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荆轲(?—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一、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他游历到燕国,与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
受命刺秦
燕太子丹因在秦国为人质时受辱,回国后欲抗秦。经燕国隐士田光推荐,太子丹将刺秦的希望寄托于荆轲身上。田光为激励荆轲,自刎而死,表明不会泄露机密。
刺秦准备
荆轲提出以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二、刺秦过程
易水送别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赴秦。
图穷匕见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地图时,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三、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评价:"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渊明《咏荆轲》对他颇多赞扬,称"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负面评价
司马光认为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朱熹也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四、精神遗产
荆轲刺秦虽未成功,但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传奇。他的故事体现了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中国刺客文化中"义"的象征。
荆轲的壮举虽然未能改变历史进程,但其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咏,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