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在西班牙多尼亚纳国家公园的上空,一场惊心动魄的猎杀真实上演,科学家也由此首次记录下蝙蝠在飞行途中捕获并吞食鸟类的完整过程。这段珍贵的影像,由一个西班牙和丹麦的联合科学家团队,通过一台用外科粘合剂固定在“大夜蝙蝠”(Nyctalus lasiopterus)身上的精密小型设备捕捉获得。这种蝙蝠是欧洲体型最大的蝙蝠物种,虽然身长仅约10厘米,但翼展可达45厘米。
“这套设备非常了不起,由我们合作的丹麦奥胡斯大学声学专家团队研发。”本周四发表于《科学》期刊的这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西班牙生物学家埃琳娜·特纳(Elena Tena)介绍道,“它重量不足三克,却集成了三项功能:麦克风用于录音,加速度计记录蝙蝠的运动轨迹,高度计则标定其飞行高度。”
二十多年来,西班牙科学家们在多尼亚纳生物站,利用近乎间谍装备的监测设备,追踪着这种神秘的物种。他们在当地安装了内置智能感应的庇护箱,为部分皮下植入了微芯片的蝙蝠提供栖息之所,从而记录它们进出巢穴的动态。唯一无法实现的,就是对它们飞行状态的监视,而这正是丹麦团队的技术突破点。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蝙蝠在庇护箱中留下的粪便,早已证实它们会捕食鸟类,因为粪便中时常混杂着羽毛残骸。DNA分析甚至识别出30种不同的迁徙鸟类。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的研究员卡洛斯·伊巴涅斯(Carlos Ibáñez)据此提出假说:这种夜行且飞行高度极高的蝙蝠,应该是在飞行途中猎杀这些小型鸟类的。然而,这一观点曾遭到部分科学界的质疑,因为大夜蝙蝠的体重仅40至50克,而它的一些猎物体重可达25克,几乎是其体重的一半。
为了寻找证据,伊巴涅斯曾尝试使用军用雷达和搭载超声波探测器的热气球,但均未成功。直到丹麦研究人员带着他们的新设备找来,双方的合作才迎来转机。由于实验设备的电池仅能维持八小时,且数据必须在回收设备后才能读取,整个过程困难重重。在经历了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失败后,团队终于成功采集了14只蝙蝠的数据。
“我们获得了非常有趣的信息,仿佛与蝙蝠同步飞行,能清晰听到它的每一次振翅声。”特纳说。然而,第一个记录季并未捕捉到捕鸟行为。直到第二个记录季,当一只被标记的蝙蝠在几天后意外返回庇护箱时,惊喜才真正降临。
“当我们听到录音时,那种兴奋感简直无与伦比——我们为此已经等待了太多年了,”特纳回忆道。“我们先是听到剧烈的翅膀拍打声,紧接着是啾啾的鸣叫。我反复确认:那确实是鸟类的声音。我立刻打电话告诉伊巴涅斯:我们成功了!”
借助高度计,研究团队还原了这场高空追逐的全过程。数据显示,蝙蝠在1200米的高空拦截了猎物;猎物察觉后,立刻俯冲坠落作为反捕食策略;蝙蝠随之展开了长达三分钟的追逐,最终在距地面20至200米的高度成功捕获。 录音设备清晰地记录下,这只小鸟在被擒后发出了21声惊恐的求救鸣叫,随后,蝙蝠在持续飞行中,耗时23分钟将其完全吞食。为了确定猎物种类,团队请来鸟类专家,通过比对这21声鸣叫的声谱图,最终锁定受害者极有可能是一只体重约14克的欧洲知更鸟。
特纳强调,这是人类首次记录到蝙蝠在飞行中捕食鸟类的案例。“作为一名生物学家,这曾是我的梦想。这些物种如此神秘,夜间世界发生的一切,大多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然而,这一非凡的发现也伴随着对该物种未来的深深忧虑。大夜蝙蝠在西班牙已被列为易危物种,其生存正面临多重威胁,包括森林砍伐、火灾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而对这种在高空翱翔的夜行猎手而言,风力发电场构成了另一重致命威胁。
“它们不仅会因直接碰撞而丧生,更会因为风机叶片旋转产生的压力骤变,导致内出血而死亡。这种情况非常惨烈,因为你会发现蝙超声波外表完好无损,内脏却已破裂。”生物学家解释道。“这已经演变成一个严重的问题,有研究显示每年可能有多达百万只蝙蝠因风力发电机而死。”特纳的声音沉重起来,“我们当然需要绿色能源,但以目前的方式推行,代价是无数蝙蝠的生命。”
作者介绍:特蕾莎·格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