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三怕”,子弹、粮食与伤痛,战场生存的三大忧虑

你提到的“志愿军三怕”的说法,虽然流传很广,并且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有所体现,但在官方的权威史料和学术研究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是一个经过官方确认或广泛流传的正式提法"。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艰苦环境和巨大牺牲是毋庸置疑的史实。士兵们确实面临着多种严峻的考验和恐惧,其中就包括:
1. "怕没子弹 (Fear of running out of ammunition):" 在战争中,弹药是生存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武装到牙齿、火力强大的敌人,弹药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缺乏弹药确实会带来巨大的恐惧。 2. "怕没饭吃 (Fear of hunger):" 朝鲜气候严寒,补给线漫长且屡遭破坏,志愿军常常面临粮食短缺、饥饿寒冷的困境。饥饿的滋味和随之而来的体力不支,是士兵们实实在在的恐惧。 3. "怕负伤撤不下 (Fear of being wounded and unable to retreat):" 这一点比较复杂,但可以理解为对负伤后可能被遗弃、冻死、饿死,或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恐惧。在残酷的战场环境下,医疗条件有限,伤员的命运往往非常悲惨。同时,也包含了对履行“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压力和责任感。
"为什么“三怕”的说法可能不准确或不全面?"
"来源不明:" 这个说法的来源

相关阅读延伸:志愿军“三怕”:一怕没子弹,二怕没饭吃,三怕负伤撤不下

作者:竹山草

我们在之前文章中曾经介绍,美军在朝战中投降有4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一就可以投降,且不会受到追责。这4个条件是:缺少弹药、缺少粮食、通讯中断、无法突围。

美军的后勤补给、武器装备、联合作战体系很完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军一旦在作战关键要素上出现短板,其战斗意志会很快丧失。可以说,美军在朝战中是凑齐了条件再打仗,待一切准备就绪了就往前推一波。美军往往是借助火力和机动性取胜,但在地面作战的战术上比较逊色。相比之下,志愿军则在缺乏干粮、缺乏弹药的情况下仍然打了很多硬仗,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哪怕是用石头砸也要跟敌人干到底!

志愿军冒着炮火封锁向前线送粮

发生在1950年10月27日到11月6日的"黄草岭阻击战",志愿军先是对韩军第3师造成了重创,之后又跟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来了个正面碰撞,最终以志愿军主动撤退而结束这次战役。

1950年10月27日,志愿军第42军370团4连接到命令,前往796.5高地阻击敌军。28日凌晨,4连战士在朦胧夜色中听到敌人前进的脚步声,再加上敌人的钢盔和刺刀在月光下十分显眼,志愿军待敌军靠近至阵地10米的距离后开始向敌人投掷手榴弹。与此同时,机枪手打开扫射模式,敌人遭到突然打击很快就撤了下去。这次与4连交手的是韩军第3师26团,敌人后来又组织了几次夜袭,不过没能成功。天亮之后韩军在美军飞机和炮兵掩护下连续向4连阵地发起营级规模的冲锋均被打退。28日晚上,敌人停止了进攻,开始采用围困战术。照明弹不停地往天上打,将四周照得宛如白昼,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一梭子子弹、几颗炮弹就打了过去。看来敌人是想对4连进行封锁,阻止370团团部给4连送弹药、干粮和淡水。

"马谡失街亭"众所皆知,马谡就是因为不听副将劝阻,执意认为驻扎在山上可以居高临下发起冲击,结果却被张郃带领的部队断了后勤补给通道,最终导致蜀国丢掉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至此失败。而敌人此刻采取的策略与当年的张郃类似,白天在飞机援助下对4连阵地发起进攻,晚上则继续对高地实施封锁,美军飞机也会对4连的阵地投掷凝固汽油弹。而4连士兵们还是在进入阵地前吃了顿饭,进入阵地后就再也没吃过一点东西,喝过一口水,白天与敌军进行战斗,晚上还要忍受着降至零下的气温,有些士兵实在渴得不行只能喝尿解渴。

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气温下降,阵地表面的土都被冻住,变得坚硬无比,用铁锹挖根本挖不动,这就意味着损坏的工事无法得到及时修补。好在29日凌晨,炊事班冒着敌人炮火将1袋土豆和半袋萝卜送了上来,4连干部将宝贵的土豆和萝卜全部分给了战士们,每名战士分到2个土豆和半根萝卜,吃得不多,但起码能够让4连战士们稍微恢复一点体力。

4连战士们还没来得及吃完土豆和萝卜,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而志愿军经过连日激战手头弹药已经不多,之前还能趁敌人进攻的间隙从战死的敌人身上获取弹药,但此时已没有时间再去搜寻。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只能用石头砸快要冲上阵地的敌人,就连御寒用的棉被也被卫生员撕成布条当绷带用,4连也将1个班的预备队投入到了战斗中发起殊死一搏,最终4连成功坚持到了29日下午17时,这也是上级要求的撤退时间。在持续3天2晚的时间阻击战中,4连打退敌人20余次进攻,歼敌250名,自身也牺牲了50人。凭借着在796.5高地的英勇表现,志愿军第42军370团4连获得了"黄草岭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像"黄草岭英雄连"这样守着高地,子弹打光了用石头作战的情况,还发生在守卫烟台峰的战斗中。

守卫烟台峰的队伍,是志愿军第42军124师371团2营4连。11月1日,美军陆战1师7团开始在飞机支援下向烟台峰进攻。烟台峰主峰上的1个志愿军排只有6人还有战斗力,眼看着阵地即将丢失,4连连长刘君带着司号员甚至是通信员等非战斗人员增援主峰阵地,到达阵地后发现才有19人活着。其中包括4位伤员,这19人要在美军轮番进攻下继续坚持到天黑,而美军1个波次的进攻人数则高达200余人。随后,连长不幸在战斗中牺牲。牺牲前,连长将指挥权交给了司号员,由司号员继续带领大家坚持战斗。124师371团2营4连凭借着居高临下的优势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击毙了美军至少200余人,在这次战斗结束时19人中仅有3人活了下来。

美军士兵在前线可以吃到火鸡

由此可见,入朝作战初期志愿军为了节省弹药,跟美军拼刺刀甚至用石头作战,粮食供应不足战场断炊的情况并非个例,而这仅仅是入朝作战的第一场战役而已。在国内作战,我军能够依靠民工支援前线,也可以就地采购粮食补给,但此时半岛已经被打烂了,民间储藏的物资十分有限,想要在当地采购十分困难。虽然志愿军从开始动员到入朝,中间经过了3个月的时间,理论上来讲,即便是消耗再快,打一次战役的物资还是有的。之所以会出现战场上缺少弹药、粮食的情况,与美国飞机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打击有关。据统计,第一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运输队原有的1000辆汽车被美军飞机炸毁、损坏的就有600辆。虽然一些汽车可以修好,但志愿军入朝作战部队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维持补给线畅通依然十分困难。志愿军战士还在作战中总结出了"三怕":一怕没子弹,二怕没饭吃,三怕负伤撤不下来。

志愿军战士以雪水代酒庆祝胜利

有的人可能会说,美军、韩军的汽车很多,志愿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敌军车辆应该有不少。可问题是,在志愿军前线,很少有人会开汽车,在战场上俘获的汽车往往只能停在战场上。当美军确认汽车被志愿军缴获后,会派遣飞机千方百计炸毁这些汽车,志愿军即使缴获了敌人的汽车,大部分无法为我所用。

随着冬季的来临,气温一天天在降低,为打赢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部队需要更多的弹药、粮食以及服装才能适应冬季作战。面对这种情况,彭总心急如焚,第一次战役结束时就请求增加汽车数量提高运输能力。为此,国内紧急征调了800辆汽车入朝,总理也致电斯大林,请求借用1500辆苏联汽车。

志愿军出现过战士因饥饿难耐吃树皮、吃牙膏的情况

尽管新中国已经竭尽所有力量征调汽车支援前线,但前线物资短缺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直到志愿军对后勤供应体系进行改革,同时中国和苏联空军建立起"米格走廊"后,情况才得到好转。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发布于 2025-10-20 00:13
收藏
1
上一篇:唐国强舌战群儒教科书级对决,曾志伟表情神助攻,综艺风云再起,变革时代来临! 下一篇:三国演义第四十四集,七擒孟获,智勇双全的传奇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