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账那一刻,空气突然安静,只剩老板敲计算器的声音。
130块,板栗混着百香果,袋子拎在我手里,像拎着一颗定时炸弹。
我扫一眼冷眉,她低头刷手机;再瞄蔡怡,她正把最后一瓣百香果籽吸得滋啦响。
谁付?
没人开口,连风都尴尬。
我把二维码递过去,机器滴一声,钱飞走了。
回城车上,后排俩人聊得火热,前排我肉疼得发木。
不是没抢着付,是压根没人抢。
我开口问了一句:“回去转我?
”
冷眉哦了一声,蔡怡补刀:“下次我请。
”
下次?
上次她说的下次,是去年火锅。
我回家把账单截图发群里,俩人秒变沉默术士。
一小时后冷眉转我50,备注:板栗钱。
蔡怡第二天发了个红包,写着“百香果甜吧?
”
点开,20。
我算了算,还差60,懒得追,也追不动。
我把这事甩到微博,评论区炸了。
最高赞说:73%的人都有付款焦虑,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底下排队吐槽:
“上次摘草莓,我付了三百,回家被踢出群。
”
“烧烤AA,结果有人带家属,四个人吃我一份钱。
”
“最烦‘下次我请’,下次永远排不到号。
”
看着看着,我悟了:
不是钱的事,是规则没立好。
出发前都说“随便玩”,结账就变成“随便你”。
心理学家讲得直白:人一多,责任就稀释,谁都不想当冤种。
我把帖子转给冷眉和蔡怡,附上一句:
“下次烧烤,先建基金,每人先交100,多退少补,不吃白食。
”
冷眉回了个OK,蔡怡发了个表情包:狗头点头。
到了周末,真烧烤。
我建群,收预付款,冷眉管钱,蔡怡买菜,我烤串。
吃完一算账,剩34,当场退。
没人脸红,没人装死,连烟味儿都透着舒坦。
后来我去萍乡那家农场,门口新贴一张《文明公约》,最后一条写着:
“结伴采摘,请先约定付款方式。
”
我笑着给老板看我们群的AA记录,老板竖大拇指:
“你们这单我给九折,下次再来。
”
看吧,把丑话说在前,面子和里子都能保住。
别等结账时才演默剧,手机滴那一声,比任何台词都响。
记住:先谈钱,再谈感情,友谊的小船才不会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