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之谜,探究“不像中国”的文明,究竟源自何方?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重要的问题,触及了文明起源、文化交流和“何为华夏”的核心概念。简单地说,"“不像中国”的文明就一定是外来货”这个结论是过于简化和片面的。"
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
1. "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自主性:" 文明不是单一、线性发展的,而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独立产生和演变的。即使在不同地域的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动,它们的核心特征、社会组织方式、信仰体系等仍然可能具有强烈的本土原创性。三星堆文明就其独特的青铜器造型(如纵目面具、神树)、玉器工艺、建筑风格(如高大的神坛、神树结构)来看,确实与中原夏商文明有显著差异,但这更可能反映了长江上游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基因,而非完全是外来移植。
2. "“像”与“不像”的标准问题:" 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像中国”或“不像中国”?是地理上的邻近性、语言上的同源性、还是文化特征上的相似性?如果以中原为核心标准,那么边缘或邻近地区的文明自然会显得“不像”。但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多元一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不像”的地方恰恰可能是中华文明多样性的体现,是后来者不断融入、丰富中华文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化交流是常态,但融合不等于同化:" 古代中国(

相关阅读延伸:三星堆:“不像中国”的文明就一定是外来货?

“中国历史学家为什么隐瞒‘三星堆’研究?”“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个概念,世界文明同源说。只是对这个学说,中国的潜规则是,不讨论、不发表论文——发表此类论者非癫即坏。但盖子是捂不住的。”……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向一些考古圈外的朋友解释,“别信那些瞎话”。

最初我以为,这种地摊秘史般的传言之所以连考古学都不放过,或是因为“国宝帮”想搞个大新闻,以兜售他们号称“考古没挖出来,历史上就没有吗”的“惊天”收藏,比如,“躺在床上的三星堆小玉人”。但后来我发现,这类奇谈怪论之所以一直广有市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并不简单。

即便见过三星堆青铜神树、立人、纵目面具等无数图像,但当亲眼看见时,相信你还是会惊掉下巴。那恢弘的体量、精湛的做工,以及最重要的——那些超乎常理的形象,也可能会让你一瞬间暗想:“莫非真是外星人所为?”

但以我所见,最高深莫测的三星堆青铜器,还是非青铜神坛莫属:它分为上下叠落的三层,底层是一对头尾相向的神兽,中层为四立人及头顶的山峰,上层有建筑及人物、飞鸟等造型,其中,建筑四面镂空,每面内铸一排五个跪坐人像。结构类似的三星堆青铜神坛,共发现三件,只是均受损严重,故知名度不高。

若不是确为考古发现,谁敢相信在中国境内竟能有如此“神器”?人像在中原青铜文化传统中相当罕见,更不用说以人像为青铜神坛了。所以连考古学家心中都浮起好奇:三星堆与域外文明到底是何关系?

且慢,看着“不像中国”的文明,就一定是外来货?

上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安特生的瑞典学者就曾笃信这一点。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安特生贡献很大,他不仅发现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还发现了以彩陶闻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他坚持认为,中国的彩陶系“西来”,因为在中东、中亚存在关系紧密的线索。

安特生开启了对“中华文明是否西来”至今不休的争讼。现在看来,至少“彩陶西来说”并不站得住脚(毕竟他连彩陶分期的顺序都前后颠倒了),仰韶文化应是本土起源。不过,山羊、马车、青铜冶炼技术等文明要素,又可能确是中华文明从西习得,可见文化传播的过程远非三言两语便能概括。

另外,19~20世纪交界,曾有最极端的“文化传播论”者称,全球文明都来自同一起点,譬如古埃及。直到今天,“中华文明起源自古埃及”的说法,仍频现网络。文化传播直到今天仍在进行中,但相似就一定来源于传播?一定存在先进方(传者)与落后方(被传者)吗?

也许是有人摆脱不了执念,心中总想着区分个高下。那不妨反问:是否抱有挥之不去的“中原中心论”情结,进而在潜意识中认为,约三千年前,地处偏远西南的三星堆创造出如此高超神秘的青铜文化,只能借外域助力,而非自身创造?

在新华社最近一篇报道《你从哪里来,三星堆》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答道:“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深刻地参与了中华文明体系的构建,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星堆将中华文明与东南亚、西亚甚至更遥远地区文明紧密连接了起来。”

看吧,无论三星堆身世如何,中国考古学家如今都不讳言。复杂的历史不该被简单的理论模型束缚甚至蒙蔽。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古蜀国先民自身独特而蓬勃的文明原生力,造就了三星堆的无上辉煌。

奚牧凉

发布于 2025-11-02 02:13
收藏
1
上一篇:传奇世界6周年庆典之飞升天界,官方版本翻车,竟成被玩坏的传奇? 下一篇:民国传奇军阀,一生风流,娶12娇妻育43子,90岁高龄再添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