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有个小错误,夷陵之战以后,孙权确实打过白帝城的主意。不过他实在是没有找到拿下白帝城的机会,最后才不得不放弃。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在夷陵战败以后,一路收拢逃散的败兵,从秭归经陆路撤回鱼复县,将鱼复改名为永安,并留驻在此。在刘备败退时,孙权命吴将李异、刘阿等率军追击到了永安城下,还在永安城外的南山驻守到了八月,才收兵退回巫地。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孙权既然命李异、刘阿等带着部队一路跟住刘备追到永安,还在城下驻军一个多月,那肯定是有意借着刘备大败之机,想看看有没有机会染指益州,否则根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折。
所以孙权不是有拿下白帝城的机会,主动命吴军放弃。而是吴军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机会夺取白帝城,不得不才放弃。
而最后吴军无功而返,主要还是永安地势险要,又有刘备亲自镇守,短时间内难以攻克。
在魏国灭蜀汉以后,吴帝孙休曾经派抚军将军步协以援救蜀汉为名率军西进,试图趁这个机会夺取巴东等地,扩大吴国疆土。
原本镇守永安的蜀将罗宪在接到刘禅的诏书以后,已经向曹魏投降。此时见东吴趁火打劫,自然不愿意向东吴投降,于是一面派 参军杨宗向魏国求援,一面整军备战,坚守永安。
步协见罗宪不肯投降,于是派兵攻城,结果却被罗宪击退。孙休又命镇军将军陆抗率军三万增援步协,一起围攻永安。罗宪据城死守,他手下不过只有五千多人,兵力远弱于吴军。而且蜀中因为钟会之乱,一时无暇顾及永安,救兵迟迟不到。
但是即使如此,吴军攻击了六个多月以后还是未能破城,最后因为司马昭命荆州刺史胡烈出兵攻打东吴的西陵,吴军后方有险,只能主动撤军,永安之围遂解。
刘备在夷陵确实败得挺惨,但是益州还在他的控制之下,败退回永安以后,能调动的部队肯定不止五千人。而且刘备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夷陵之败主要还是客观条件限制,单就能力来说,他并不比罗宪差。而陆抗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李异、刘阿等人在夷陵之战初期曾经被吴班、冯习击败,显然也无法和陆抗相比。
所以刘备在永安显然比罗宪条件要好得多,吴军即使强攻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取胜的。
而对于孙权来说,他可没有太多时间和刘备对耗。
在刘备伐吴前,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因此主动向曹魏称臣,以换取曹丕的中立和支持。不过孙权此举只是权宜之计而已,他迟迟不肯派自己儿子去洛阳当质子,而是采取了拖延时间的办法。
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实际上要不是曹丕想让蜀吴鹬蚌相争,自己得渔翁之利,也根本不会容忍孙权这么拖延。但是随着蜀吴之战的结束,那么孙权再这么拖延,曹丕肯定会翻脸。事实上在夷陵之战以后不久,曹丕就真的出兵攻打东吴了。
显然此时对于孙权来说,继续和刘备这么敌对下去显然是不智之举。所以他发现无机可乘以后,马上就让吴军撤退。而且孙权还顾忌在永安不肯回成都的刘备会再次卷土重来,还主动向刘备求和,避免在对魏国作战时,还要提防西面的蜀汉。
说到夷陵之战,就要从关羽败走麦城说起。关羽失荆州,是夷陵之战的导火线。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全取荆州,擒斩关羽,并且传首洛阳,曹孙联盟了。
表面上看,擒斩关羽之后传首洛阳是为了嫁祸给曹操,向世人表明,他偷袭荆州是受曹操唆使,但反过来看,同时也给刘备预留了台阶,刘备如果原意接受现状,就应当继续与曹操为敌,而不是以孙权为敌。
但刘备的选择是不肯接受现状,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断然率军出川,想要夺回荆州,为关羽、张飞报仇。这不仅是因为刘备军中有大量荆州将士,不能轻易放弃荆州,更是因为,从实力上看,孙权比曹操更弱,是更容易击败的对象。
然后就有了夷陵之战。陆逊能在夷陵击败刘备,已经很大程度上是侥幸了,如果能追击,扩大战果,当然会追击,绝不会含糊。
事实上,吴军也并不是没有追击,而是追击了之后,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就自己退回去了。
从《三国志·吴主传/陆逊传》记载来看,刘备承认他自己目前没有能力大规模进攻东吴,只能自保。
孙权也不愿意继续攻打刘备,因为如果蜀汉亡了,对曹魏最有利,而并非东吴,并且东吴并没有实力灭掉蜀汉,双方继续战斗下去,是两败俱伤,曹丕坐山观虎斗,得渔翁之利。
因此孙权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主动撤军了。最后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再次启动了孙刘联盟。
孙权本来就不想打夷陵之战。陆逊把刘备打败了,孙权也见好就收,连能够打下来的白帝城也不要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曹操对孙权表示服气,曹丕要坐山观虎斗
刘备和孙权打起来了,曹丕很高兴,他说,谁输谁赢,他都高兴,不仅高兴,而且谁打输了,他曹丕也要去捞一把,不能不说曹丕的算盘打得精细。
三国里面,说来说去,要算看得清楚形势的,还是要算孙权。曹操与刘备两个是煮酒论过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他自己和刘备。这里面有曹操的道理:刘备从最底层爬起来,混得还不错。比那些有地盘有军队的地方诸侯强多了。所以曹操说刘备也是当今英雄。但是,曹操后来也说,孙仲谋虽然是富二代继位,但是能力卓绝,也是英雄,曹操认为刘表的儿子们是猪,撑不起大事。显然曹操对孙权是尊重,就是敌人,也值得敌人尊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十分推崇孙权嘛,孙权必然是个不寻常之人了。
朱元璋修他的陵墓,在梅花山上挖到了孙权的陵墓。手下人问皇帝,移动不?朱元璋说,不动它,孙权也是条好汉,留着孙陵当护卫官吧。这样,孙权的陵墓就是陵中之陵了。朱元璋这么牛逼哄哄的皇帝都称赞孙权,说明孙权是个人物。
由此可见,孙权是个懂时务,顾大局的人。刘备比孙权就差了一截。
二,夷陵之战绕不过荆州问题,荆州问题是孙刘联盟的敏感话题
正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才造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后爆发了夷陵之战。而孙权在阻止战争的爆发是出了大力的。孙权在刘备决心要打东吴时,就说归还荆州,送孙夫人回成都,把蜀国投降东吴的将军押送给刘备诸葛亮处理。蜀国人都希望刘备答应,再说关羽张飞已经死了,孙权客观上替刘备稳定蜀汉帮了大忙。
但是,刘备不同意,决心要打。
诸葛亮是不打的,蜀国很多人都不打东吴。只有刘备要打。
孙权也知道这些,所以孙权就告诫将军们,只要打败了刘备,不要追,要留一手,今后结盟时才有主动权。毕竟蜀国与东吴结盟才能对付主要敌人曹丕。
三,孙权把陆逊提拔成大都督,来迎战刘备
吕蒙是夺取荆州的主将,但是,孙权把荆州拿回了,他就不要吕蒙了。把破坏联盟的黑锅踢给了吕蒙,吕蒙就成了冤大头,突然得病死的。
陆逊就接替了吕蒙,在刘备入侵东吴时,弱冠出征。
陆逊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陆逊把刘备打败后马上撤兵了,尽在咫尺的白帝城也不要了。万一战斗僵持不下,东吴的主力就会陷入僵局,不能到东方去抗击曹丕。那么,东方的合肥,濡须这些地方就会被曹丕攻破,东吴就有麻烦了。
所以,孙权陆逊,把刘备和蜀军打垮后,就收兵走了。
大家见过打了败仗向对方求和的例子,但是这一次就有点奇葩了,在夷陵之战中明明是孙吴赢了,不过他居然率先向刘备求和。难道是孙权心胸宽广吗?
在夷陵之战中孙权大败刘备,蜀汉损失惨重,刘备身心俱遭受严重打击,益州内部形势不稳。如果孙权趁得胜之势猛攻益州,很有可能孙权就会得到益州。但是关键时刻他却主动求和了。当然完全是形势所迫,使他不得不赶紧收手,这一点刘备看得非常清楚,身在白帝城的刘备曾给陆逊写过一封信,说是的曹丕正准备进攻孙吴,而这绝不是刘备编造的虚假情报。
在夷陵之战后,孙权立即向曹丕上表报告此战经过,曹丕接到报告后,马上派特使前往慰问,并且带来了赠送给孙权的各种奖赏。不过光表示忠心还是不行的,曹丕要求孙权把自己的儿子送过来作人质。孙权当然不愿意,所以就一直拖着。
最终,曹丕对孙权失去了信心,大臣们也是细数孙权的罪状。曹丕要求孙权盟誓、送质子,孙权不断推迟,于是曹丕大怒,立即挥兵讨伐。曹魏黄初三年(222年)9月,也就是夷陵之战刚结束一个月,曹丕就调集三路大军向孙吴发起了进攻。孙权以极为谦卑的口气向曹丕上书,要求给他个机会以“求自改厉”。
这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吧,孙权正是想到了曹丕会攻打吴国,所以才没有全力进攻益州。在求和成功后,孙权竭力地迎战曹丕,击败了来犯的曹军,保住了吴国。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为什么吴军一路追杀至白帝城就不打了呢?
为保证三分天下的格局
这一点刘备和孙权都很清楚,两家虽然就荆州问题打的不可开交,那也是因为在争夺战略主导权。一旦涉及到总体形势,两家都不会把对方逼的太死,大敌在北边,只有联合才能谋生存、谋发展。灭了曹魏才轮到孙刘大决战。
强攻白帝城未必能拿得下
永安白帝城是益州东大门,一旦永安失守,巴、蜀之地将完全暴露在敌方视野中,届时将有灭国之险。
刘备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败退之际也是一路收集散兵,退守白帝城后又会合从后方赶来支援的李严部和赵云部。刘备的部队再成规模,加上白帝城易守难攻的有利位置,以刘备的帝王之尊亲自驻守,吴军是难以攻克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退守白帝城之后的刘备,不仅是巩固现有防御,而且还急令诸葛亮在成都周围建营。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
看来刘备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得知刘备的动作,打了胜仗的孙权都有了惧怕之意。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
当然,孙权不是怕刘备,而是怕魏国的突然袭击,他更怕魏国南下之时,刘备那边又继续纠缠,所以急忙遣使求和。
迫于北方的军事压力
当刘备退守白帝城的时候,吴军中还是有不少将领建议继续推进,但综合分析之后还是放弃了,击退蜀军后就应该重点防御魏军的偷袭了。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事实上陆逊是对的,当夷陵之战结束后,普通将领只看到了眼前的战局,而陆逊则把目光扫向曹魏。曹丕的大规模调兵引起了吴军高层的注意。并建议与蜀国的战争不能再打了,得防备魏国的偷袭了。
果然,就当陆逊和刘备在白帝城还处于僵持状态的时候,魏国曹丕就派出了三路大军南下。
九月,曹丕坐镇宛城,命曹真督夏侯尚、张颌、徐晃进攻南郡;命曹仁督常雕、曹泰、诸葛虔、王双进攻濡须;命曹休督张辽、臧霸、王凌进攻洞浦。
魏国这三路大军几乎是集全国精锐,这就导致孙权不得不全力抵抗。对比起此次魏吴会战,夷陵之战的感觉就像是过家家一样。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各约五万左右,而魏国的三路南征大军中,仅曹休一路就二十万。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
权儿,你感动吗?
其实孙权和刘备都知道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他们也都希望能成为联盟中的主导者,这也是为了在将来的大决战中更有优势。只不过算盘打得太早了,相互间的厮杀伤了元气,以至于后来真心联盟都未必敌得过北方了。
夷陵之战以后,孙权确实有机会拿下白帝城,但是这个机会转瞬即逝,而且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三股力量的斗争,夷陵之战虽然表面上是孙权和刘备集团之间的军事作战,但实际上身处于北方的曹魏集团,从来都没有置身事外。白帝城的这场没有打起来的战争,实际上是夷陵之战的延续,夷陵之战,我们都知道刘备犯了一个错误,结果被火烧连营700里,但这究竟是不是一个战略失误呢?
根据三国演义的定性,是的,这就是一场战略失误,但是如果我们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认真排查一下火烧连营700里,在当时究竟有几个人看出来了?蜀汉政权中其实只有诸葛亮,东吴政权也只有名将陆逊,曹魏政权中,曹丕是看出来的,但是曹丕是否能够成为当时曹魏当中唯一一个看出刘备如此部署有问题原因的人呢?
我想有可能知道的,还有当时的司马懿和贾诩,毕竟曹丕的能力属实可以,但是否能够达到曹魏当中唯一一个聪明人,唯一一个能够看出此等问题的人,我觉得不一定,如此满打满算,能够考虑到刘备如此部署军营有问题的人,在当时整个天下不超过五个,可以说只有最顶级的战略家,能够看出刘备当时的错误,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刘备与除这五个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进行作战,刘备都不会输。
而夷陵之战,又究竟是否是刘备自身的失误造成的呢?并不一定是说刘备失误,而是他的部署有一定漏洞,这个漏洞并不在于单独的水军和陆军,而在于水陆两军之间的配合和联系,出现了问题,同时再加上警报能力被东吴破坏,这也给陆逊最终能够破除刘备700里连营增添了机会,而这个机会是安安全全的机会吗?
并不是,东吴政权为了能够破除刘备的这支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其实也动了根本,这就是东吴在获得大胜以后,紧紧追击刘备,但是追到白帝城的时候,蜀汉政权接应部队已到,并且白帝城易守难攻,当时除了陆逊之外,包括孙权在内,都希望能够乘胜追击攻克白帝城,但是最后东吴依然撤军了,当然这个撤军并不是陆逊一力主张之下撤军的。
因为如此,孙权根本不会死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曹魏政权出兵攻打东吴,而孙权只能被迫,防守紧急召回陆逊追击刘备的这一只主力军队,在抗击曹魏的时候,孙吴政权也拼尽全力,凭借长江天险,才马马虎虎的抵抗住曹魏政权的进攻。
如果在当时只有两大政治力量在江南地区一决雌雄的话,那么孙权是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攻下白帝城的,只不过曹魏一直在北方观察局势,并且也做好了突击其中一方的准备,受到政治上的限制,所以孙权根本无法主动进攻白帝城,另外从此等方面分析,似乎也证明了曹丕根本不是能够看出刘备被火烧连营700里的结果的顶级战略家。
更像是他身边的谋士司马懿,或者贾诩告知的,因为当时很多明白人,这些人中已经不仅仅是包括顶级战略家了,都主张乘胜追击进攻蜀汉,即便不能够灭掉它,也可以夺取汉中,上庸等地蜀汉政权至此一蹶不振,而东吴刚刚获胜,士气高涨,只要战略层面不出问题,曹魏是讨不得便宜的。
但此时曹丕被赫赫功业所迷惑,自己有认不清现实,坚持出兵东吴,最终三国鼎立的局面还得以维持,在前期夷陵之战时,曹丕之所以能够看出刘备的问题,是因为他保持理智,听从自己手上智囊团的分析和建议,但后来讨东吴是因为他想要成就与他父亲一样的功业,并没有听从智囊团的分析,而凭借自己做出的决定,前后差异高下立判。
谁告诉你的?刘备退到白帝城就是因为觉得能守住。而且东吴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陆逊是江南氏族,孙权是北方来的贵族。孙权不会放手支持陆逊。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刘备,但孙权也不希望陆逊太强。刘备在夷陵战败,也有同样的原因:蜀地的贵族并不全力支持刘备,他过高估计了自己。胜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原因。即使蒙古骑兵那样强的武力也灭不了南宋,只不过40年的时间,使北方贵族完全归附忽必烈,使得南宋皇室空前孤立,最后灭亡。所以我们中国人不承认蒙古游牧民族灭亡南宋,而是中国北方政权元灭了南宋,从政统上仍认为元是一个中国历史朝代。道理都是一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助自强者。
夷陵之战是刘备主动对东吴发起进攻的一场以怒兴师的战役,刘备发动这场战争的其中重要原因是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无论大小战争都有背景,为什么打,目的是什么,怎么打,打赢了怎办?失败了有什么后果。想必刘备主动发起这场战争也考虑过的。
公元221年,也就是刘备蜀汉称帝的同年,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大规模的挥军进攻东吴,东吴孙权求和不成,一边向魏文帝曹丕称臣,避免曹魏趁虚而入,一边整顿战略,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蜀军和吴军在猇亭相持半年后,西蜀刘备为尽快与吴军作战,早日赢得战争,主动挑衅,而东吴大都督陆逊坚守不出。识破了刘备速战速决的战略规划。当时正直夏天刘备只好由水路上岸到陆地上安营扎寨,待到秋后再战。营寨连绵百里,军力分散。陆逊找出破绽,一举把蜀汉皇帝刘备打逃到永安城(白帝城)。
刘备兵败到白帝城,东吴陆逊却没有继续进攻追打。是什么原因呢?演义和野史说是陆逊追到白帝城遇到诸葛亮提前布下的迷宫八阵图而退军。这只是小说演义而已不必当真。当时吴蜀整体实力不分上下,东吴能把这一战打成这样实属不易。在乘胜追击也未必能赢,成都诸葛亮,汉中魏延兵力也不弱;还有曹魏蠢蠢欲动背后算计,到时两线作战,东吴有多少兵力孙权和陆逊都清楚。也不敢贸然。吴蜀本是同盟,不管是荆州问题还是关羽事件以及夷陵之战。西蜀都是理亏一方,刘备也身心疲惫,东吴孙权见好就收主动求和也给刘备借坡下驴。刘备同意和东吴修好。
这也符合诸葛亮的《隆中对》结盟东吴共拒曹魏,东吴孙权也清楚联合西蜀共抗曹魏,虽然战争之前孙权就对曹魏称臣,曹魏表面答应,却暗中调兵遣将,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事实也是如此,夷陵之战刚结束,东吴和曹魏这蜜月期就到头了,曹魏对东吴下手,被陆逊抵御住。如果硬和刘备死碰,西蜀诸葛亮,魏延马超肯定举全西蜀兵力抵抗,曹魏也肯定会乘东吴兵力节制与西蜀东面而入。这样东吴两面受敌,是很危险的,说不定还有亡国之危。
种种原因东吴和西蜀结盟才是正路,从白帝城撤兵也是正确的战略。一是拿不下,二是不能拿。吴蜀完蛋一个,另一个也玩完,三足鼎立方可长久。
夷陵之战孙权一方是获得了胜利,可是在当时还是三国鼎立的时刻,孙权是非常务实的,为了自己的实际利益,攻城略地不行,但装弱还是很在行的。
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两年后,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率军伐吴。
刘备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向东吴境内推进。陆逊为避蜀军锋芒,主动战略性撤退。一直退到猇亭一带开始积极防御,坚守不出。刘备久攻不下,只能在山地扎营,两军陷入僵持。
蜀军斗志逐渐涣散,又进入了夏天,刘备这边陷入了被动。刘备不得已将水军也移到岸上,在深山密林里扎营避暑,准备待天凉再战。但是被陆逊抓住破绽,火烧连营,刘备差点也交代在战场上,好不容易才逃回永安。
孙权为了袭取荆州,提前就归降曹操。夺了荆州当然会意料到刘备会来报复,孙权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继续向曹丕称臣,受封吴王。但是装孙子毕竟不是真孙子,曹丕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孙权这时候向刘备请和也是从实际利益出发,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自己得了实际利益,顺便给刘备个面子,让他借坡下驴,双方就此停战。
刘备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是也知道大势已去,最主要的是诸葛亮是个明白人,现在根本就不和孙权死磕的时候,到时就只能便宜曹丕了,再加上以前是刘备兵强马壮现在整个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必须联合孙权才能自保,孙权也是个高格局的人,一旦刘备一方完了,下一个就是自己了,毕竟曹丕的实力不是孙权现在可以比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的,孙权打仗不行,在用人和听取意见方面还是相当牛的。樊城之战,夷陵之战中都存在三国博弈。所以说为了更大的成功孙权只能隐忍撤退了,再说自己已经从中获取了最大的利益,何乐不为呢。
取得夷陵之战胜利后孙权没有突破白帝城一线乘胜追击,固然有蜀汉方面誓死不退的决心和相关准备,更重要的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孙权与刘备连续打了两场大战,但他心里其实很纠结。
天下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这“三足”并不均衡,是一强两弱的格局,要维持战略上的均势,“两弱”只能联合起来对付“一强”,现在“两弱”反而互斗,战略均势将很快被打破。失去均势也就没有了“三足”,如何“鼎立”?
孙权不傻,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本可以一鼓作气拿下白帝城甚至活捉刘备,孙权却主动撤退了,并立即着手修复与刘备的关系,但曹魏那边还得应付着,双方的关系最好继续模糊下去。
战后,孙权马上向曹丕上表报告夷陵之战的经过,在这份上表中孙权报告了斩获敌军首级、所得土地的情况,呈上了缴获的印绶,同时报告了此战中将士立动情况,希望对有功人员给予奖赏加爵。
孙权的要求其实不过分,刘备是曹魏的敌人,刘备称帝更是对曹魏政权的挑战,打刘备是维护曹魏朝廷的权威,不要你出军饷,得胜后至少给些奖赏吧。
曹丕希望孙权继续对刘备扩大战果,诏书中说:“从前吴汉先烧了荆门山,然后发兵夷陵,因而没有使子阳有逃生之地;来歙偷袭略阳,光武帝很高兴,因为他知道隗器没有施展图谋的地方了。如今征讨蜀军和上面的情况很相似,将军要努力谋划,务求全胜!”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命彭岑、吴汉等人讨伐割据蜀地称帝的公孙述,作战中朝廷军队攻破荆门进入江关,在夷陵烧敌兵战船,取得大胜。
隗嚣是当时另一个割据军阀,刘秀命来歙、祭遵讨伐他,在略阳取得大胜。曹丕引这些典故,是想说克敌务求全胜,不能半途而废。
礼物收下,诏书接了,至于要不要“宜将胜勇追穷寇”,孙权有自己的主意。
感谢楼主,我认为这是孙权集团经过综合分析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的决策,因为东吴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再往前进攻就有孤军深入的风险,战线拉得太长,容易粮草后援跟上不,一旦后勤不给力,后果不堪设想。既然战略目的已达到,也防止曹操趁虚而入,所以及时向刘备、诸葛亮握手言和,继续维持三国鼎立的战略平衡,不得不说孙权是极为出色的战略家、政治家。
刘备白帝城托孤
首先,虽然陆逊在夷陵猇亭一把火把刘备的七十万大军烧的大败而归,但是蜀汉实力尚存,虽然元气大伤,但是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况且当时的蜀汉还有诸葛亮镇守,赵云、马超、魏延等当世名将还在,西川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要深入蜀汉纵深的话,有被诸葛亮、关羽东西包围之险,这一点孙权和陆逊都是十分清楚的。
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而归
其次,虽然东吴取得了胜利,但是自身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吴蜀之战前期,吴军也是节节败退,后来幸得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才稳住局面,反败为胜。而且吴军善水战而不善陆战,江东与蜀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将士会不适应。
刘备、孙权、曹操剧照
最后就是国际形势了,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已经两败俱伤,如果继续打下去,就会让虎视眈眈的魏国趁虚而入。这时的三国是三方博弈,就是要弱弱联手才不至于被强大的一方吞并。所以,孙权主动向刘备、诸葛亮求和,也是希望可以延续吴蜀联盟,共同面对更为强大的魏国,以求共存于世,维持三足鼎立的平衡。
夷陵之战后,孙权本可以拿下白帝城,但却主动撤退了,为什么?
直接原因是曹丕伐吴,吴没有多的兵力攻入蜀国。具体表现有:
一,夷陵之战打响前,谋士刘晔进言曹丕进攻吴国,曹丕没采纳而选择作壁上观。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再次向孙权索要太子到魏国做人质,孙权刚大胜夷陵而直接拒绝,曹丕非常愤怒,兵分三路伐吴。
二,孙权也知道短时间无法和曹魏和好,面对强大的魏国,吴国军事较为弱势,只能积极准备防御。
三,白帝城天然地理优势,易守难攻,吴军很难攻入。
(白帝城)
四,刘备虽败,却一直在白帝城,孙权害怕魏蜀同时有军事行动。
所以夷陵之战后,孙权大有一举攻入白帝城之势而不得不放弃的主要原因。
(三足鼎立)
从外交和战略上看,孙权也会主动撤退:
一,三足鼎立的局势不能失衡,一强两弱只能是唇亡齿寒。
二,孙权左右逢源的外交已经得罪了魏蜀两国,他需要从新的契机里找到新的外交,以维护吴国的安全。夷陵之战后,吴国主动归还战利品,也是为以后恢复友好做准备。
此问题,不够准确。首先,在夷陵之战后,孙权不一定能够拿下白帝城,并且主动撤退的是孙吴军队的前线总指挥——陆逊(在陆逊主动撤军后,才接到孙权的撤军的命令)。因为,陆逊所率军队再进攻白帝城,就由荆州的夷陵(今湖北省宜昌东南)进入益州的白帝城(今重庆的奉节县),这就需要陆逊的军队逆流而上,并且战线也就会过长,补济发生因难。另外,陆逊有后顾之忧。这个后顾之忧,就是曹魏政权。虽然,曹丕与孙权是君臣的关系(孙权在公元221年十一月,接受了曹丕的赐封的吴王称号),但是双方都不满意这种政治关系,特别是孙权仅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的岀现,才跪拜曹魏的,而曹丕则想让孙权彻底的、真正的臣服于自己,甚至是吞并孙吴的。正因此,一旦刘、孙战事拖延较长的时间,将会给曹魏可乘之机,到那时孙吴必然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因这个原因,陆逊才选择了主动撤军。之后,又接到了孙权要求他撤军的命令,真是英雄所见相同。从后来看,这是很正确的决定,因为曹丕果真发动了对孙吴大规模的进攻。
夷陵之战是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率军伐吴开始的。到了第二年夏六月,陆逊以火攻击败刘备。在追击到白帝城后,秋八月陆逊率军撤回。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孙权其实是处在度日如年的境地。
这是因为,孙权在面临着刘备的军事压力的同时,在自己的北方侧背,还有一个曹丕在虎视眈眈。如果应对失误,东吴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在夷陵之战前,孙权为了避免两面作战,他就向曹丕称藩投降。这样,在他抵抗刘备的讨伐时,就能够解除曹丕的威胁。因为如果曹丕和刘备一起夹击孙权,是东吴无力抵抗的。在当时,曹丕的部下就看出了孙权的窘境。刘晔就向曹丕建议,出兵攻打东吴的后方。这是因为孙权的军队主力在夷陵与刘备对峙,他剩下的军队是无法阻挡曹丕的进攻的。如果曹丕渡江占领东吴最根本的江东地区,东吴肯定会灭亡。
这样,刘备即便是得以出川,他也大不了夺取过去的荆州之地。而曹丕占领的是东吴的腹心之地,两者的收获相差悬殊。东吴灭亡后,天下就剩下曹魏与蜀汉两家。以双方的实力来看,曹魏的优势更为明显,形势对曹魏有利。但是曹丕以孙权投降,不能失信天下。还说什么自己要坐山观虎斗,去消灭剩下的那个老虎。在整个夷陵之战期间,曹魏没有插手战局,只是袖手旁观。这就给了东吴打败刘备的机会。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孙权也是寝食难安。曹丕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不断的试探孙权,给孙权以压力。
曹丕不断派使者,向孙权索要各种珍禽异兽,奇珍异宝。孙权的部下都感到愤愤不平,要求孙权拒绝曹丕的要求。可是孙权为了战局的稳定,忍痛尽量满足曹丕的索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孙权的窘境了。
这是因为曹魏想要讨伐蜀汉,只能从汉中方向上下手。可是汉中方向上有秦岭天险,再加上当地经过长年的战乱破坏,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当年曹操用尽全力,都没有能够夺回汉中,更何况曹丕。刘备在讨伐东吴的时候,他并没有抽调汉中的一兵一卒,也是为防御曹魏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曹魏的主力都在关东地区,从这里进攻东吴要方便很多。曹丕早就做好了三路攻打东吴的准备。他所说的坐山观虎斗,拒绝在战役期间攻打东吴,只不过的对刘晔嘴硬而已。他最根本的心理,是不愿意让刘备得到一点点的利益。而曹丕唯一的作战方向还是东吴。
因此,在夷陵之战后,曹丕对孙权的政治讹诈愈演愈烈。他让手下去东吴,要求孙权对曹魏盟誓效忠,并送儿子为人质。这当然遭到了孙权的拒绝。于是,在夷陵之战结束后一个月,九月曹丕就派遣了三路大军攻打东吴。
但是东吴对此已经有了准备,在夷陵之战结束后,陆逊马上率领吴军主力撤退,正好赶上防御曹丕的进攻。曹丕虽然和东吴相持了半年,最后也只能罢兵。从曹丕这场闹剧可以看出,幸亏曹魏有了曹丕这种大愚若智的君主,东吴才得以苟活下来。
这样,孙权就成为了三国中最孤立的国家了。它一时间成为了蜀汉和曹魏共同的敌人。这是孙权一直极力想避免的形势。
九月,曹丕发兵三路攻打东吴,双方进入相持不下的交战状态。在此期间,孙权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在历史上,是这样记载这一事件的: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经过我们梳理整个历史脉络,就可以看到孙权为何害怕刘备,还要主动向刘备求和了。这是因为九月曹丕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而十月,刘备对蜀中又进行了兵力的动员。他命令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区建立军营,编练新的军队。而刘备自己则坐镇白帝城,对东吴虎视眈眈。
假如刘备再卷土重来的话,东吴前有曹魏的大军,侧后有刘备的攻击,战略形势极为不利。搞不好的话,东吴还会有灭亡的危险。这是孙权心里害怕的原因。而政治经验老到的刘备,也抓住孙权的这一点,对孙权施加压力。他亲自给陆逊写信,表达自己准备再次出兵,问陆逊如何应付。虽然陆逊强硬的了刘备,可是这件事也给孙权留下了心理阴影。
因此,为了避开两面作战的形势,孙权才会主动向刘备求和。当然,在这件事上,刘备处于主动的位置。他可以同意孙权的求和,也可以不同意。这是因为蜀汉的地理形势保证了它的安全,蜀汉对于东吴进可攻退可守。而东吴面临两面夹击的威胁,对议和的期望要远
但是,刘备最终还是答应了孙权的求和要求。这是因为,刘备也无力将同东吴的战争进行下去了。从战略上来说,吴蜀联盟对抗曹魏才是两国唯一正确的战略。蜀汉和东吴的夷陵之战,其实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东吴消灭了蜀汉五六万军队,而自己也损失了上万的军队。
这样,吴蜀双方的实力与曹魏直接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双方继续对抗下去,吴蜀两国的最终就只剩下灭亡一条路。一场夷陵之战,让刘备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从刘备自身的情况来说,他不能容许他继续和东吴对抗下去了。刘备的精神和身体在战争中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在白帝城期间,刘备就已经身染疾病。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没有能力再带兵打仗了。而没有他率领的蜀军,根本就不是陆逊的对手。
再加上由于长年征战,蜀汉的国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蜀汉的统治区里,叛乱四起,诸葛亮和他的手下为了平叛四处奔波。在这种情况下,蜀汉也无力支持一场新的战争。不过,刘备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态势,与孙权进行了最后一场博弈。
刘备故意征集新军,自己坐镇白帝城,摆出一副准备对东吴用兵的架势。东吴和曹魏相持,形势已经极为不利。如果再与刘备开辟新的战场,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孙权才会在战役结束后,见好就收,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也顺坡下驴,答应了孙权的请求。
孙权向刘备求和的时候,正是曹丕向东吴发动三路进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刘备坐镇白帝城,并且让诸葛亮征集训练新军。这使得孙权十分惧怕,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做出一副进攻东吴的姿态,就是想逼迫孙权求和。他就是要孙权留下两面作战的阴影,不得不主动解决。否则的话,在曹魏和蜀汉的夹击下,东吴很可能会陷入灭顶之灾。
不过,当时刘备身染重病,也是时日不多了。蜀汉的统治区因为长期的战争,民穷财尽,叛乱四起。他为了给蜀汉赢得喘息之机,一直在白帝城坚持。直到东吴与蜀汉议和后,刘备才托孤诸葛亮,离开了人世。可以说,逼孙权议和,是刘备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
陆逊未必能攻下白帝城,且魏国马上已经有所行动!我不说《三国演义》,就从史实中说说夷陵之战后的形势发展。
夷陵大败之后,刘备率残军撤退,当初进军时蜀军选择的是鱼复—巫县—秭归—夷陵的水军进军路线,但大败之后水军以无力与吴军再战,刘备选择放弃秭归城(现秭归县北40公里)率军由山间的陆路逃至鱼复。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的8月,刘备达到鱼复后取“永保平安”的意义,把鱼复县改名为“永安”(现重庆奉节县),并紧急下令周围诸县征兵集合,就这样刘备集结了败军和新增兵力近两万后进驻白帝城。白帝城,因西汉末曾有蜀郡太守公孙逊在此建城自称白帝割据一方而得名。此地依托三峡中最险峻的瞿塘峡,又称夔门,可以看看下图,或者参考一下十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在如此险峻的地形之下,又加上昭烈皇帝刘备亲守带动的士气高涨,无论是地利还是人和上,东吴水军想攻下白帝城都几乎是不可能了。
而此时蜀汉江北水军的黄权被截断了退路,不得已只能率军北上降魏。黄权在演义中着墨不多,但时人认为他有韩信、陈平之才,而他在魏国最后也官高至车骑将军。刘备评价黄权也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而黄权的儿子黄崇后来与诸葛瞻一同战死绵竹,为蜀汉尽忠。黄权降魏后即向曹丕建议伐吴,在得到黄权提供的战场和东吴军力走向的情报后,魏国果断背弃当时与东吴的联盟,开始伐吴。
而陆逊对曹魏的南侵也可说时早有预判。夷陵大胜后,武将徐盛、潘璋都上书建议孙权,顺势伐蜀完成周公瑾的二分天下战略,这时大都督陆逊表示反对,并最终力排众议巩固防线,对西线仅仅派出李异等将收复巫县和秭归,没有继续进犯永安白帝城。
而不同于三国演义所述,实际刘备到了白帝城后依然厉兵秣马。听说魏国开始南侵后,心有所动,还再给陆逊频频去书信约战试探。一方面,若是东吴西线防守薄弱,刘备仍想一血战败之耻;另一方面,东吴有所防备,要么也要牵扯东吴一部分兵力防守,令其防御魏国不得力。
但终究第二年二月刘备开始病重不起,急招诸葛亮到白帝城,然后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在白帝城逝世。而这后面登上舞台中央的就是这位托孤重臣—诸葛亮,后面的时代是由他与司马懿、陆逊等去书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