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十里洋场,说起上海滩的绝世风华,脑海里的画面总是围绕定格在灯光闪耀下的黄浦江两岸。如果说流光溢彩的黄浦江撑起了整个上海的门面,那么苏州河于上海的意义,更多是润物无声的陪伴。苏州河有装满往事的旧仓库,有讲不完的“远东第一”,有那么多蒙尘的故事,想说与你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位于北苏州河路1040号的原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仓库——这座历史建筑如何蜕变为现代化办公楼的故事。
△ 建筑效果图
项目概况
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位于苏州河沿岸,北苏州路1040号,总建筑面积12324平方米,高约43米。建于1935年,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吴景奇设计。作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距上次修缮已过去11年,本次修缮工程于2019年竣工完毕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修缮后的建筑东立面
△修缮后的建筑南立面
历史沿革
北苏州路1040号是一幢国内早期的现代化仓储办公建筑,原为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仓库,在30年代是苏州河北岸唯一的高层仓储办公建筑。1986年,在原四层基础上加建三层,变为主体十一层(局部四层和七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1998年改为茂联丝绸商厦,主要经营服装面料,使用性质由仓库变为市场、办公,成为商务楼。2007年,进行了局部加固。
△建筑楼层的历史变迁示意图
△建筑外立面的历史演变
建筑风格
中国银行下设的建筑课主要负责办理全行建筑修缮设计、监督全行房屋营造工程、办理建筑修缮估价和投标、办理用具设备配置和打样、掌管全行不动产价格和折旧审查及记录。1930年陆谦受毕业后回国受聘于中国银行,担任建筑课课长,合作人是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吴景奇,两人一同主持建筑课业务。
陆谦受主要以负责中国银行系统内各地的行屋项目设计为主,原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大楼、原上海中国银行同孚大楼都是由他设计。在设计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时,他沿用了“圆弧”和横向水平分割来塑造这座建筑,并用材料和色彩的对比将层次划分得更为鲜明,简洁而利落,装饰语言较少,设计姿态更往“现代主义”靠拢,为典型的现代派建筑风格。
△设计师代表作品
01外立面泰山砖的修复
本次工程对外立面泰山砖进行了修复。
△墙面材料考证示意图
△泰山砖修复过程
02入口大门的修复
北苏州路1040号入口大门与四川北路上的中国银行大门基本是相同的。与中国银行的LOGO也几乎相同,都是由“中”字演变过来。
△入口大门形式考证
03北立面入口的修复
本次修缮将北立面搭建的顶棚拆除,改为内凹设计,便于使用又简洁美观。
04室内楼梯间的修复
北苏州路1040号前身为中国银行办事所及堆栈仓库, 地下一层至四层为仓库,五层以上为办公区域。各商号、公司向银行贷款抵押品往往是实物,银行过手的大量抵押物就需要存放在仓库中。有些重物需要两人共同搬运,所以运货楼21梯间的宽度要比一般的楼梯间要宽很多,坡度也比一般的楼梯要缓和。该建筑的货运楼梯反应了当时向银行抵押货物的多样性,对建筑本身的意义较为重大,此次修缮恢复原状。
△楼梯修复过程
外立面修缮后的成果展示
△外立面修复前后对比
△楼梯间修复前后对比
△室内空间修复前后对比
△北苏州河路1040号大楼修缮前
△北苏州河路1040号大楼修缮效果图
△北苏州河路1040号大楼修缮后
历史建筑承载着漫长的记忆,也带着已经消失的时代文化与信息。北苏州路1040号建筑作为原中国银行的办事处及堆栈,是租界的兴亡起落和民族工业诞生发展的最有利的见证,而我们通过对建筑的保护修缮,去掀开历史巨幕的一角,从而窥探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点滴。
–END–
资料: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
编辑:周捷
来稿请投:zjwxwxczx@163.com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