,真的做了好多年的冤大头。

我对蔡司的镜片一直有着高端的刻板印象,24 年初经过信息搜集,决定一步到位购买蔡司智锐。在某眼镜大品牌的国家二级验光师给我完成验光后顺嘴问了智锐的价格,单镜片 3000 多的价格属实劝退,因此直接找了家本地小店以 1000 元的价格购入智锐 1.6 单光。

明月 PMC+板材 VS 蔡司智锐+钛架

升级后体验

24 年 8 月去了趟丹阳,给自己购入了 1 副明月 PMC 作为备用眼镜。有了对比,才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有多明智。

带防蓝光的智锐明显比明月 PMC 更黄
购买智锐是我认为目前最值得的开支,安利给每一个戴眼镜的你。追求时尚多变的你,可以选上 5 副不同的镜框搭配明月 PMC,总价也不会超过 1000 元;追求稳定的你,搭配蔡司清锐是一个绝对不会出错的选择,总价 800 元左右;追求极致性能的你,蔡司智锐 + 钛架是一套足够满足 2-3 年需求的长期方案,总价 1200 元左右。

⚠️ 如果从事视觉工作,强烈建议不要购买防蓝光版本。

人体工学椅:网易小蛮腰 -> 保友金豪 E2

我司作为一家传统企业,在给员工配椅子这件事情上,显然不会太认真。办公室默认配置的海绵椅子,没有腰部支撑,没有高度调节,无法后仰,更重要的是,海绵是一定会塌陷的,在塌陷后就等于坐在了一块木头上,哪怕我屁股肉多一点,也经不起这种摧残。更让我嫌弃的是这种椅子无法后仰,头部没有任何支撑,午休只能趴着,能量是恢复不了一点的。

在有限的工位空间内,想要坐的舒服,并且能够适当兼顾午休的需求,可以说只有人体工学椅可以满足了。按照个人消费习惯,第一次体验某个品类我会更倾向于购买入门级产品,验证需求和产品的匹配程度。

综合当时的众多产品信息,结合「先看评测」的推荐,入手了这把小蛮腰。作为年轻人的「第一把人体工学椅」,小蛮腰帮助我实现在坐感和午休体验上从 0-60 的体验跃升。至今它已经在我的座位上支撑了我将近 2 年的时间,为我的屁股提供了久坐的舒适感,和午休时仰躺的松弛感。

现在回过头来看,小蛮腰确实有点丑了- -

入门级别的人体工学椅就已经为我提供了从 0 - 60 的跨越式体验,因此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为新家书房选购一把更高级的人体工学椅,为我未来下班后的休闲和学习时光提供支撑。既然是自己家里使用,也已经对人体工学椅这个品类建立基础的认知,那么自然会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顺序分先后):

作为 @Mr.厉害 的忠实粉丝,结合评测,有如下选择:

1. 西昊 C300,缺点无前倾,支持 145 度后仰,扶手功能不错,1600;
2. 保友金豪 B 雄鹰,支持前倾,网布更硬一些,扶手版本存在混发 , 1600;
3. 保友金豪 E2,全满足,更好的网布,完善的扶手,更多的金属,2400;
因为在少数派赚到了稿费,果断上了 E2 的车。

升级后体验

如果说小蛮腰为我建立了椅子从 0 分到 60 分的体验升级,那么毫不夸张的说,E2 为我提供了从 60 分到 90 分的体验。更柔软的分区网布提供了绵软却包裹的坐感,久坐后不再腿麻;更妙的是椅子的前倾功能,现在椅子终于可以跟随我的身体,对专注时的后背提供足够的支撑;扶手的体验更是翻天覆地,更大的调节范围,配合上翘可以更好的承托悬空的手臂;全金属的框架和脚架带来肉眼可见的质感提升,会产生类似于 Macbook 的精致感,应该是无愧其高端定位的;尽管在家里我很少会用到仰躺的功能,但 E2 的后仰体验极为丝滑,底盘十分出色。

但,这些体验升级的可感知强度,取决于你之前对人体工学椅这个品类建立的体验基线水平,两者的差距越大,产品升级带来的幸福感越强,这就是比较的力量。正如我导以前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上讲的:你有钱,住富人区的幸福感是不如普通小区的,因为我们会不自觉的去跟他人进行比较,跟富人比带来的只有焦虑,而向下比较,则会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如果你是第一次体验人体工学椅,我强烈推荐先购入一把 600 元左右的入门级产品,而不是一步到位选择中端乃至高端产品。在没有长期使用的前提下,仅仅依靠试坐只会产生冲动消费。产品的性能提升是跟不上价格升级的速度的,中端和高端的巨大价格差距,在性能上却远没有这么大的差距。

毕竟小蛮腰坐久了腿麻,加上午休时无处安放的双手,从性价比角度考虑,定位中端的金豪 B 雄鹰已经足矣满足我办公室的需求,我决定去将我的办公室椅子替换为更为低调的黑色金豪 B 雄鹰 (嗯~得跟家里的领导要预算去了)

⌚️

Apple Watch:S3 铝合金 -> S7 不锈钢

第一次跟 Apple Watch 相识是 2019 年的春天,S3 那时候还有 Nike 版本,表带十分耐看和运动。时隔 4 年,再一次入手 Apple Watch,却是为了应对一个问题:随着压力和年龄的增大,对闹钟的声音和震动越发的敏感,每次响起的时候,都伴随着一阵心慌。

身在 Apple 生态,Apple watch 自然是唯一选择,可是选哪个呢?毕竟自从 S3 被孩子弄坏以后,已经很久没有关注 Apple watch 了,但既然使用过 S3,自然心里有了主意:

结合以上 3 点来看,我当时的选择仅剩 3 个:

某日意外的刷到不锈钢版本的 S7,被不锈钢的耐用性和颜值震撼。经过一番信息搜集,意外的发现 S7 和 S8 的处理器性能完全一致。更意外的是,S7 不锈钢在闲鱼上的价格更是低于 S9 铝合金版本的价格。加上刚意外拿了一个二等奖学金,遂买了一块 100% 电池效率、几乎全新的 S7 不锈钢。

升级后体验

将近 2 年的陪伴,S7 的体验堪称满意,开启省电模式足够让我使用 2 天,快充体验安心,性能流畅。不锈钢和蓝宝石玻璃的耐用性真的可怕,除了有一次掉到地上,在不锈钢外壳磕出了点划痕,黑色外壳划痕极少,跟铝合金版本的伤痕累累形成了鲜明对比;蓝宝石玻璃上更是没有丝毫划痕,极度震惊。

在 S7 上我使用最多的 3 个功能就是「闹钟」、「呼吸」和「站立提醒」。轻柔的震动闹钟帮助我缓慢从睡眠状态苏醒过来的,从此再也不用忧虑被闹钟惊吓的焦虑。呼吸是没有时间午睡或者需要提高专注力时的最佳途径,5 分钟的专注呼吸能够帮助身体进入类似于深度睡眠的状态,能够有效的缓解疲乏感。站立提醒功能自不必多说,每小时一次,让久坐的腰部和屁股放松片刻。

Apple Watch 的 App 我相对使用的比较少,有个 App 值得推荐:YaoYao,一个可以调用手表传感器进行跳绳计数的小 App,功能实用价格低廉。

哪怕放到现在,如果是第一次体验 Apple Watch,S7 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选择,尤其是不锈钢版本,目前稳定在 1600 以内。Apple 官方提供的 Apple Watch 换电池服务强烈推荐,不锈钢版本只需要付出与铝合金版本一致的价格(809 元),即可获得一块全新手表。 (因此你完全可以淘一块低于 80% 的不锈钢版本然后支付 809 换新)

有舍、也有得的DIY书桌

为了构建自己的书桌,同样使用了入门级的产品来验证自己的需求。按照新家的装修方案,在打掉一间次卧后用作书房,与客厅的空间相连接,因此这张书房的大桌子尤为重要。在搜集了成品书桌的大量信息后,被昂贵的价格劝退。宜家的莫比恩,颜值出色但材质拉垮,3999 元的价格却使用刨花板和实木贴皮,160*85 的尺寸略小;低端实木家具品牌中诸如源氏木语,使用白蜡木,2-4 块拼接,价格同样不菲(3800 元 +)。

我很难说服自己为一块木头花上近 4000 元,因此 DIY 书桌成了唯一的选择。现在我需要验证 2 个需求:

为了验证 2 个需求,我迅速从 PDD 销量最高的店铺购入一块 7 拼、110cm * 70cm * 2.7cm 的白蜡木(460 元),并从 1688 购入一对正装的双电机桌腿(750 元),结果验证如下:

最终的客厅书桌选择就十分清晰了,在咨询了双拼(2500 元)和 5 拼(1500 元)的效果后,选择了后者,并嘱咐厂商尽量使用直纹拼接,降低拼接感;为了削弱 4.6cm 厚度带来的笨重感,选择桌面边缘做自然边,并削了一个 40 度左右的下斜边;既然不需要升降桌腿了,果断选择宜家少有的纯实木产品 - 米特巴克桌腿。最后的效果极为满意:

米特巴克桌腿颜值极好,同样支持手动调节高度

自然边和下斜边的处理,另桌板更显灵动

最终的这套桌椅组合,仅仅只花费了不到 5000 元:1500 元的桌面,400 元的桌腿(2 个米特巴克),2600 元的椅子。如果我没有采用 DIY 的方案,这个价格仅仅只能购买一张桌子而已。

结语

这就是我的方法,用最小代价验证已有的需求,并随后升级至精确匹配需求的高阶产品。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那我就会很满足了。

原文链接:
https://sspai.com/post/9851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 王牌猎人爱上奥妮克希亚
责编:Tp
/ 更多热门文章 /

发布于 2025-11-20 14:42
收藏
1
上一篇:【百佳标兵】"王牌猎人"化身真人版心理罪画像,破解心理谜案的犯罪心理分析师 下一篇:酷炫爱魔兽,主力伙伴王牌猎人阵容选择攻略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