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你不知道的《水浒传》真相第22期
宋江有什么办法能够逃脱喝毒酒的命运?实际上,他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听萨沙说一说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宋江为什么始终不遗余力地鼓吹招安?
在《水浒传》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片段。
在宋江攻打方腊时,两人曾经正面互相喊话。
方腊认为自己同宋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在朝廷压迫下被迫造反,两人应该联手推翻北宋王朝的残酷统治。
方腊故意说了一番话刺激宋江,而宋江受激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
方腊说:宋朝的江山怎么来的?也是他们的祖上从别人的手里夺来的!既然他的祖上夺得,我为何就夺不得?
宋江脱口而出:那也要看能否夺得才行!
事实正是如此。
宋江所宣扬的“对朝廷的忠义”不过是个幌子,他之所以接受招安,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宋江是想借招安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梁山好汉们这个群体。
晁盖攻打曾头市不明不白的中箭身亡后,宋江刚刚接管大权就开始积极鼓吹招安。
此时梁山有多少兵马?不是很多,大概是一万五千人。
那么,宋朝的兵马有多少?
北宋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中央禁军,编制是55万规模。
即便这55万禁军有很多缺员以及吃空饷,数量也不少。
在真实的历史中,童贯大军在攻打方腊时出动了15万人马,随后又在北上攻打苟延残喘的辽国时动用了20万兵马。
可见,北宋朝廷完全有能力调动15万大军攻打梁山。
宋江依靠区区1万5000兵马,兵力仅仅是对方的十分之一,实力相差极大。
幸运的是,梁山拥有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那就是方圆八百里、地形极为复杂的水泊,纵横交错的河港为其提供了天然屏障。
这个不是小说的胡编,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梁山水泊。
在五代十国乃至北宋时期,黄河有过三次大决口,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山东省的梁山地区。
这里本来是地势较低的连绵丘陵,被洪水反复冲击后形成了方圆800里的超大湖泊。
而100多米高度的梁山,只剩下顶部还在水面,变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岛屿。
梁山水泊最大的特点就是,湖水深浅不一!
这里本来是丘陵地形,导致水情极为复杂。有的地方本来是山沟,形成水泊以后的水就很深。有的地方是平地甚至小丘,这里自然水浅。
整个梁山地区的水深水浅,毫无规律可言,在这里行船的难度极大。
尤其是大部分水域是浅水区,由此出现了纵横交错的河港。
这些河港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茅草等植物,几米外就什么都看不清,形成一个天然的水上迷宫。
不熟悉地形和水情的船只在这里行驶,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极其容易迷路和搁浅,更别说去作战。
只有像阮氏三雄这种从小生活在水泊的当地渔民,才能熟悉这里的水情,知道应该如何作战。
因此,梁山好汉在水战中占据绝对优势。
如果政府军派遣战斗力占优的大型战船进入水泊,会因浅水而瞬间搁浅,寸步难行,根本无法有效作战。如果政府军使用小型船只,在装备上就毫无优势,加上完全不熟悉地形水情,他们只能被强悍的梁山水军单方面的吊打。
更厉害的是,梁山水军的八个将领,个个勇悍无比,比陆军还要厉害得多。阮氏三雄、张顺、张横、李俊、童家兄弟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独当一面,战斗力惊人。
所以,政府军始终无法找到有效方法来剿灭梁山水泊。
尽管梁山好汉们可以依靠水泊的地理优势割据自保,但从战略角度而言,这种做法极其不利。
假如他们仅仅满足于固守梁山水泊,梁山的兵马就会有限,早晚也会失败。
如果想要扩大兵马的规模对抗朝廷,只要军力超过万人,依靠水泊附近的几个县就无法解决粮草问题。
真实历史中,宋江的兵力扩大以后,因无法解决粮草的供应问题,只好放弃水泊根据地,开始在北方四处转战。
随后宋江在中国北方纵横了数年之久,兵力扩大到数万规模。
这也不是说真实的宋江有多厉害,主要还是北宋军队过于腐败,战斗力低下。
北宋禁军名义上有55万,但缺额高达20多万,实际上仅有30万左右。
这30万人中有很多是吃空饷的,也就是名册上有这个人,实际上这个士兵不存在,他的军饷被军官贪污了。
这么算起来,北宋禁军真实数量只有20多万。这20多万禁军中战斗力比较强的一部分,必须优先驻守在西夏边境。战斗力相对较弱的,则要驻扎在北方辽国边境,毕竟宋辽达成和平协议后常年没有爆发战争。
那么,北宋政府可以调动用来剿匪的禁军数量很有限,或者干脆用战斗力差劲的地方厢军。真实历史中,童贯对付方腊的15万军队,不仅出动了开封的中央禁军,也调动了边疆地区秦晋两地的禁军甚至番兵(少数民族军队),堪称倾巢而出。
真实历史中的宋江,采用运动战和游击战,即便有几千人也完全可以对付数万政府军。
而在小说中,宋江却受限于梁山水泊的巢穴,只能被动防御,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那么,无论真实历史还是小说中的宋江,为什么可以长期坚持作战?
关键在于他们有着源源不断的兵员。
北宋末期,朝廷对民众的压榨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小说中,阮氏三雄曾这么说:“什么官司敢来禁打鱼鲜,便是活阎王也禁治不得!”也就是说,阮氏三雄认为渔民在湖泊中以打鱼为生,是天经地义的。不要说官府,就连天神也无权干涉。
夸张的是,真实历史中宋徽宗心腹杨戬,真的比天神还狠。
杨戬是个太监,他的最大心思在于讨好宋徽宗,维持他的骄奢淫逸生活。此时北宋财政陷入困境,没有这么多钱来维持宋徽宗挥金如土的生活,这家伙每次吃饭都要有一百多道菜。
于是,杨戬横空出世,搞出了种种阴损的搜刮老百姓方法。其中一条,就是认定全国湖泊河流都是政府的,渔船打鱼必须交税,不然就是盗窃国家财产,按照盗贼定罪。
相比有几亩田地的农民,那些一无所有的渔民更是贫穷,此举等于将他们推到绝路,纷纷揭竿而起,沦为水贼。
此外,杨戬又搞了一个土地审核运动来搞钱。
在北宋建国初期,同其他朝代一样拥有大量的官府土地,也就是公地。
除了少量良田以外,这些公地的绝大部分都是荒地。随着北宋人口从建国初期的大约4000万激增至1亿以上,土地资源变得严重紧缺。不少老百姓就偷偷侵占自己耕地附近的政府荒地,官府对此是默许的。
然而,到了北宋末期,经过150年的发展,许多政府荒地在多次转卖后,已被老百姓默许为私有土地。
杨戬的绝招是,以侵占政府土地为借口,制定法令追查老百姓的田契,从甲到乙,从乙到丙,辗转追究,直到找不到最初土地归属什么人为止。
接着,杨戬就会说这些土地就是政府的公地,逼迫土地主人交纳巨额税收,不然就会将地夺走。
对于古人而言,他们最多保存自己购买土地的地契,谁会去保留上个卖主的地契,更别说上上个卖主。大部分地契根本清查不到源头,都被认定为侵占政府财产。
大量底层农民被迫额外交纳重税,也到了无法生活的地步。这些农民纷纷上山为土匪,很快出现了匪盗遍地的局面。
大家不要小瞧这些匪盗,他们通常不好对付。以梁山附近的土匪水贼为例,他们都是山东健儿,凶悍善战,敢于拼命,战斗力相当厉害。
无论小说和真实历史的宋江,是不缺少小喽啰的。
真实历史中的宋江最初仅有36人(这就是三十六正将的来源),后来竟然发展到数万人规模,就在距离首都开封不远的区域进行运动战。
扯远了,我们言归正传。
小说中刚掌权的宋江认为,区区1万5000兵马不足以同北宋政府军长期对抗,必须另寻出路。
那么,接受招安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回顾五代十国及宋朝的历史,有大量土匪、水贼被招安后飞黄腾达,甚至成为国家重臣。
如北宋开国大将高琼,本来就是横行河北的强盗,曾经被后周军队抓捕后判处死刑。他侥幸越狱逃走后继续做土匪,最终被后周招安成为正规军。宋太祖赵光义重用高琼,高琼因此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乃至卫王等显赫职位。
一个土匪被招安后,摇身一变成为王爷,堪称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在宋江垮台之后,盘踞水泊梁山的水贼张荣,也接受了招安。
在南宋初期,张荣依靠几百人起家做土匪,后来聚众上万人盘踞水泊对抗金国。
后来面对金军的不断打击,张荣在水泊站不住脚,被迫向南退入南宋境内,被招安为政府军。
被收编后,张荣在江苏泰州缩头湖设伏,重创金军南下舰队。
损失很大的金军只能北逃,一直逃到淮河以北地区,张荣趁机向北收复大片失土。
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反击金军的胜利战例,张荣因此被南宋民众尊称为“张敌万”。即便南宋政府不信任盗贼出身、部下又劫掠成性的张荣,他和4000多部下仍然全部被封赏。张荣本人更是被委任“淮东宣抚司游奕军同统制”,成为高级军官。
不过,后来张荣被夺取了兵权,全家后来安置在首都临安附近吃闲饭,享受国家很高待遇直到善终。
显然,无论是高琼还是张荣,接受招安后都有着不错的结局。
尽管招安似乎前景乐观,但宋江不是傻子。
他明白被朝廷收编后,必须立下战功才能得到封赏。更令人忧虑的是,朝廷极有可能采用借刀杀人的策略,借助这一机会彻底铲除梁山的军事力量。
后续局势又发生了转变,北宋政府军的战斗力比想象中还要垃圾,宋江轻松的两败童贯、三败高俅。
到了宋江第三次打赢高俅时,梁山兵马增加到10万规模。
就算数字有些水分,梁山兵马至少也有6万5000人(征讨方腊时候的兵力)。
这一变化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梁山的兵马如此强大,政府军即便出动10万大军,也没有把握获胜,恐怕只有招安这一个方法。如此一来,梁山便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实力,拥有与朝廷谈判的资本。
忧的是,想要维持10万大军的吃喝拉撒,可是非同小可。
上面说了,梁山附近的几个穷县,难以维持上万兵马的长期粮草供应,更别说6万人、10万人。
北宋宰相蔡襄在《论兵十事疏》提出“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此其大较也。”
翻译一下就是,北宋中央禁军每个士兵一年的军费是50贯,地方厢军为30贯。
按照比较便宜的厢军来计算,梁山10万兵马的一年军费要300万贯,也就是需要白银180万两。这一数字令人震惊!
根据宋辽达成的澶渊之盟,北宋每年交给辽国的岁币,也不过银10万两、绢20万匹,全部兑换成白银也不到一百万两。
现在梁山每年的军费就要180万两,显然不是周边几个贫困的山东县城所能负担的。
这一点也揭示了历史上像黄巢、李自成这样的起义军为何会成为“流寇”。
并非他们不想建立自己的政权,占据一方领地,而是因为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以筹措粮草。他们不得不四处游走,抢掠物资,将一个地区洗劫一空后,再转移到新的地区,就像蝗虫一样。
自古以来,兵无粮草自乱,这些军队甚至可能反咬一口成为敌人。
《水浒传》有过生动的描述:胡有为整点营中军兵,择日起兵,前去剿捕王庆。两营军忽然鼓噪起来。却是为两个月无钱米关给。今日瘪着肚皮,如何去杀贼?张顾行闻变,只得先将一个月钱米给散。只因这番给散,越激怒了军士。却是为何?当事的平日,不将军士抚恤节制。直到鼓噪,方才给发请受,已是骄纵了军心。更有一椿可笑处。今日有事,那扣头常例,又与平日一般克剥。他每平日受的克剥气多了,今日一总发泄出来。军情汹汹,一时发作。把那胡有为杀死。张顾行见势头不好,只护着印信,预先躲避。城中无主,又有本处无赖,附和了叛军。遂将良民焚劫。那强贼王庆,见城中变起,乘势领众多喽罗来打房州。那些叛军及乌合奸徒,反随顺了强人。因此王庆得志。遂被那厮占据了房州为巢穴。那张顾行到底躲避不脱,也被杀害。
房州的北宋政府军因为长期粮饷短缺,士兵连吃饱肚子都困难,军心浮动。士兵们更不愿意饿着肚子,口袋空空,去卖命打仗。军人的长期不满情绪,最终转变为一场全面叛乱。叛乱的士兵们杀死了主将,转而投奔了贼寇王庆。
即便是政府军尚且会出现这样的叛变行为,更不必说那些土匪团伙,其中的小喽啰们往往是有奶便是娘,毫无忠诚可言。
宋江虽然坐拥十万大军,但在粮饷供应上的长期压力使他无法持续与政府军对抗,接受招安似乎成为了一个无奈却现实的选择。所以,宋江在刚刚确立一把手的位置,就向内外宣布要接受招安“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不过,宋江要是真的为手下兄弟们考虑,他就应该知道被招安的巨大危险。上面已经说了,朝廷可能会像对待张荣那样,轻则剥夺兵权,让你吃口闲饭,重则借刀杀人,让梁山好汉与其他敌人同归于尽。
从整个梁山团队的利益出发,宋江不应草率地同意招安,而应努力维持割据一方的局面,直至实在无路可走时再做此决定。
真实历史中,张荣在水泊梁山被金军击败站不住脚,被迫南撤到江苏投靠南宋。此时张荣连续被金军击败,军队散乱,军粮断绝,甚至在通州(今天的南通市)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如果没有南宋政府的支持,张荣的军队显然就要溃散,这才被迫接受招安。
相比之下,宋江却在梁山实力最为雄厚的时候选择了招安,这一决定不禁令人深思其背后的动机。
那么,宋江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接受招安可不是山寨将领的共识,至少一大半的梁山好汉是不支持招安的!
当宋江首次提出招安的建议时,立即引来了众多好汉的反对,包括他的一些心腹们: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宋江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李逵和武松本来都是宋江的死党,此刻公开跳出来反对招安。
鲁智深是梁山上仅次于宋江的大哥,是实力强大的二龙山派系领袖,也公开表示宁可散伙,也不能接受招安。
真正支持招安的多是原本的政府将领和公务员,如呼延灼、秦明、关胜、孙立、雷横、朱仝等人。他们中有些是因为被俘虏或招降而不得已上了梁山,有些则是犯下大罪希望借招安恢复身份。
然而草根出身的梁山好汉,绝大部分是自愿上山为匪,或者犯罪后上山为匪,他们都是不支持招安的。
以李逵为例,他绝对不可能愿意去做官受上级的气,而宁可自由自在的做一个土匪。
而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人更是深知朝廷的黑暗,都不支持招安。
鲁智深甚至认为,现在北宋政府就像他的黑色僧衣一样,从上到下都是黑暗的。这是制度性的邪恶,官员们又怎么可能做好事。
蔡京、童贯、杨戬、高俅这些被宋徽宗信任的权臣,个个都是比土匪更坏的奸人。
当年,仅因为干儿子高衙内看中了林冲的老婆,高俅就一再用毒计陷害,非要将林冲置于死地。即便林冲自己侥幸逃生,他的老婆和岳父都被高俅逼迫后惨死,家破人亡。
在这样的奸贼手下做事,好汉们绝对不会有好结果,还不如各奔前程,寻求个活路。
所以,大部分好汉不支持招安。
最终幸存的33个梁山将领都得到朝廷封赏,仅有9人愿意为官,其中5人之前就是朝廷军官,只有宋江、卢俊义、吴用、李逵4人不是前军官。
讽刺的是,宋江这4人后来都被害死或者逼死。
如果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宋江只要坚持割据一段时间,局势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浒传》小说结束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真实的宋江在1121年被海州知府张叔夜击败后投降,方腊也是同年被剿灭。
回溯至1120年,那一年金宋结盟,共同筹划消灭辽国。
1121年,也就是刚刚消灭宋江、方腊的几个月以后,北宋军队就匆忙北上,发动对辽军的作战。
1122年,童贯、种师道、刘延庆率军联合金军攻打辽国南京,竟然被气息奄奄的辽军打的全线崩溃。
冷眼旁观的金军,对北宋的军事实力产生了强烈的轻视。
3年后的1125年10月,金军发动金宋战争,南下入侵北宋。
仅仅2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首都开封被攻破,宋徽宗这个昏君与其子宋钦宗被押送到黑龙江囚禁,剿灭宋江的名将张叔夜,在开封城破后自杀殉国,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靖康之耻。
无论是小说还是真实历史,宋江只要继续坚持割据1年左右,全国情况就有极大的变化。
北宋需要履行约定攻打辽国,没有兵力兼顾地方叛乱武装,不可能继续对宋江等地方武装力量进行围剿。
尤其金军大举南下以后,北宋军队连战连败,全部溃逃到淮河以南,甚至无法控制水泊梁山地区。
那么,宋江只要维持割据时间长一些,完全可以避免小说中的悲惨结局。
关于宋江的真实结局,历史上存在两种说法。第一是同小说一样,被政府利用攻打方腊,最终两败俱伤,宋江的部下所剩无几。朝廷却认为宋江本来是土匪,犯下了大罪,在剿灭方腊中立功只是赎罪,没有额外封赏。宋江等残余头领,以中低级军官身份善终。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有日本学者考证后认为,方腊起兵仅有3个月主力就被消灭,彻底灭亡时间是宣和三年四月。在二月时,方腊控制的核心地区杭州等地就被攻破,大局已定。到了三月,歙州、睦州、衢州等地也被政府军占领,方腊必败无疑。
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的宋江,根本来不及也没有必要,千里迢迢南下去攻打方腊。
历史中记载参加围剿方腊的将领宋江,应该是同名同姓的北宋其他将领,两人压根不是同一个人。
那么,投降却没有去打方腊的宋江,结局是什么?极有可能再次反叛,最终被北宋军队彻底消灭。
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上记载,折可存(北宋西北豪族出身的名将)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了宋江。
也就是说,投降后的宋江因遭受朝廷的排挤与迫害,不得不再次走上叛乱之路,而这一抉择最终导致了其被北宋军队彻底消灭。
总之,无论哪种结局,现实中的宋江的命运都是以悲剧收场。
那么,宋江是没脑子才这么选择吗?
当然不是。
他选择了一条,对自己最有利,对兄弟们则很惨的道路。
宋江很明白,被招安最大的坏处就是会被借刀杀人作炮灰,导致大量好汉们命丧黄泉。
可惜,在冷酷无情的宋江看来,好汉们的战死同自己又有多大关系,他们只是自己麾下的一颗颗棋子罢了,必要时候可以轻易牺牲掉。
况且,无论哪个好汉战死了,作为主将的宋江都不会战死,这又有什么好怕的!
宋江自己不会死,他还巧妙的保护了家人,也就是弟弟宋清和父亲宋太公。
被招安后,宋太公被送回郓城县老家安享晚年,远离了是非之地。
至于弟弟宋清,表面上是梁山好汉,却负责筹备酒宴,等于是餐厅经理。
这是宋江故意打压弟弟吗?恰恰相反,这是在保护宋清。
毕竟,从未听说在前线酣战时,还会派遣餐厅经理冲锋陷阵。
宋清跟随大军南征北战,参与了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全部四次战争,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没有提到他去过前线。在征辽期间,宋清曾受命与萧让一同回东京买药。可见,宋江始终将弟弟安置在安全的地方,使其远离真正的危险。
如此布局,就算梁山好汉们全死光了,宋江一家三口也不会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通过对宋清的安排,就暴露了宋江的真面目:一个怀揣政治野心,藉由兄弟们的牺牲来为自己洗白,并换取个人荣华富贵的人。
对此,狡猾的方腊倒是一眼识破宋江的真面目,才有下面这段对话。
宋江:数十万天兵压境结果你也是清楚的,明知要覆没,为何不给自己和手下的兄弟留个好的归宿呢?
方腊:哼!像你一样做朝廷的鹰犬就能有好的归宿么?!
宋江:哈哈哈,方将军在说气话,你我厮杀已有一月有余了,双方兄弟互有伤亡,宋江实不忍让更多的兄弟在这场厮杀中丧命,才不顾日后天庭震怒,与方将军商议休战之事,还望方将军以诚相待。
方腊:我也有一言奉劝将军,你既为一方豪杰,手下的兄弟均是能征善战的英雄好汉,你我若能合兵一处,打出他一个清平世道来,何愁不会有好的归宿呢?何必要在一个昏君之下、奸党之间,仰人鼻息、拾人牙秽呢?
宋江:方将军不会不知,历朝历代的江山都是以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换取而来,将军为了一己之皇位,便让手下兄弟先后送死!日后即便坐上龙庭又岂能心安理得?方将军一意孤行是不是有些私欲过重了?
方腊:宋将军,原先你只是占山为王,为了得一小小官位,便将梁山弟兄卖予朝廷,用他们的鲜血来涂红你这身官袍,你岂止是私欲过重!将军背着你家朝廷与我会面议和,蔡京高俅之辈岂能容你?宋将军我真为你的前景担忧啊。假如你我一道共讨昏君,不能照样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么?!宋朝江山气数已尽,将军不可坐失良机。
宋江被戳中要害,只能勉强反驳:秉承忠义,顺天护国,乃我人生的宗旨,也是众望所归,方将军逆天而行就不怕身败名裂么?!
这段对话极为精彩,老谋深算的方腊直接拆穿了宋江的真实嘴脸。
要知道,宋江本来的职务和地位都是不值得一提的。且不谈他杀死二奶以后被发配成为犯人,就算犯罪之前的宋江不过是一个押司,也就是县政府的秘书,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类似于现今县政府的普通办事员。
小吏不是官,顶多在本县稍微有点势力,在知县的眼中就算是个屁,同家奴差不多。
那么,宋江能否通过合法手段做官呢?那要参加科举考试,北宋平均每年仅有300多人考中进士,而全国人口高达1亿多。
换句话说,考中进士相当于今天每个省的高考前10名,必须是超级学霸。
而宋江虽精通秘书工作,科举考试能力极低。以宋江写的反诗为例,充其量只是私塾的学童水平,终生不可能考上一个秀才,更别说举人、进士。
区区一个县城小吏,在当年的社会来说,也难登大雅之堂。
宋江去首都开封找名妓李师师打通关系,也体现了他的土气和没见过世面:李师师道“员外见爱,奖誉太过,何敢当此!”都劝罢酒,叫奶子将小小金杯巡筛。但是李师师说些街市俊俏的话,皆是柴进。燕青立在边头,和哄取笑。酒行数巡,宋江口滑,揎拳裸袖,点点指指,把出梁山泊手段来。柴进笑道“表兄从来酒后如此,娘子勿笑。”李师师道“酒以合欢,何拘于礼。”
面对名妓李师师的高雅谈吐,宋江根本搭不上话,只能由贵族后裔的大乡绅柴进周旋,由见过大世面的富商仆人燕青逗趣。
宋江几杯酒下肚,便显得粗鲁放纵,全然没有风度,不像样子。
那么,宋江这么个聪明机灵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失态?
归根结底,他就是个贫穷县城的底层小吏,从没见过如此高规格的娱乐活动。第一次经历这种奢华享受,宋江自然会不知所措,甚至欣喜若狂到失态的地步。
这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连续出丑,甚至对着镜子说话那样,说到底就是没见过世面。
如果李师师不是专门巴结恭维客人的名妓,宋江这种行为恐怕瞬间就会露馅,进而惹上杀身大祸。
再说通俗点,宋江本来的地位远远不如柴进,连大富商卢俊义的家仆燕青都不如。
那么,后来宋江担任的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等职务,可是一州的统兵军官,就品级来说是五品到六品。
相比之前没有品级的小吏押司,宋江被招安转正后,官职确实提升了百倍之多。
尽管宋江的如意算盘打得精妙,却也存在一个重大隐患,那便是最终难逃朝廷的暗算。
宋江想要依靠牺牲兄弟们获得全家荣华富贵,最后就必须如张荣那般彻底放弃兵权。
作为一个将领放弃了兵权,等于成为案板上的肉,完全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
那么,宋江是否能够不喝毒酒被除掉,就要看宋徽宗以及他手下奸臣们的态度和心情惹,宋江自己完全是无能为力。
正常来说,宋江用这么多兄弟们的性命纳投名状,应该可以得到宋徽宗的信任,不会事后下毒手。
没想到,宋徽宗一伙更为狠毒奸诈,在事后秋后算账,斩草除根,将宋江毒死。
不过,宋江倒也不傻,他早有预见,提前留了一招。
消灭方腊后,宋江的弟弟宋清被朝廷封为“武奕郎、都统领”。宋江让他不要当官,只是保留官衔,以平民身份归乡照料家业。
这是在干嘛?万一宋江被下毒暗算后,对朝廷没有威胁的弟弟宋清不会被连累。
朝廷为了掩盖暗杀功臣的丑行,反而会对宋清进行笼络和优待。
果然宋江被毒死后,宋清承袭了哥哥的名爵,仍在郓城为农。朝廷又赏他钱十万贯,田三千亩。后来宋清生了儿子宋安平,应过科举,官至秘书学士(从三品的文官),终于实现了家族阶层的跃升。
也就是说,宋江牺牲兄弟们得到的一切,自己没有办法享受,仍然是宋家人享受了。
这里就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宋江死前要毒死自己的心腹李逵。
李逵一辈子对宋江忠心耿耿,为什么没有被北宋朝廷害死,反而被大哥宋江毒死?
很简单。宋江完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才选择牺牲李逵。
如果宋江死后李逵起兵造反,朝廷就会借机将宋江列为叛逆。古代谋反罪是要连坐的,那么宋家轻则被抄家坐牢,重则被满门抄斩。那么,宋江这么多年苦心经营谋划的一切,就付之于流水了。
那么,宋江有可能躲过被毒死吗?不可能,性格决定命运。
从本质上来说,宋江同宋徽宗以及蔡京、童贯等四奸臣没有区别,都是一路人。
宋徽宗一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毒死没什么交情的宋江。宋江甚至比他们还坏,为了自己的利益,毒死了自己的心腹走狗李逵。
既然他们是同类人,自然知道怎么收拾对方。
宋江既然按照这种游戏规则行事,那便注定是死路一条。
在他决定牺牲众多兄弟的性命时,命运也决定要让宋江喝下这杯毒酒。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