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不顾父母反对嫁到了非洲,她和她的非洲丈夫组建了一个六口之家,两个人始终像初恋一样恩爱。
26年后,当她再次和多年前的好友相见时,所有人几乎已经认不出她了。
她就是王丽红。为了爱情,她没有嫌弃丈夫家乡落后的经济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不仅入乡随俗,还为非洲的教育持续做出着贡献。
王丽红出生于1968年的北京,家庭条件算是宽裕,父母工作稳定,并对她宠爱有加。王丽红从小学习优异,在班级里一直是名列前茅的。
长大后,先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外人看来,这位才貌双全的姑娘必定前途无量。然而她的一则消息却震惊了认识她的所有人,
她宣布自己和非洲乌干达来的留学生苏玛相恋了。这个非洲小伙苏玛在清华大学留学。他出生于1972年的乌干达马萨卡的班图族内,父亲是位酋长。
王丽红和苏玛相识于1990年的一次学校交流会上。出于对非洲的好奇,王丽红主动和苏玛聊了起来,苏玛风趣幽默,很快王丽红就被逗笑了,两个人互留了联系方式。
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两个人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慢慢地,便擦出了爱的火花。当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后,经常会被周边的人投来异样的眼光,但他们彼此毫不在乎。优秀的女儿找了个黑人男友,这是王丽红父母无法接受的。于是他们轮番上阵,企图说服女儿离开苏玛。王丽红的母亲常常以泪洗面,父亲还试图以断绝关系来说服女儿。
但王丽红对于父母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铁了心要跟苏玛在一起。
1993年,为了让女儿离开苏玛,王丽红的父母甚至将她送到日本学习。没想到的是,苏玛一路追来,在日本又找到了王丽红。眼看着这个痴心的男人是甩不掉了,王丽红的父母只好勉强答应了他们的恋情。
之后,王丽红和苏玛在日本结了婚,还生下了第一个孩子。
1996年,苏玛决定带着王丽红和孩子回到乌干达工作,王丽红父母知道后坚决反对,但王丽红也执意要走,家庭中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不过最终王丽红还是赢了。之后王丽红一家来到了非洲乌干达,成为了一个非洲家庭的中国儿媳妇。
乌干达位于非洲东部,这里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素有“非洲明珠”之称。
为了庆祝王丽红的到来,苏玛的家人为他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聚会。初来乍到的王丽红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当新鲜感过去以后,王丽红才意识到,想要在这里生活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仅语言不通,而且王丽红还要入乡随俗,每天戴着非洲女子的头巾。更过分的是,见到公公时还要跪下来打招呼。除此之外,当地的生活条件也相当艰苦,王丽红的卧室没有玻璃,只能用塑料布把窗户封住。随着时间的流逝,王丽红也慢慢习惯了,她还学会了用炉子烧炭做饭。
乌干达的农村实行一夫多妻制,王丽红的公公有多个妻子,十几个孩子,苏玛是其长子,不过苏玛向王丽红保证过,只会娶她一个人当老婆。2007年,王丽红生下了第四个儿子,但由于当地的卫生和医疗条件很差,这个孩子在一岁那年得了疟疾并离开了她。这让王丽红难以接受,她意识到在这里的孩童有很大概率会轻易地死去。
于是她下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培养教育这些孩子,从而改善以后的卫生和医疗环境。
王丽红在丈夫的支持下,接手了当地的一所中学,并改名为鲁扬子中学。为了让父母们把孩子送来,王丽红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告诉他们让孩子上学的必要,知识能改变命运,希望他们能把孩子送来上学。
通过王丽红的不懈努力,学校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为了支撑学校的花销,王丽红还联系了很多国内外的爱心组织,他们为学校捐款款物,这让王丽红能多招几位老师,从而壮大了学校的教育实力。同时,孩子们学习上的进步也让王丽红十分满足。
曾经娇生惯养的北京姑娘,来到非洲后,不仅没有嫌弃丈夫家乡的落后,还凭借自己的力量办学育人,这是最令王丽红欣慰的事情。
王丽红在非洲的26年里,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学校里传递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好了,您对王丽红有怎样的看法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与我共同讨论,感谢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