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霸业三部曲,从草莽英雄到三国霸主的三阶段征程

刘备建立蜀汉霸业的历程充满艰辛,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颠沛流离,依附他人,寻求机会 (约196年 - 207年)"
"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出身涿郡,起兵讨伐黄巾军,最初势力弱小,屡遭挫败。 "主要经历:" "依附公孙瓒:" 初期依附于河北军阀公孙瓒,但并未得到重用。 "转投曹操:" 袁绍击败公孙瓒后,刘备再次投靠曹操。曹操对其有所任用,封为“左将军”。 "寄寓新野:" 建安二年 (197年),因曹操猜忌,刘备被迫离开,转投荆州刘表,屯驻新野。 "寻求发展:" 在新野期间,刘备虽然拥有一定的地盘和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但仍是寄人篱下,发展空间有限,时刻担心被刘表吞并。 "标志性事件:" 三顾茅庐、隆中对。刘备为了寻求长远发展,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共同制定了“联孙抗曹,跨有荆益”的战略方针,为日后霸业

相关阅读延伸:刘备建立霸业的三个阶段

文 / 子玉

对于三国历史大多数人的观点都是,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格局就已经形成,实际上,当时的刘备只是解决了生存危机,其真正成为一方诸侯是在打下益州之后,而要守住益州的基业刘备还必须打下汉中。所以,刘备霸业真正的完成是在打下汉中之后,其创业是经历了三个艰苦的阶段。

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三日,黄盖使用诈降之计向驻军乌林的曹军发动火攻,随后,孙刘联军趁势发动猛攻,曹操面对水寨被烧、军中士卒又多病的严峻现实于是就作出了将余船焚烧然后撤军的决定。

曹军战败之后,孙刘联军就在荆州是攻城略地将胜利的结果不断放大,刘备最终得到了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

看起来,刘备此时是拥有了根据地,实际上他也不过是解决了生存危机,根本没有资格与曹操和孙权并列为诸侯。严格来说,赤壁之战后的天下是曹孙两家对峙的格局,而刘备更多是依附于东吴存在的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到当时的东吴采访一下孙权,他一定会这样说:“刘备是我们江东所培植的一方势力,是完全处于我们江东的掌控中的。”

所以,孙权也才敢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为东吴分担抗曹的压力。

刘备集团对于自身的处境也是非常清楚的,庞统就曾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惮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而刘备要想破局当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向益州扩张,而历史也为他提供了入蜀的机会,那就是刘璋在张松和法正的忽悠下准备刘备入蜀协助其解决汉中问题。

建安十六年(211)十二月,刘备接受刘璋的率军入蜀,次年十二月(212),刘备在庞统的建议下正式对刘璋动武,建安十九年(214)六月,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以得到益州为转折点,刘备才正式进化为一路诸侯,有资格与曹孙两家维持鼎足的格局,因为,不管是从中原的陆路还是走长江的水路攻打蜀地,其难度指数都是非常大的。

但是呢,刘备要想守住益州也必须打下汉中,因为,汉中是益州的屏障,用从事杨洪的话来说就是:“汉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

从这就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后占领江南四郡是刘备创业的第一阶段,在荆州站稳脚跟并从孙权手中争取到荆州(南郡)之后,刘备又具备了用兵蜀地的地利,因此得以抓住刘璋入蜀的机会趁机拿下益州,这是刘备创业的第二阶段。而他要想守住打下的基业就还必须得经历攻打汉中的第三阶段。

不过在攻打汉中之前,刘备首先必须得解决两个问题,那就是稳定蜀地和处理与东吴的关系。

很多人总有这样的疑问,刘备在建安十九年(214)拿下益州之后为什么不乘势攻打汉中,导致益州被曹操占领之后刘备再攻打时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这是因为,刘备在打下益州之后必须先稳定益州。刘璋经营益州期间要面对益州复杂的人事关系,刘备在打下蜀地之后益州的人事关系只会更加复杂,刘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新旧矛盾,坐稳益州牧的位置。

除了人事关系,刘备还面临经济压力。这是因为,刘备在攻打成都期间为了激发士气承诺在打下成都之后将府库中的财物分赐给将士们,而刘备在进入成都之后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但结果却导致,军用严重不足。

再加上这几年战争的开支,刘备在进入益州之后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虽然之后在刘巴的建议下解决了经济问题,但这毕竟得需要一个过程。

最重要的是,刘备在拿下益州之后必然面对来自东吴的压力,因为,孙权早就有夺取蜀地的计划,是刘备的阻挠才暂时放弃的,如今刘备却单独吞下了蜀地,孙权怎能不愤怒。

因此,当孙权听说刘备入蜀的消息时就给刘备打上了“猾虏”的标签,认为刘备不讲武德,是在戏弄自己,于是就安排人接妹妹回了东吴,甚至还要将刘备儿子刘禅带走,最后是在张飞和赵云的阻挠下刘禅才没有被东吴抱走。

可见,孙权已经在重新审视孙刘关系。在孙权的认知中,赤壁之战及战后,刘备是东吴的盟友,能够为东吴分担北方曹军的压力,且当时的刘备更多是依附于东吴的存在,孙权能够驾驭局面。可当刘备拿下蜀地之后,对方就成为了威胁东吴的诸侯,且拥有长江上游的地利。

考虑到江东的安全,孙权必然会认为东吴有夺回荆州的必要,于是就有了建安二十四年(215)四月孙权派遣中军司马诸葛瑾向刘备索还荆州诸郡的事,当时刘备的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

孙权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也当然知道刘备这是托词,于是就于五月直接任命了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的长吏,关羽呢,也非常直接,“逐之”。

面对关羽的不配合,孙权大怒,派遣吕蒙将兵二万武力去夺取三郡,吕蒙移书三郡,长沙和桂阳马上就归附了东吴,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

刘备在听说消息之后就赶紧率军五万从成都赶往公安,并派遣关羽将兵三万争夺三郡。孙权呢,也自秣陵进驻陆口,指挥诸军,并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以抗拒关羽。

东吴准备武力夺取荆州 图源/剧照

可见,夺取益州之后刘备面对的最大压力是东吴,因为,荆州是江东的门户,孙权不允许刘备占着。

随后,吕蒙也在拿下零陵之后赶赴益阳。

只能说,所谓的盟友只是阶段性的,随着双方势能的转化,盟友也极有可能会发展为敌对关系

接下来就是关羽和鲁肃在益阳阵前的那段著名对话,鲁肃质问关羽:“始与豫州觐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

意思就是,如果没有东吴的帮助,刘备根本就不可能有今天,凭什么不归还荆州。

关羽呢,竟无以。

就在这个时候,刘备突然收到曹操将要攻打汉中的消息,于是就紧急向东吴求和,孙权再次命诸葛瑾出使,双方最终达成了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的方案: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吴;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蜀。

接下来,我们就将镜头转向曹操那边。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在平定陇右之后就准备南取汉中,率领夏侯渊、夏侯惇、张郃、徐晃、朱灵等人自陈仓出散关进击张鲁。七月,曹军攻克汉中,十一月,张鲁投降,曹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

这个时候,丞相主簿司马懿就建议曹操趁势夺取益州,理由是,刘备以欺诈的手段夺取益州,蜀地此时并不稳,加上刘备这会又远在荆州和孙权争江陵,这是夺取益州的最好机会,表示:“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

刘晔也建议曹操:“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今不取,必为后忧。”

但曹操却以关陇不稳、孙权又用兵合肥,怕因此陷入蜀地战场为由拒绝了攻蜀的建议,表示:“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时攻蜀确实是个机会,但曹操也有自己的苦衷,首先就是后方的政治压力。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曹操进阶魏公,加九锡,此时的他正处于向魏王进阶的关键时刻,曹操不想长期离开中枢。

其次就是来自东吴的军事压力,214年七月,曹操在攻克汉中之后孙权就曾于八月率军十万攻打合肥,曹操不想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再就是,曹操攻打蜀地也面临后勤、地理等各种客观困难。

最重要的是,曹操如果拿下蜀地也要面临消化益州的困难,他不想给自己增加压力,让益州问题影响大局。

另外,关中、陇右和河北的不稳也是迫使曹操克制扩张欲望的关键因素。

对此,法正就看得非常明白,他后来曾对刘备说:“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这个分析对于曹操当时的处境可谓是一针见血,相当精准。

这里,子玉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历史上真正厉害的政治人物不是那些扩张能力强、扩张速度快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克制住自己扩张欲望的人,典型就是曹操,可能曹操面对益州的克制也是充分吸取了赤壁战败的教训。

同样,这个逻辑也适用于做企业,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内部的稳定性和周期的长短。

因此,当年十二月,曹操就以夏侯渊为征西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屯汉中,自己率军回了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曹操晋爵为魏王。

只能说,任何军事扩张都必须建立在后方基地稳定的基础上

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后方的政治更重要 图源/剧照

刘备呢,在引兵西还到达江州时,曹操已经搞定汉中回了邺城。

对此,许多人肯定认为刘备错过了最佳的攻取汉中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不是刘备的战略失误,而是刘备将内部整合和应对东吴威胁的优先级排在了立即北伐汉中之前。这是出于生存意识的本能选择,后方不稳,前线的一切军事胜利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呀,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历史人物的某个决策就一定要将自己代入到对应的角色中去理解,事实是,像刘备这样的枭雄一定比我们更聪明。

同理,曹操放弃在攻克汉中之后攻打益州也有他自己的考虑。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法正就建议刘备攻打汉中,认为夏侯渊和张郃这样的角色不足为虑,打下汉中之后就上可以北伐中原、匡辅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下可以固守益州,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而且法正还对刘备说:“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于是,刘备就在次年(218)春安排诸葛亮在后方负责后勤,自己和法正率诸将进兵汉中。

可见,谋取益州的计划是出自庞统,进攻汉中是出自法正的谋划,诸葛亮并不属于关键决策人物。

对于汉中之战的过程这里就不再多说,总之刘备集团是调动了益州的一切资源,“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才拿下了汉中。

至于曹操为何不能保有汉中根本原因还是,曹操面临多线作战的压力,同时后方也不稳,当时,因为宛守将侯音造反、与关羽遥为声势竟然导致曹操不能至汉中。即使曹仁在平定侯音之乱后,曹操在到达汉中之后还调遣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以协助曹仁防备关羽。

因此刘备在得知消息之后才会自信地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最终,曹操在与刘备对峙月余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将汉中之军撤回长安,以张郃守陈仓。

随后,刘备又使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又遣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自汉中乘沔水而下,统领孟达之军,会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刘备加申耽为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以申耽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

自此,刘备才算在真正意义上创业成功,正式进化为一路诸侯,具备了与曹孙两家鼎足的实力。

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于汉中,立儿子刘禅为太子,拔擢牙门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在回到成都之后,刘备又接着作出了如下人事任命: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依旧是军师将军。

同时,刘备还于白水关起至成都修筑了四百余亭障,以保障蜀地的安全。

接下来,刘备的重点就是,打通荆州和益州,然后落地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战略规划。

不过,此时的刘备也已经达到了其创业的最高上限,以后走的都是下坡路。这是后话。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

发布于 2025-10-20 23:11
收藏
1
上一篇:UC九游5月数据报告,弹弹堂口袋版荣登人气王宝座 下一篇:传奇故事,刘备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