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提出宏伟构想,构建中美俄跨洲际铁路,共筑三国团结新篇章

这个想法确实非常大胆,也颇具想象力。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有以下潜在的积极意义:
1. "促进经济合作:" 连接世界三大经济体,极大地促进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流动,可能催生新的贸易路线和商业机会。 2. "加强互联互通:" 缩短东西方之间的物理距离,加速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 3. "增进政治互信:" 巨大的合作项目需要三国政府之间进行深入沟通和协调,有助于缓解紧张关系,建立信任。 4. "推动区域发展:" 沿线国家和地区可能因为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而获得发展动力。
然而,要实现这样一个项目,将面临极其巨大的挑战和障碍:
1. "地理与工程难题:" 横跨欧亚大陆,需要克服高山、沙漠、冻土、河流等重重自然障碍,工程难度和技术要求极高。 2. "巨额成本:" 建设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需要天文数字般的投资,资金来源、分配和风险分担将是巨大难题。 3. "政治与地缘政治风险:" "中美关系:" 当前中美关系复杂敏感,双方在多个领域存在竞争和摩擦,难以想象两国会为了这样一个项目进行深度合作。 "俄中关系:" 俄中虽然关系密切,但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考量不同,完全融合的“团结”

相关阅读延伸:俄专家有个大胆想法,建一条中美俄跨洲际铁路,将三国团结起来

最近有俄罗斯专家提出建议,希望修建中-俄-美跨洲际铁路,这样就可以将三国紧密相连。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俄罗斯政治专家卡拉加诺夫在一场圆桌会议上提议,由俄罗斯牵头,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跨洲际铁路,全长约1.3万公里,时速可达350公里,途径西伯利亚,横跨白令海峡和阿拉斯加。若该项目建成,从中国东北到美国西海岸,仅需不到两天时间。而且能够将三国团结起来,连成一条线。

但卡拉加诺夫也坦言,未来30年内其开工的可能性,仅为5%。其实这一提议并非首次出现,早在11年前就有中国学者提出类似设想,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下,其现实可行性仍备受质疑,但如今随着特朗普上台,情况已经变化了。

卡拉加诺夫在会议上强调了,铁路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发的战略价值,认为能促进中美俄三边关系,并为俄罗斯“向东看”战略提供支撑。

技术上,白令海峡段可能采用大桥或隧道方案,此前俄美两国曾就此进行长期谈判,但具体实施仍面临巨额资金估计高达1000亿美元,和极端环境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俄方此次的建议,与近期中俄在北极合作的深化相呼应,中国科考船队最近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北极海域,完成首次极地深潜合作,进一步凸显了地缘经济重心北移的趋势。

而俄方此时重提跨洲际铁路,更多是出于自身战略需求。一方面,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加速“向东转”,希望通过基建项目吸引中美资本与技术,破解西方封锁。另一方面,西伯利亚资源开发长期滞后,铁路可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然而美国对俄战略疑虑深重,加之阿拉斯加军事敏感性强,民用铁路易被美方视为安全威胁。因此,项目政治障碍远大于技术难题。

而且,这无疑会成为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试金石”,但项目落地也不现实,当前中美关系竞争大于合作,俄美关系因乌克兰问题持续紧张,三国缺乏互信基础,而且铁路项目需三国协同投资、标准统一与安全担保,美国是最不可能同意的。

此外,北极地区军事化趋势加剧,如美军强化阿拉斯加防御,进一步压缩合作空间。相比之下,中俄近期在北极科考、能源合作上取得进展,但美国对中国北极活动的警惕,如炒作中国科考船所谓的“威胁”,这也进一步表明,跨区域合作仍然很困难。

而且尽管跨三国铁路,理论上可缩短中美货运时间,但成本回收周期长,且需应对永冻土、极寒等工程挑战。更现实的是,中俄已优先推进区域性项目如中吉乌铁路(2024年开工),该线路避开美国直接参与,地缘风险更低,此外,北极航道开发,如“雪龙2号”科考成果可能比陆路更易实现欧亚美联通,且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小。其实卡拉加诺夫将项目概率定为5%,也侧面反映出,这个建议更多是政治愿景,实操很难。但无论如何,跨洲际铁路的设想,也是勾勒了洲际互联互通的愿景。

发布于 2025-11-02 01:12
收藏
1
上一篇:夷陵之战,奠定三国鼎立新格局的历史转折点 下一篇:三国风云再起,短剧创新演绎,原汁原味经典,颠覆网友对短剧的传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