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风云,揭秘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较量

我们来探讨一下“冷战风云: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较量”。
冷战(Cold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1947年)至1991年间,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展开的长期、全面、激烈的对抗,但双方又极力避免直接发生大规模战争(热战)的一种地缘政治状态。
"核心特征:"
1. "两大阵营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两大对立阵营。 2. "意识形态冲突:" 核心是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与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根本对立,以及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竞争。 3. "“遏制”与“扩张”:" 美国采取“遏制共产主义”战略(如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而苏联则致力于在东欧巩固势力并支持全球共产主义运动。 4. "“热”与“冷”并存:" 双方在局部地区发动代理人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进行军备竞赛,但主要矛盾通过间接手段和“冷战”方式进行。 5. "军备竞赛:" 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研发与部署达到巅峰,形成了恐怖平衡(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

相关阅读延伸:冷战风云 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较量

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约为主的资本主义集团,与苏联、华约为主的社会主义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美国和苏联同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匈牙利十月事件”被苏联军队直接干预

1962年伦敦,群众抗议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行动。

1962年11月10日,美国飞机飞在大西洋上拦截苏联的货轮,因为货轮从古巴携带着导弹。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唯一牺牲者美国飞行员鲁道夫·安德森的棺材从哈瓦那机场运回美国。

1962年10月25日,美国政府官员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展示航拍古巴的中程导弹基地。

1961年,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美国驻维也纳大使馆内会晤。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兄弟

1980年1月苏联的坦克开进了阿富汗喀布尔的大街上。

1968年,布拉格之春中的苏联军队。图为苏联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广播电台大楼。

苏共领导人从左到右为尼古拉·波德戈尔内、勃列日涅夫,阿列克谢·柯西金、米哈伊尔·苏斯洛夫观看1970年的阅兵。

1972年6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达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达成战略武器限制协议。

1980年1月,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士兵。

1987年12月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了《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冷战紧张的局势基本得到缓和。

分享历史老照片、探寻神秘诡异事物、关注战争军事武器|【大嘴侃历史】微信号 dazui100

发布于 2025-11-12 10:12
收藏
1
上一篇:魔兽怀旧服熊猫人之谜,德鲁伊四修大师王者归来,全专精指南揭秘 下一篇:泰坦时光服法师速升攻略,核心技能解析与高效刷怪地点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