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归顺诸葛亮,演义传说的浪漫演绎与正史中的惊人真相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点出了《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与历史事实之间的显著差异。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归顺"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姜维的归顺过程描绘得比较清晰,并且充满了戏剧性:
1. "家学渊源与早期影响:" 姜维是蜀汉名士姜冏之子,自幼丧父,由诸葛亮抚养成人。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甚至将自己平生的《兵法》传授给他。这为姜维日后投奔诸葛亮并成为其接班人奠定了思想和情感基础。 2. "诸葛亮去世后的坚守:"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深受悲痛,但他并未放弃北伐理想。他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主持蜀汉的北伐工作,并多次率军出击,与魏国邓艾、钟会等将领作战。 3. "坚守不住与投降:" 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魏军大举南侵。姜维负责镇守剑阁,但面对魏将钟会的强大攻势,姜维的兵力难以支撑。在内部投降派(如谯周)的劝说和外部压力下,姜维最终选择了“献城降魏”。 4. "“密不透风”的归顺:" 《演义》中特别强调,姜维投降钟会

相关阅读延伸:姜维是如何归顺诸葛亮的?演义只是描述,正史才是最离谱的

“收姜维”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精彩一章,描述的是蜀汉诸葛亮北伐时,在天水郡遇到了魏将姜维,姜维年少英雄,大败蜀军,被诸葛亮所看中。进而诸葛亮珍惜人才,一步步收服姜维的过程。

可是细读史实《三国志》,就会发现,姜维归蜀的过程与演义中的描述简直天差地别,那姜维到底如何归顺诸葛亮的呢?


先看演义中的描述

公元228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定蜀汉后方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北伐事业。诸葛亮以“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为使命,此后的多年中都为这个目标奋斗。

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的一次,因为诸葛亮事先采纳马谡的计谋将司马懿罢免,又来了个突然袭击,直扑陇西三郡,即南安,安定,天水三郡。魏国派去的驸马夏侯楙又是个膏粱子弟,被诸葛亮杀的丢盔弃甲,甚至自己都被蜀军生擒。诸葛亮又采用反间计,命人假传驸马口命赚取南安,安定等城池。本来天衣无缝,却引出了天水一将才,姜伯约。

姜维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杀了蜀军奸细,又为太守马遵献计,击退了老将军赵云,还趁夜劫了蜀军大营。如果按照一般人来看,蜀军一定恨死了姜维,可是在诸葛亮看来,姜维有勇有谋,而且正在少年时期,二十多岁就有如此本领,确实难得。便上演了一出“假姜维”,将姜伯约一步步逼入蜀军埋伏,趁机收降。

诸葛亮先命大将魏延攻打冀县,引出姜维。因为姜维很孝顺,老母就在冀县,所以马上带兵救援冀县。然后放出驸马夏侯楙,命其招降天水郡,命军士拌做百姓,沿途告知夏侯楙姜维已经投降了蜀军。然后又命与姜维相貌相似者假扮姜维,趁夜攻打天水城,太守马遵辨别不出真假,只得认为姜维投降了蜀军。最后,诸葛亮命人假装运粮,然后引出姜维,再用兵截住归路,姜维只得逃往天水城,天水太守马遵认定姜维已经投降蜀国,于是乱箭射出,不让姜维入城,姜维无奈逃到林中,被蜀军围困。在其想自刎时,诸葛亮招出姜维老母,招降姜维。自此蜀国又多了一员大将。

《三国演义》第93回:原来夜间妆姜维者,乃孔明之计,令部卒形貌相似者,假扮姜维攻城,因火光之中,不辨真伪。

以上是诸葛亮招降姜维的过程,可以说是精彩至极,诸葛亮计谋百出,让人佩服。可是到了正史之中,却与演义叙述完全不一样。甚至让人大跌眼镜,这是为何呢?

在《三国志》中记载,收降姜维根本没有演义说的那样复杂,姜维是自己投奔到蜀国的!

《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到: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於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

在诸葛亮北伐时,很多人都响应蜀军,太守当时疑心很重,就怀疑姜维等人已经投降了蜀国。于是快马加鞭跑到上邽,大门紧闭,将姜维等人抛弃。姜维回老家冀县,也不让其进入。姜维等人只好到诸葛亮那里去,主动投降了蜀国。诸葛亮可谓“守株待兔”直接将姜维这员大将收降。

不过可惜的是,在马谡街亭兵败后,诸葛亮带领西县一千多户返回蜀国,姜维却与母亲失散,也是让姜维很是痛心的。

所以说,《三国演义》有很多桥段是作者杜撰出的,与史实有很大差异。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欢迎留言讨论!

发布于 2025-11-19 02:12
收藏
1
上一篇:三国志霸王大陆揭秘,吕布对决姜维,七星宝剑揭秘顶级武器之谜? 下一篇:三国志战略版攻略,屠几上肉300%伤害极限提升,揭秘如何倍增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