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湜这人,在唐朝那会儿可是个典型靠关系上位的例子,从小家底好,出生在博陵崔氏那种大族,但真正让他爬上去的,还是他那点文才加上会钻营的本事。话说他671年出生,早早通过科举进了官场,先干殿中侍御史,管着监察事儿,后来调到考功员外郎,负责官员考核,这位置说小不小,能决定很多人前途。 705年神龙政变,张柬之他们逼武则天下台,中宗复位,崔湜本来跟着桓彦范,派去监视武三思,结果一看风头不对,赶紧倒戈,帮武三思出主意除掉那些功臣,桓彦范他们全完了,他倒升了中书舍人,管起草诏书,这步棋走得狠准。
投靠武三思后,崔湜开始接触上官婉儿,这女人在中宗那儿掌大权,帮皇帝批文件,崔湜靠文才跟她搭上线,两人关系发展到私通那步,史书上没直说,但野史和正史都暗示过。 上官婉儿帮他不少忙,好几次在中宗面前夸他能干,崔湜遭弹劾贪污时,她暗中运作,让他官复原职。结果706年他升兵部侍郎,管军务,707年转吏部侍郎,跟郑愔他们卖官鬻爵,把三年官缺都卖光了,又被弹劾,这次上官婉儿拉安乐公主说情,才贬江州司马,没几个月又回来。 708年景龙二年,直接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中宗朝的宰相,这时候他三十多岁,爬得飞快,全靠上官婉儿推波助澜。
中宗朝崔湜当相,管着国政,起草诏书,处理官员选拔,还主持科举,虽然有贪腐,但也提拔些人才。他跟韦皇后那边也沾边,上官婉儿是韦后亲信,崔湜通过她成了韦后集团一员。 709年他迁尚书右丞,继续掌权,但朝局乱,韦后想学武则天,崔湜没直接掺和,但也没反对。710年6月中宗死,传闻韦后下毒,崔湜知道点儿风声,但站队谨慎。唐隆政变爆发,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杀韦后集团,上官婉儿也被杀,崔湜赶紧转投太平公主这边,避免被清算。
转投太平公主后,崔湜关系更近,史书说两人私通,他甚至把儿子娶萧至忠女儿,拉近跟公主同盟。 太平公主在政变后权大,宰相七人五出她门,崔湜成了她核心幕僚,出谋划策,帮她掌控朝局。710年政变后,睿宗上台,崔湜升中书令,继续当宰相,这是他睿宗朝的相位。他帮太平公主清除异己,拟诏书,管人事,权势顶峰。期间,他跟太平公主府上进出频繁,野史说夜宿十天,献房中术书固宠,但正史上是政治联盟,他需要她庇护,她需要他办事。
712年8月,睿宗让位给李隆基,是为玄宗,崔湜短暂留任,当了玄宗朝的宰相,这样他就成了三朝宰相。 但留任没多久,太平公主跟玄宗争权,崔湜站公主一边,参与密谋废太子李隆基。他跟窦怀贞、岑羲他们商量,计划7月4日动手,调羽林军,意图政变。但魏知古告密,玄宗先下手,713年7月3日先天政变,杀太平公主党羽,公主自尽,崔湜被抓,贬窦州司马,流放岭南。
贬谪途中,崔湜在荆州驿站自杀,终年43岁。途中宫女元氏供出他曾谋划用春药毒皇帝,崔湜知道后绝望自尽。也有说张说陷害他,因为之前有仇。 他死时,玄宗刚上台,本该恨他入骨,毕竟崔湜参与废他阴谋,但玄宗后来在朝会上叹息,说崔湜若在,朕何忧国事,还命人收集他文集,亲自看,赞他才思敏捷,文采好。 这事儿挺有意思,玄宗看重他办事效率和政务能力,虽然崔湜投机,但处理事儿利索,不像后来那些宰相迂腐。
崔湜一生靠女人上位,先上官婉儿,后太平公主,两人帮他避过多少劫。他跟上官婉儿从文才搭上线,发展到私情,她帮他升相,避弹劾。转太平公主后,两人联盟更稳,他帮她议国事,她保他位子。但这种靠法也风险大,女人掌权在唐朝男权社会争议大,崔湜名声坏,史书说他无节操,投机倒把。 他还献妻妾女儿给李隆基,拉关系,但没救他一命。崔湜文才确实有,诗文流传,完整唐诗收他39首,补遗5首,像那首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的,洛阳桥上吟诵,张说听了都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