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深度解析,软实力与巧实力,揭开其战争工具面纱,共议世界大势走向

温铁军教授关于“软实力”、“巧实力”是“战争工具”的观点,以及“我们要看清世界大势”的呼吁,反映了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格局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批判性视角。以下是对这个观点的解读和探讨:
"温铁军观点的核心解读:"
1. "对“软实力”、“巧实力”的质疑:" 温教授并非完全否定软实力和巧实力的概念,而是质疑其"动机和实际应用效果"。他认为,这些概念常常被大国或特定利益集团所"包装和利用",作为"掩盖其真实意图"、"进行文化渗透"、"意识形态输出"、"甚至为潜在的军事行动"(即他所说的“战争工具”)"铺路或制造借口"的手段。 2. "“战争工具”的论断:" 他的核心论点是,这些看似和平、友好的策略,在本质上可能服务于更强大的战略目标,包括: "意识形态竞争:" 通过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削弱或取代其他社会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影响力扩张或干预创造条件。 "经济控制:" 利用经济援助、投资、贸易规则等“巧实力”,建立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进而施加政治影响,甚至在经济上施压。 "信息战与舆论操纵:" 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塑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叙事,打击对手,制造社会

相关阅读延伸:温铁军:软实力、巧实力是战争工具?我们要看清世界大势

今天,关于俄乌冲突的分析和讨论,许多人注重双方硬实力上军事细节的比较,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最大的风险并非在军事斗争中的胜败,而是要看到这场战争背后,是这个世界的债务国联合起来试图以软实力、巧实力等方式构建政治正确,发动国家内乱以图赖债,对债权国资产进行收割。

据西方学者研究,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8%左右,一国的经济体量相当于整个欧洲的经济总量,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西方在贸易过程中长期贸易逆差,形成长期债务。进入工业化后,债务国家发展为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解决债务和贸易逆差对中国进行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发展遂陷入停滞。如今,中国再次成为占据绝对贸易比重的国家,并且不断地用贸易顺差支撑债务国的霸权地位。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调控效果极差,到处都能看到出卖资产的萧条景象。但遭遇苏联解体,苏联尚未货币化的资产被西方的硬通货涌入收割,美元、马克、法郎、里拉等冲进苏联做了一次完美的货币化风暴,欧美国家又一次获得了喘息机会。

如今,一系列西方政治家的演讲或多或少地把西方重组为一个新冷战阵营。特朗普在发动贸易战前,就有政治家宣称“把中国搞垮,赖掉中国在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当西方利用软实力将中国污名化,并把中国当作战略对手或者敌人后,我们如若没有抗争能力,这些投资将被强制占有。英国的政治家更是明确指出:将俄国击垮,占有其资源性资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债务国又一次联合起来企图把其它国家搞垮,再一次收割占有其资源性资产和工业制造业资产。

西方向外输出资本和不平等条约将发展中国家变为债务国的时候,不仅颐指气使,甚至还要求其改变国家制度,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老实还债。如今,发达国家变为债务国,而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否像他们当年那样行使债权国的权利呢?不能,甚至是动辄得咎,所做的事都是错的。当对方拿着这些意识形态强加到我们头上时,往往被我们全盘接受。许多人依然在使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去解读今天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软实力没有竞争能力,因此屡战屡败。

我们最大的弱项源于遗忘,遗忘了老冷战与局部热战的形成与演变,遗忘了意识形态化的软实力斗争经验,而西方据以发起新冷战的斗争工具恰是老冷战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我们没有认识到任何一场热战都是冷战阶段上派生的,并且是与冷战相辅相成的体系。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因为帝国主义正是产生于他们联合起来以图赖债所发动的战争。

因此,大家得理解软实力和巧实力都是战争工具,要真正看清世界大势,相较于过分关注军事细节,不如努力提升软实力和巧实力。假如我们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没有应对能力,巧实力的作乱将有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内部。

发布于 2025-11-02 07:13
收藏
1
上一篇:俄承认“共和国”引发全球震动,大规模冲突风险几何? 下一篇:王珍大使警告,冲突升级,全球需提高警惕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