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四大误区你必须知道

这是一篇关于“糖尿病年轻化”及其常见误区的文章,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
"“糖尿病年轻化”不容小觑 四大误区要注意"
近年来,“糖尿病年轻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趋势。曾经被视为“中老年病”的糖尿病,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人身上,甚至包括儿童和青少年。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一旦确诊,往往需要终身管理,且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对年轻化糖尿病的认识,警惕常见的误区至关重要。
"为什么糖尿病会年轻化?"
1. "生活方式西化:" 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三高一高”饮食普遍,缺乏运动,导致肥胖率飙升,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 "久坐不动:" 现代生活和工作模式使得许多人长时间坐着,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 3. "精神压力:" 年轻人面临学业、工作、生活等多重压力,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影响血糖调节。 4.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依然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5. "环境因素:" 如城镇化进程等也可能 play a role。
"警惕!关于糖尿病的四大常见误区"
面对年轻化糖尿病,一些错误的认知和做法可能会延误病情,甚至加重健康风险。以下是四大需要特别注意的误区:
"

相关阅读延伸:“糖尿病年轻化”不容小觑 四大误区要注意

今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

其实不然

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发布会上

专家提到“糖尿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尤其要重点关注

中青年人职场糖尿病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

40岁以下的群体

糖尿病发病率近年从3%到10.9%

足足涨了3倍多

“糖尿病年轻化”已不容小觑

案例一:

福建漳州28岁的小陈(化名)平时经常点油腻高糖的外卖,尤其钟爱可乐奶茶。

近期,他总觉得口干舌燥,喝水量翻倍却还是渴,小便频繁。直到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他的空腹血糖高达12.6mmol/L(正常应<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远超标准值,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案例二:

今年8月,浙江21岁小伙长期喝含糖饮料,随机血糖值高达20.61mmol/L,远超正常随机血糖范围(<11.1mmol/l),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越年轻得病

死亡风险越大

糖尿病分为2个类型,1型和2型。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多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主要由于免疫系统攻击生产胰岛素的胰腺细胞导致。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已有增加趋势。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细胞对胰岛素失去敏感性(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建议:35岁及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为什么要尽早防范糖尿病?这是因为糖尿病的危害与年龄密切相关。

英国牛津大学在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研究论文,他们分析了4550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30年的数据发现:

不到40岁就确诊2型糖尿病,死亡风险是同龄普通人的近4倍!

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年轻人——死亡风险尤其高。

40岁及以上年龄确诊,死亡风险便大大降低,为同龄人的1.54倍。

这意味着,越是年轻得糖尿病,其带来的死亡风险增加就越显著。

糖尿病

为何“盯上”年轻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糖尿病,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饮食: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油炸食品和添加糖,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长期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久坐不动:长时间伏案工作、沉迷电子游戏、缺乏运动等会使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导致脂肪堆积、代谢减缓、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作息紊乱: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进而引发血糖波动。

2.肥胖问题

肥胖会使身体脂肪组织增多,而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无法有效利用血糖,最终引发糖尿病。

3.遗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低血糖

也可能是早期症状

前期想要判断糖尿病,以下迹象可以作为参考,必要时及时去医院检查。

低血糖:一些病人在很早期的时候表现的不是血糖高,而是低血糖反应。比如在吃饭之前,或者吃得过晚时身体会有低血糖的反应,这与胰岛功能的障碍、血糖跟胰岛素的分泌不匹配有关系。

一些病人的表现是伤口不容易愈合,或者是经常出现皮肤瘙痒。

视物模糊:血糖高了后,会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

肥胖人群在没有减肥的情况下,出现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的情况。

对孕妇而言,如果是超过八斤重的巨大儿,妈妈得糖尿病的风险也比较大,需要保持健康观察。

糖尿病

四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没有“三多一少”就不是糖尿病

“三多一少”是指“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是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其中一条原则。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肖新华介绍,糖尿病在早期时较为隐匿,绝大部分的糖尿病人是没有症状的。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时,血糖持续偏高,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因此不能根据“三多一少”的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以免漏诊或误诊。

误区二:糖尿病人别吃主食

有些人认为主食升糖快,应该少吃或者不吃主食,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肖新华介绍,主食是身体最直接、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主食吃得太少,或者完全不吃,身体的能量就会不足,血糖就会不稳定。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把控主食的摄入量,平衡“质”与“量”,尽量吃一些升糖比较慢的(如全谷物、燕麦等)粗杂粮,粗细搭配,对血糖较为友好。

误区三: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无糖”不代表“没有糖分”。所谓“无糖”,只代表不含有蔗糖,或者添加了一些甜味替代品。但如果这个食品本身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如果过多吃,血糖依然升得高。

还有一些食品使用了蔗糖的替代品,但从健康角度来看,过多的蔗糖替代品对身体也是不利的。

误区四:糖尿病人可以大量吃坚果

肖新华介绍,坚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优质脂肪和纤维素,但是它的脂肪含量非常高,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很容易造成每天总热卡超标,进而不容易控制血糖。

对于坚果的摄入量,不仅糖尿病人要限制,血糖正常的人也要限制。另外,吃坚果时尽量选择原味,不要选择添加了很多油脂和糖类的风味产品(如盐焗、糖霜、奶油等),避免摄入热量过高造成肥胖、血脂高等问题。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且越年轻得病 危害越大

不能心存侥幸

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视定期体检

科学控制血糖

来源: 国家应急广播

发布于 2025-11-18 23:14
收藏
1
上一篇:经典翻拍攻略,揭秘如何避免“翻车”陷阱 下一篇:穿越姑苏烟雨,从“姑苏慕容”到“两代慕容复”,天龙八部·归来温情演绎情怀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