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振军杰作家园赏析,倦鸟归巢夕阳斜映诗意画卷

我们来赏析一下画家李振军的作品《家园》,特别是其意境“倦鸟归巢夕阳斜”。
这幅作品《家园》通过“倦鸟归巢夕阳斜”这一核心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沉、温暖而略带伤感的氛围,触动人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意境营造:" "“夕阳斜”":夕阳是这幅画的关键光线来源。斜阳的光线具有方向性,为画面带来明暗对比,分割出不同的空间层次。它不仅照亮了主体,也渲染了背景,给整个画面披上了一层温暖、柔和或略带金色的光晕。更重要的是,夕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时光的流逝,以及某种程度的宁静和静谧。它暗示了这是一个平和、安详的时刻,适合倦鸟归巢。 "“倦鸟”":鸟儿是常见的“归巢”意象,代表着自由、归向、家的方向。而“倦”字则点睛之笔,赋予了这只鸟儿具体的情感和状态。它飞了一整天,经历了奔波劳碌,此刻渴望回到温暖安全的巢中休憩。这只“倦鸟”不仅是画面中的生物,更像是某种象征,可以理解为在外漂泊、奋斗的人们,或是在人生路上感到疲惫的灵魂。它的归巢,寄托了人们对“家”最本能、最深沉的向往和慰藉。 "“

相关阅读延伸:画家李振军作品《家园》赏析:倦鸟归巢夕阳斜

当代著名画家李振军先生,其画作在中国国画画坛获得多项殊荣,李振军先生的画锋讲求用笔细致入微,做到毫发皆见,用墨浓淡干湿得宜,敷色深浅层次分明,尤其以一幅《家园》图尽显其功法娴熟。李振军先生特喜爱绘画雀鸟图,所画雀鸟灵动非常,憨态可掬。

古诗云:“倦鸟归巢夕阳斜。”恰恰描述了李振军先生《家园》图的意境,在《家园》图中,一只鹭鸟展翅高飞,觅食归来,飞往自己目的地——鸟巢。小鸟神态似为迫切,伸开的羽翅作滑行之势,着色上以明快的乳白色调跟背后逐渐昏暗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说明李振军先生更注重形态和韵味上的勾画。

画卷正中位置一轮红日慢慢西沉,巨大树干中间,乱枝枯叶堆砌的鸟窝里,几只白鹭居于巢中,或梳理羽毛,或驻足凝望,或喂养幼子。看着像凡人生活般毫无章法,却渗透出鹭鸟动作精细,栩栩如生。根据百科记录,白鹭群居而生,雄雌共同喂育雏鸟,大白鹭鸟体形较大,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具蓑状羽,嘴及腿黑色。

由此可区分这几只鹭鸟与作品顶部的鹭鸟非同一个品种。李振军先生在绘画这幅《家园》图前必认真研究过每种鹭鸟的身形、毛色等方面才下笔,可做到这样一丝不苟地搜集素材,李振军先生着实让人佩服。


在几只大白鹭下方,有一个相同由枯干枝叶搭建的鸟巢,很显然它是在静静等候它的主人归来。那位主人肯定便是画卷上部的那只鹭鸟。空巢不可怕,只愿有归人!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无论是鸟窝还是承载巢穴的都是采用统一的色墨,没任何其他杂色调配,颇具古人工笔妙画的味道。在鸟巢旁边由李振军先生亲手提的“家园”二字,笔法鸿运有力,铁划银勾,看出李振军先生对于家园的定义十分重视。



作品的最底部依旧是一个鸟巢,隐藏着三三之数,正所谓:“三三不尽,六六无穷。”最后的巢穴中的白鹭鸟跟画幅中部的白鹭鸟属同一个种族,像征家族的延伸和繁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大众观念,均是希望家族能壮大,并将血脉延续下去,一代接一代。

画幅首尾呼应,当中点晴,整体画面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流畅之感,细品中又发现各处自成风格,独树一帜,极具人文灵性。


李振军先生的画力技艺卓越,功底深厚,有着多年深耕钻研的底蕴,如他自己的话,作画的素材要多方搜集,作画的理念要创新,构图要新颖,表现技法要纯熟细致,处理画面要有张力,这样描给的画才能带给人们共鸣,使人与画感同身受。

李振军先虽获奖无数,但他仍是不骄不燥,卑谦恭顺向同行的诸多师友请教,确实是中国画坛难得的英杰之材,希祈李振军先生能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问世!

画家简介:

李振军,男,1970年3月出生,辽宁省朝阳市人。1993年毕业于朝阳师专美术系,2015年进修于人民大学张志平山水高研班,后师从人民大学高研班导师任泽涛。辽宁省美协会员,朝阳市花鸟协会理事,龙城区美协副主席。《秋歌》2005年获辽宁省美展优秀奖,《远方的呼唤》2010年获辽宁省美展优秀奖,2015年《细语》获辽宁省美展优秀奖等。

—END—

发布于 2025-11-03 08:12
收藏
1
上一篇:盛夏筑梦,家园成型——兴城家园二期二标项目加速冲刺,共筑安居梦想! 下一篇:皮肤碎片含金量飙升攻略,揭秘几种高效攒碎片方法,助力长期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