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10时许,当事人谭某与其女儿姜某某专程来到个旧法院,将一面红绸金穗的锦旗亲手交到了家事审判审判团队的干警手中。锦旗上,十六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严谨高效为民解忧”。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谢意,是一个家庭七年困局终得化解的见证,更是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最真挚的认可。
七年困局,一朝诉起
时间回溯到1994年,姜某与谭某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姜某某,一家三口曾有过平凡却安稳的生活。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因性格差异与生活琐事,双方逐渐频繁争吵。自2018年年末起,夫妻二人正式分居,婚姻关系名存实亡。多年来,他们或因情绪对抗,或因程序不明,多次协商离婚未果——这段早已破裂的关系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两人及亲属心头。
今年9月初,原告姜某向个旧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案件由家事审判庭杨法官承办。翻阅卷宗后,杨法官敏锐判断:这是一起事实清楚、争议极小的案件——双方对婚姻状况、子女情况、无共同财产、无债权债务均无异议,且被告明确同意离婚。这样的案子本不复杂,但对当事人而言,却是拖了近七年的“心头大事”。
快调快结,与时间赛跑
“案子简单,但不能拖。”杨法官当即决定:启动快调快结机制,争取一次开庭、当庭调解、即时结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办案接力悄然展开。
法官助理谭江晓怡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双方,逐一核实信息,并耐心倾听诉求。她记得谭某在电话里的声音有些颤抖:“我们不是闹,是真的过不下去了……可之前谈了好多次都没成,这次能快点吗?”谭江晓怡安抚道:“您放心,只要材料齐全、意愿明确,我们会尽量加快进度。”随后,她迅速组织证据交换,协调开庭时间,确保流程无缝衔接。书记员燕翩则争分夺秒完成各项辅助工作:法律文书送达、庭审排期、系统录入、笔录准备……每一环节都精准高效。开庭前一天,她还主动打电话给双方,叮嘱开庭事宜。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当事人第一次感受到,人民法院不只是裁决之地,更是被倾听、被理解的地方。
9月12日,案件如期开庭。庭审中,杨法官以专业而温和的方式主持调解。在确认双方自愿离婚、意思表示真实后,当庭出具民事调解书,依法解除婚姻关系。从立案到结案,仅用时12个工作日。从分居到解脱,结束了长达近七年的拉锯。
锦旗背后,是细节的温度
“我以为打官司至少要两三个月,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结果。”谭某感慨地说,“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没人冷脸相对,没人催促责备,反而一直有人在帮我们往前走。”更令人动容的是,今天送来锦旗的,不只是谭某,还有她的女儿姜某某。这位已成年的女儿全程见证了父母婚姻的裂痕与终结。
这面锦旗,是当事人提前电话联系后,专程来到法院大厅,亲手递交的。那一刻,不少前来办事的群众驻足凝望。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面锦旗,更是一个普通家庭从困境走向解脱的真实缩影。我们常说,司法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而这温度,不仅来自法官一槌定音的公正,更来自法官助理一次次耐心沟通、书记员一页页精准记录、团队环环相扣的协同作战。
杨法官说:“我们做的只是分内之事。”
谭江晓怡说:“看到当事人轻松走出法院,比什么都值得。”
燕翩说:“每一份及时送达的文书,都是对公平的一次承诺。”
这面写着“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严谨高效为民解忧”的锦旗,是对家事审判团队最贴切的注解:群众的认可,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寻常却充满用心的细节里。他们记住了名字,记住了笑脸,也记住了这个让他们“少等一天”的人民法院。
高效司法,不止于速度,更在于回应每一个平凡人的期盼。司法为民,步履不停。而我们,将继续伫立在这座大厅里,迎接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书写下一段有温度的暖心故事。
来源:红河政法
责任编辑:字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