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秒,5万条运动员名字,零重复。
”——这条消息在体育圈技术群里蹦出来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吹牛吧”。
直到有人甩出那张截图:一张普通的Excel表格,公式栏里躺着一行看起来一点也不炫酷的代码,=UNIQUE(TOCOL(FILTER(C3:K10000,C3:K10000<>""))),右侧的绿色小勾像给所有质疑盖了章。
那一刻,平时把Excel当打字机的行政小姐姐也忍不住在键盘上敲了个“哇”。
事情其实不复杂。
赛事报名通道一开,全球选手噼里啪啦往里填,姓名、项目、国籍、护照号,横着塞了十几列,空行还不少。
老办法是“数据透视表+人工眼神”,没半小时搞不定。
现在倒好,三键回车,名单瞬间瘦身,空白格子被FILTER直接踢走,TOCOL把二维区域撸成一列,UNIQUE收尾,重复姓名原地蒸发。
整个流程比冲一杯速溶咖啡还快。
有人觉得这只是“更快”,但懂行的人看到的是“门槛被削平”。
过去只有写VBA的大佬才能hold住的批量去重,如今变成一句函数,谁都能上手。
就像共享单车出现之后,没人再琢磨怎么给链条上油,大家只想骑出去看风景。
技术下沉的魔力就在这儿:把专业工具变成日常动词,让“跑数据”不再只是财务部的专利。
更妙的是,GoogleSheets今年也跟进了,还顺手塞了个“大小写敏感”开关。
别小看这个TRUE/FALSE,阿拉伯语、法语、德语里那些带着音符的姓名,以前常被系统当成双胞胎,现在能一眼认出“Günter”和“Gunter”不是同一个人。27%的误判率降幅听起来干巴巴,落到志愿者头上就是少熬几个通宵核对名单,回去能赶上热乎的晚饭。
大场面之外,小日子也悄悄受益。
公司行政做年会抽奖,把全公司八百号人横七竖八的姓名贴进表格,以前最怕“张伟”出现二十次,现在一句=UNIQUE(C3:C800)直接生成“唯一张伟”,抽奖箱再也不用装假纸条。
HR小姐姐把结果甩进企业微信,附赠一个“放心,绝无内定”的表情包,群里瞬间满屏“666”。
技术要是会说话,大概会翻个白眼:我堂堂动态数组,就被你们拿来抽奖?
可正是这些“大材小用”,才让它真正长在了生活的土壤里。
当然,也别把UNIQUE当成万能仙丹。
十万行往上跑,笔记本风扇开始咆哮的时候,老油条会先按Ctrl+T把数据扔进“表格”格式,让引擎提前做索引,速度能拔高四成。
再狠一点,直接扔给Power Query,让M语言在后台慢慢磨。
公式很美,但知道它的脾气,才能不被反咬一口。
就像老司机市区里也会切手动模式,不是不信自动档,而是想省那一点顿挫。
今年春天的MOS考试大纲也悄悄把“COUNT+UNIQUE+TOCOL”写进题库,意味着下一批应届生要是不会这套组合拳,可能连“Excel专家”证书都摸不着。
有人哀嚎“又卷”,可换个角度,门槛虽然抬了一寸,却也把“会透视表就能横着走”的老黄历撕掉。
职场这条跑道,原地踏步才是真的输。
说到底,函数升级、平台打通、考试加码,背后只有一句大实话:数据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工具得先学会自己跑,才能把人类从复制粘贴里解放出来。
下次遇到密密麻麻的名单,别再对着屏幕Ctrl+F一个个找影子,试试那句轻飘飘的=UNIQUE,回车一响,重复消失,世界瞬间干净。
那一刻,你大概会想起小时候用橡皮擦作业本的感觉——纸屑飞起,错误不见,心里只剩一句:原来还能这么玩。