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的快充每年都在大跃进,去年不少机型还在「一小时」的水平线上,今年最快的产品 iQOO 5 Pro 就直接杀进了 15 分钟。就在我手上也有 vivo 的 44W,OPPO 的 65W,小米的 120W,一个比一个生猛。
但如果进行一次混搭「拉郎配」,比如让 OPPO 的线充小米,小米充 vivo,vivo 的则插在 OPPO 上。能插上去,也能充电,但都只有一个保底的速度,充电时间以几倍延长。大一统下 USB-C,是不一样的规格与协议带来的混乱。USB-C 让线材规格变得极为混乱
在之前写 《苹果还会为 iPhone 换上 USB-C 吗?》的文章中我提到,苹果多年来未对 Lightning 接口进行重新设计,而 USB-C 形态确立之后,USB-IF 几年之间不停地在更新 USB 3.0 的协议,这让 USB-C 口具备了非常多的协议支持与极为复杂的线材选择。▲繁杂的 USB-C. 图片来自:Goal Zero这是从 Telegram 频道看来的一个「笑话」:十年前走进商店买数据线:Micro-USB,Mini-USB,USB-A,USB-C…… 这都什么玩意USB-IF:我们要整一个统一的接口,以后很多设备都是这个口我:好耶手机厂商:hAo yE!买数据线的我:看起来有点复杂有点好笑,但却是会真实碰到的情况。USB-C 现在有两个问题,一个来自 USB 协议标准的制定者 USB-IF,另一个则来自 USB-C 接口本身过于流行而所支持的协议又过于丰富。第一是 USB-IF 一直在对 USB 3.0 的标准名称乱来。比如最开始 2008 年 11 月 8 日推出的 USB 2.0 下一代标准叫做 USB 3.0,峰值速率(带宽)为 5Gbps,是 USB 2.0 时代峰值速率 480Mbps 的十倍以上。当然,5Gbps 的速率怎么能满足 USB-IF 呢,在 USB 3.0 之后,于 2013 年 12 月 3 日正式推出了 USB 3.1,将峰值速率翻了一倍达到了 10Gbps。然后 USB-IF 的骚操作是将原先已经使用好几年的 USB 3.0 改名叫 USB 3.1 Gen1,而新推出的 10Gbps 的 USB 3.1 改名叫 USB 3.1 Gen2。▲ USB 3.0 改名之旅。图片来自:Mashable India这里的操作只算是「混乱之始」,在 2017 年 USB-IF 推出了速率更快的 USB 3.2,将峰值速率推进到 20Gbps 之后,他们把在 USB 3.0/3.1 上的行为又重复了一遍。将 USB 3.1 Gen1 改名叫 USB 3.2 Gen1,USB 3.1 Gen2 改名叫 USB 3.2 Gen2,而 20Gbps 的 USB 3.2 则被命名为 USB 3.2 Gen 2×2。新标准的推出与旧标准的接连两次改名,让许多非专业用户对 USB 3.0 标准产生了一头雾水,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仍然会以 USB 3.0 来统一指代 USB 3.X 的所有规格,至于实际应该如何表达连许多数码博主也感到相当头疼。▲ USB-C 线材。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但更头疼的问题还在于 USB-C 这个接口形态支持的协议实在太多,尤其是在目前快充成为手机刚需功能之下,PD 协议、PPS 补充协议,乃至各种像 VOOC 一样的私有协议都承载在 USB-C 这个接口上。私有协议的盛行让专用线材与产品进行身份识别达成「握手」的情况变得极为普遍,要想发挥出快充的能力,就要使用专用的电源头和专用线材。另外这些线材本身还分带不带 E-maker 芯片,能承载 3A、5A 还是 6A 电流等不同区别。当然,也不能说手机品牌没有在减少误购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像 VOOC 一样强化充电品牌标识,在消费者进行购买的时候就比较有针对性。另外就是在接口方面使用不同颜色来作为标识。比如小米 10 Ultra 的原装 120W 线材接口为橙色,而 OPPO Find X2 Pro 的 65W SuperVOOC 2.0 使用的则是黄色。另外有时候也可以通过线材的粗细来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支持更高功率的线材因为要通过更高的电流,所以线材都会比较粗,当手上有不同功率充电头和线材在一起时,用这个方法可以快捷配对。
USB-C(USB2.0),USB-C(USB3.0),USB-C(USB3.0 E-Marker),USB-C(USB3.1 Gen1 E-Marker),USB-C(USB3.1 Gen2 E-Marker),USB-C(USB3.2 Gen1 E-Marker),USB-C(USB3.2 Gen2 E-Marker),USB-C(USB3.2 Gen2×2 E-Marker),USB-C(雷电 3 E-Marker)USB-C(USB2.0 PD2.0),USB-C(USB3.0 PD2.0),USB-C(USB3.0 E-Marker PD2.0),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2.0),USB-C(USB3.1 Gen2 E-Marker P2.0),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2.0),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2.0),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2.0),USB-C(雷电 3 E-Marker PD2.0)USB-C(USB3.0 E-Marker PD3.0 3A),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3.0 3A),USB-C(USB3.1 Gen2 E-Marker P3.0 3A),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3.0 3A),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3.0 3A),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3.0 3A),USB-C(雷电 3 E-Marker PD3.0 3A)USB-C(USB3.0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1 Gen2 E-Marker P3.0 PPS 3A),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3.0 PPS 3A),USB-C(雷电 3 E-Marker PD3.0 PPS 3A)USB-C(USB3.0 E-Marker PD3.0 5A),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3.0 5A),USB-C(USB3.1 Gen2 E-Marker P3.0 5A),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3.0 5A),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3.0 5A),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3.0 5A),USB-C(雷电 3 E-Marker PD3.0 5A)USB-C(USB3.0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3.1 Gen1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3.1 Gen2 E-Marker P3.0 PPS 5A),USB-C(USB3.2 Gen1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3.2 Gen2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3.2 Gen2×2 E-Marker PD3.0 PPS 5A),USB-C(雷电 3 E-Marker PD3.0 PPS 5A)USB-C(USB2.0 SuperVOOC),USB-C(USB3.0 SuperVOOC),USB-C(USB3.1 Gen1 SuperVOOC),USB-C(USB3.1 Gen2 SuperVOOC),USB-C(USB3.2 Gen1 SuperVOOC),USB-C(USB3.2 Gen2 SuperVOOC)USB-C(USB2.0 小米快充)USB-C(USB2.0 vivo22.5W 快充),USB-C(USB2.0 vivo44W 快充),USB-C(USB2.0 vivo120W 快充)USB-C(USB2.0 SCP),USB-C(USB3.0 SCP),USB-C(USB3.1 SCP),USB-C(USB3.2 Gen1 SCP),USB-C(USB3.2 Gen2 SCP)@St4ck0ver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