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一位家长给我留言:
“老师,孩子偷刷了我的信用卡,给游戏充值了2000,我该怎么办,暑假才过去一半啊……”
这不是个例,暑假一到,手机成瘾、游戏充值,就成了无数家庭战争的“火药桶”。
这位心力交瘁的妈妈倾诉:
儿子一放暑假就被手机吸住了魂,天天打游戏,还求我要钱给游戏充值。
我平时工作忙,陪得少,心中有愧,想干脆给钱买个心安;
又怕这次满足了,下次他更变本加厉,充值金额越来越多,变成个“无底洞”!游戏那些限时礼包、抽奖诱惑,孩子哪抵得住?
但我更怕拒绝太狠,他偷偷拿我银行卡,损失更大。
我到底该不该满足?
一句话先给你答案:
“给不给钱”不是关键,“怎么给、怎么不给”才是关键。
心理学上有个“禁果效应”,简单说,就是“越禁止,越渴望。”
当某种事物(或行为)被明确禁止时,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好奇心和得到它的欲望。
就像伊甸园里那颗“禁果”,因为被禁止,对亚当夏娃才显得格外诱人。
放在孩子充值这件事上,如果家长一味强硬禁止、动辄指责 “玩游戏就是浪费钱”“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反而可能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越不让我充,我越想试试;
或者因为害怕被骂,选择隐瞒和撒谎,偷偷充钱,造成更大的损失。
先倾听,别急着评判,听懂孩子背后的需求:
平和的询问:“你特别想要充值这个皮肤/道具,是因为它特别好看/厉害,还是朋友们都有了?”(了解孩子是真心喜欢,还是出于攀比或社交压力)
花点时间看看孩子在玩什么游戏,避免孩子被游戏的消费逻辑“忽悠”。
孩子想要的可能不仅是虚拟物品,而是游戏中的成就感、社交归属感,理解孩子玩游戏背后的需求。
听完再决定:要给的到底是金钱,还是他真正缺的那份“被看见”。
根据自身情况和孩子的需求,我们可以分三种方式应对,核心是:不委屈自己,不伤害孩子
1 、如果“给得起”,痛痛快快满足,不提任何附加条件。
常见错误示范:
“想充?你暑假作业写完了吗?”
开学后数学考试考到90分才行”。
这样的做法就是有条件满足或功利性满足,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爱的是我的成绩/听话,而不是我这个人。”
长期下来,孩子要么讨好成瘾,要么干脆躺平——反正达不到就不配得到爱。
正确姿势:
“这笔钱爸妈有预算,既然你喜欢,我们就当提前送你的生日礼物,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给得干脆,孩子反而不会狮子大开口——因为他体验到的是“我值得被爱”,而不是“我得拼命换”。
2 、当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时,你可以拒绝,诚恳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为难之处,但是不指责、不评判孩子的需求,不向孩子诉苦,不抱怨孩子不懂事,允许孩子有情绪。
若金额超出预算,或你确实不认可游戏充值,直接告诉孩子你的想法:
“儿子,妈妈考虑了好久,这个充值的金额超出了预算,所以这次充不了。我知道你会失望,你可以有情绪。”
不要给孩子讲道理:
“学别人给游戏充值有什么用,怎么不见你学别人好好学习?”
“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从来都舍不得给自己买贵的东西,你要懂事”。
前者让孩子明白 “这是妈妈的能力问题”,后者却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需求是不应该的,自己不配要好东西”。
不想满足孩子的需求,要做好孩子被拒绝有情绪、对家长有意见的心理准备。
有预期,就不会太恐慌。
允许他们有情绪,比强迫他们 “懂事” 更重要。这不是纵容,而是告诉他们:“你的感受是被接纳的。”
3 、家长有能力,也知道满足了会补充孩子的心理营养,但是不想满足,有恐惧,又有担心
有些家长明明有能力满足,却总忍不住焦虑:“我小时候想要个玩具都得不到,他现在怎么能这么轻易要啥有啥?”
这其实是把自己童年的匮乏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这是你自己有创伤,你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在这方面是有很多不好的感受和体验的,这需要探索你自己,并且要清楚的告诉自己:
这是我的创伤,是我的养育者给我造成的,孩子不是我,我也不是我的父母,我的孩子不需要重复我的经历。
也有的家长童年艰苦,如今拼命补偿孩子,自己再累也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不会直接拒绝孩子,把自己搞得很辛苦。。
但委屈自己满足孩子,家长心里会有怨气和付出感,这种负面情绪不会无缘无故消失,会转化成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
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期待的时候,积压的怨气和付出感就会爆发:
“我为了你,受了多少委屈?付出了多少?你竟然这样!”
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感受到的是:只有讨好妈妈,符合妈妈的期待,才能被爱。
孩子背负着这些恐惧,迟早会被压趴下,因为他不可能一直满足父母的期待。
写在最后:
给不给孩子充钱,本质上是父母在一个问题:
“我能否既守住边界,又不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糕?”
真正的养育,不是一刀切的拒绝,也不是无底线的满足,而是让孩子体验到:
我的需求可以被听见;
世界有时说“不”,但爱从不说“不”;
被拒绝时,我依然值得被温柔以待。
暑假还长,愿你在每一次“充与不充”的纠结里,都先充值亲子关系的“心理账户”——那才是最保值、永不掉价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