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前言:
你知道吗,有一种鹿差点就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全世界的专家都以为它们已经灭绝了。可谁能想到,一个普通的藏族大姐在70年代捡了一只小鹿崽回家养,这小家伙长大后不仅自己跑回来看她,还带着十几个小伙伴一起来了。
这事听起来像童话故事,可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西藏的雪山草原上。这种鹿到底有多珍贵,为什么会差点灭绝,又是怎么被一个善良的女人给救活的呢?
差点从地球上消失的神秘物种
西藏马鹿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这种鹿个头特别大,成年公鹿站起来有一米二高,体重能有240公斤,母鹿稍微小点,也有170公斤左右。它们的腿特别长,蹄子又宽又圆,在雪地里跑起来稳稳当当的。
最有意思的是它们会变色,夏天身上是赤褐色的短毛,冬天就换成灰棕色的厚绒毛,往雪地里一趴,你还真不容易发现它们。
屁股上有个桃心形的白斑,配上橘色的尾巴,就像带着身份证一样。公鹿头上的角更是威风,一般分6个叉,厉害的能长8个叉,第三个叉是直直往上长的,跟其他鹿完全不一样。
早在4000多年前,马鹿这个大家族就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9世纪20年代,一个法国动物学家在西藏和尼泊尔交界的地方发现了西藏马鹿,因为它们的毛偏红,就给起了个名字叫"西藏红鹿"。那时候西藏马鹿在藏北高原上还挺多的,成群结队地在山林里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事情就变糟了。
西藏马鹿身上的鹿茸在中药里是顶级药材,皮毛也值钱,肉还特别鲜美。盗猎的人像疯了一样涌进西藏,用陷阱、猎枪大规模捕杀,有时候整片林子里的马鹿都被杀光了。到了90年代,野外几乎看不到它们的影子了,国际濒危动物会议上,专家们翻遍了所有资料,最后无奈地宣布:西藏马鹿已经灭绝了。
雪山下的意外相遇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藏北高原上有个叫向秋拉姆的村民,那天她像平常一样出门干活。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一阵微弱的叫声,声音特别小,要不是她耳朵尖,还真听不见。她心里一紧,赶紧循着声音找过去。
在不远处的草丛里,她发现了一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动物,浑身发抖,看起来快不行了。向秋拉姆从小在草原上长大,一眼就看出这小家伙状况很糟糕,应该是跟妈妈走散了。
藏北高原可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狼群、狐狸随时可能出现,这么小的幼崽连路都走不稳,留在野外肯定活不了。向秋拉姆看着这小东西可怜巴巴的样子,心一软就把它抱回了家。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它喂食,小家伙吃饱喝足后就安心睡了。向秋拉姆这才仔细看了看,发现这小动物四肢修长,蹄子圆钝,全身是浅棕色的绒毛,背上还有深色斑纹。她在草原上见过不少野生动物,可这种还真没见过,看起来像鹿,但具体是什么品种她也说不上来。
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母子情
向秋拉姆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可她对这只小鹿崽比对自己还好。除了让它在自家牧场里找吃的,她还从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口粮里省出糌粑、盐巴和芫根来喂它。冬天藏北高原特别冷,小鹿崽怕冷,向秋拉姆就让它跟自己一起睡,用体温给它取暖。
村里人都说她疯了,自己都吃不饱还养个野生动物。可向秋拉姆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她就是看不得这小生命受苦。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鹿崽在向秋拉姆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了。身上的斑纹逐渐褪去,绒毛变得更浓密,颜色也深了。
头顶上冒出了两个像花生米一样的小鹿茸,蹄子变得宽大有力,四肢也更加强壮了。小鹿特别聪明,知道谁对它好,每天向秋拉姆出门干活,它就跟在后面,像个小尾巴一样。村里人看到这一人一鹿的组合,都觉得特别稀奇。
又过了一年,小鹿已经长成大鹿了。向秋拉姆知道,野生动物终归属于大自然,不能一直养在家里。她心里虽然舍不得,但还是选了个天气好的日子,把鹿带到山里放生了。
小鹿走的时候一步三回头,眼睛里满是不舍,走出很远了还回头看,直到完全看不见向秋拉姆了才开始奔跑。向秋拉姆站在原地,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她知道这一别可能就是永远了。
奇迹般的回归震惊了所有人
向秋拉姆放生小鹿后,整天茶不思饭不想的,总是望着山的方向发呆。村里人都劝她别想了,野生动物放回去就不会再回来了。可是没过多久,奇迹发生了。
一天清晨,向秋拉姆听到院子里有动静,出去一看,她养大的那只鹿回来了!不仅它自己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十几只大大小小的西藏马鹿。向秋拉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哗哗地流。这些鹿就在她家附近安了家,时不时还会到她家院子里转转,就像走亲戚一样。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有关部门的人来了,专家也来了。专家们一看这些鹿,差点没激动晕过去。这不就是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西藏马鹿吗!
他们之前找遍了整个西藏,才勉强找到几百只,没想到在向秋拉姆这里一下子就有十几只。1993年,政府以向秋拉姆家的牧场为中心建立了保护区,向秋拉姆成了第一任管理员。
她不仅自己照顾这些鹿,还带动周围的牧民一起保护它们。冬天食物短缺的时候,牧民们会把自家的粮食分出来给鹿吃,不让它们挨饿。大家都把这些鹿当成宝贝一样护着,不让任何人伤害它们。
从濒危到新生的漫长道路
2005年,类乌齐马鹿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升级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秋拉姆也从一个普通的村民变成了国家级保护区的管理员。
5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捡到小鹿的年轻女人已经老了,可她还在坚持保护这些西藏马鹿。在她和其他保护人员的努力下,西藏马鹿的数量从当初的十几只增加到了现在的几千只,种群慢慢恢复了生机。
保护区建立后,盗猎的情况基本没有了。当地政府还组织牧民成立了巡护队,24小时守护着这些珍贵的生灵。每年冬天最冷的时候,保护区会准备充足的饲料,确保马鹿不会饿着。
春天马鹿产崽的季节,工作人员会特别留意,发现有受伤或者走失的幼崽就及时救助。当地的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爱护野生动物,很多人长大后也加入了保护马鹿的队伍。西藏马鹿的故事成了当地的传奇,每个人都为能保护这些动物感到自豪。
国内外的动物保护专家经常来保护区考察学习,他们都说向秋拉姆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普通人的善举,不仅救了一只动物,还挽救了整个物种。
这个故事被写进了教科书,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就为了看看这些传奇的西藏马鹿,听听向秋拉姆讲述当年的故事。向秋拉姆总是笑着说,她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是那只小鹿有灵性,知道感恩,才带着族群回来的。
结语
这个发生在西藏高原上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保护野生动物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理由,有时候就是一个简单的善念。向秋拉姆用她朴实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看似微小,却能改变一个物种的命运。今天西藏马鹿能够继续在雪山草原上奔跑,我们要感谢的不仅是那些专家学者,更要感谢像向秋拉姆这样的普通人,是他们用最简单的爱,守护着大自然最珍贵的礼物。
信息来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报告》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官方记录
类乌齐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档案资料
《中国野生动物》杂志相关报道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